麻醉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已掌握了极其专业的镇静、镇痛技术,具备随时处理、预防药物带来各种风险的能力。
麻醉医生参与的舒适化医疗工作有哪些?
1. 各种内镜检查与治疗:曾经没有麻醉医生参与下的胃肠镜、支气管镜、宫腔镜、膀胱镜等内镜检查,患者常常因为疼痛及不适感无法坚持到检查最后,内镜操作的医生也常常会因为患者的配合度太低,而无法专注于内镜检查与治疗,那样的日子让病患和内镜操作医师都常常苦不堪言。而现在,有了麻醉医生的参与,患者只需要舒舒服服“睡上一觉”,甚至还有病人会告诉医生他在做内镜过程中做了一个美梦,就这样所有的检查治疗就完成了。在你睡着的时候,麻醉医生还会时刻观察你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等,全程守护你的生命安全,陪伴你从安然入睡到诊疗完成后的快速苏醒。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心理,让他们可以良好地配合完成所需的检查及治疗。
2.分娩镇痛:分娩时的剧烈疼痛让很多准妈妈们对于顺产望而生畏,但是麻醉医生施行的分娩镇痛技术,让准妈妈们体会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幸福感,完全没有想象中撕心裂肺般疼痛的场景出现。因为分娩镇痛除了可以大大减轻产妇的疼痛,消除产妇内心的恐惧,同时还能让产妇减少应激反应,让她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配合生产过程上。并且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无痛分娩的整个过程对产妇及胎儿几乎没有影响,准妈妈们可以完全放心。
3.围手术期的镇痛管理:麻醉医生不仅在手术期间负责患者的麻醉管理,还会参与手术前的评估和手术后的镇痛。他们采取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整个围术期的疼痛及应激反应,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超声引导下的各种神经阻滞技术,使镇痛更加精准、高效,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一、术前
1.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对手术的定义和管理要求,参考行业基础情况,以既往数据为基础,对本机构开展的手术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并按要求动态调整,保障手术分级管理的科学性。
2.加强手术人员能力评估。医疗机构利用手术质量安全数据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等手术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科学客观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和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情况进行手术相关授权管理。其中,三、四级手术要对医师进行逐项授权,手术授权原则上不得与术者职称、职务挂钩。
3.加强患者风险评估。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患者术前评估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实施患者术前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一般情况、疾病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状况、用药情况、凝血功能、心理和营养状态等。探索建立结构化的患者术前评估表,防止漏评、错评,并在手术前对已完成的评估项目进行核定和分析,对其中发生变化的项目及时复评。
4.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医疗机构要根据手术风险、患者评估情况和患者意愿科学制定手术方案,明确手术指征、禁忌症、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及处置预案,根据手术方案遴选确定术者。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术前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会诊,其中每例四级手术均应当完成术前多学科讨论。
5.规范做好术前准备。医疗机构要加强患者术前管理,充分告知并指导患者遵守术前注意事项,规范完成手术部位标记、禁食禁饮、药物使用等要求,采取措施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对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严格核实术前药物应用情况,防止出现意外。属于急诊手术的,应当有规范、简便的术前准备清单、流程,避免遗漏必要的术前准备内容。
二、术中
6.强化手术设备设施核查。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使用的设备、设施、耗材等进行安全核查,确保相关设备设施可用,耗材准备到位,性能符合要求。特别是对污染性手术,要在合理安排手术室和手术时间的基础上,做好防护设备设施的准备,防止交叉感染。
7.强化手术人员及环节核查。避免出现计划手术医师与实际手术医师不一致的情况,保障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含第一助手)和麻醉医师全程在场。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麻醉医师牵头,以口述核对方式逐项核对相关内容,严防手术部位错误、手术用物遗落、植入物位置不当、手术步骤遗漏等问题。
8.强化患者与手术过程核查。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肌肉紧张程度、失血量、出入量等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予以干预。加强全麻患者术中体温管理,积极采取术中主动保温措施,防止患者失温。同时,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各项操作流程及技术规范,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止血药物和耗材。
三、术后
9.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手术患者转运和交接工作,制定交接清单。严禁将三、四级手术和全麻手术术后患者交由第三方人员独自转运。四级手术患者在术后首次转运过程中应当由参与手术的医师全程陪同;转运交接时,应当与接收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接,确保转运安全和相关信息传递无误。
10.强化术后即时评估。医疗机构根据既定手术方案和患者术后情况,科学选择麻醉复苏室、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等术后观察和恢复区域。加强麻醉复苏室管理,建立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并严格落实,鼓励按患者风险程度分区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变化,加强对患者引流物性状、引流量、出入量、伤口渗血等情况的观察,及时开展疼痛评估,规范处置危急值。
11.加强术后恢复管理。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值班和交接班、分级护理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重点关注四级手术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等特殊患者的床旁交接班落实情况。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早期康复、心理治疗、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促进术后患者康复;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术后康复活动。加强围手术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12.规范开展出院指导。医疗机构在患者出院前,书面告知出院医嘱、出院后注意事项,提供联系方式。按病种特点和相关诊疗规范要求,确定随访时间、频次、内容和形式等。对四级手术患者,原则上每年随访不少于1次;对日间手术患者,应当在出院后24 h内完成首次随访;相关随访情况应纳入病历资料或单独建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