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BS-DPJ-001
前言: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新的能量传输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共振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其传输效率高,适合中等传输距离,基于磁场与共振耦合原理,可有效地将电能传输至负荷,从而解决了传统电力传输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本论文以单片机为核心,利用无线充电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对移动电话进行充电。首先,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整个无线充电设备的总体设计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模块的功能,并对其进行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和构建。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单片机的控制软件,完成了各部分的控制,并完成了实际的焊接和试验,并完成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系统设计。
一,项目简介
在低功耗的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仍能发挥其优势。首先,这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为了方便,很多便携的手机,都要时不时地与手机进行充电,这就导致了插座和电线的存在,很难做到防水。其次,随着电力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线无接触充电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线充电器的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所研制的以 MCU为核心的无线充电器,其性能稳定、电路简单、实用,使充电器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方案设计
2.1 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介绍
不管无线充电技术的差异有多大,其背后的理论就是所谓的“电磁感应”,即通过改变的电场产生改变的磁场,然后通过改变的磁场来产生电场,从而产生电能。一根带电的电线所产生的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是垂直的,一般很弱,但当电线被缠绕成一个环形或螺旋状时,磁场就会在同一方向上叠加,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磁场。实际上,无线充电的原理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变压器很像,都是通过一个线圈里的电流来驱动另外一个线圈。但是,与变压器通过铁心进行磁场传输的方法不同,无线充电装置中的感应线圈是经过特殊调节的,利用空气作为媒介来传导磁场,产生一种感应电流。同时,为了保证两个线圈的谐振频率,必须保证两个线圈的谐振频率相同,即使输出线圈的电流很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就其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法而言,现有无线充电技术有三大类:电磁感应、磁共振、无线电波等。这些技术可用于短距离、短距离和远距离传输。
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具体的对比见表2-1。
表2-1 各种无线充电方式的特点
类别 |
电磁感应 |
电磁共振 |
无线电波 |
原理 |
电流穿过导线,形成一个磁场,使周围的线圈产生一个感应电压,这个电压就是电流。 |
发射端的能量与谐振频率相同的接收端接触,从而使电能通过谐振而传递 |
把周围的电磁波变成电流并通过二次回路来传送 |
传输功率 |
数W~数百KW |
数KW |
大于100mW |
传输距离 |
小于1cm |
3-4m |
大于10 m |
特点 |
短途充电,高转换效率 |
中等功率,转换效率 |
远程充电,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自动充电 |
2.1.1 电磁感应式原理
目前,最常用的充电方法是电磁感应。在法拉第电磁感应的作用下,电流在经过线圈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磁场。而产生的磁场就是一个电压,一个电流就是一个电流,一个电流就是一个能量。一次绕组和二组绕组感应电流,把能量从传送端传送到接收端。通过线圈的电流可以形成一个磁场。在这个磁场附近,没有被电的线圈会产生电流。由"电磁感应"这一物理现象,能量可以从左侧的发能线圈传送到右侧的受能线圈。
WPC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能源转换的,目前主要针对5 W以下的低功耗应用,同时也在努力制订高功率产品的标准。该装置可以在一个平面内对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发射端与被充电产品的接收端之间的距离比较接近。这个方案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实例,但是仍然缺少一个主要的厂家来引领,现在很多厂家都在蠢蠢欲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巨大的需求。
图2-2 电磁感应方式无线充电实现原理
2.1.2 磁共振式原理
MRI方法是在2007年通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马林·索尔贾希克进行的。核磁共振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声波的共振原理是一样的。每个音叉的振动频率都是一样的,一个发出声音,其它的都会发出共鸣。类似地,在一个磁场中,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的线圈可以从一方提供电力。通过谐振也可以增加传送距离。电磁感应的最大功率范围是1-10厘米,而磁感应模式,如果线圈足够大,可以在几米开外提供电力。此外,核磁共振方法与电磁感应法不同,它不需要将线圈之间的位置进行精确的匹配。
谐振无线充电,它与智能设备的谐振线圈具有相同的频率,可以通过谐振来充电,所以即使智能手机不接触充电板,也可以进行充电。
图2-3 磁共振方式无线充电实现原理
2.1.3 无线电波式原理
无线电波是另外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它的基本原理与早期的矿物收音机相似。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小型的高效率的接收电路,它能够捕捉到从墙上反射回来的电波,并随着负荷的变化而维持恒定的 DC电压。只要一个装在墙上的插座上的发射机和"蚊型"的接收机,就能把无线电波转换为直流电来给各种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此方案的主要缺陷在于发射功率过小。
2.2 总体方案分析
2.2.1 原理模型分析
本课题所应用的电磁感应原理,在对无线充电系统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时,不需要包含振荡电路这一环节,故可将其分为发射与接收两大块。
图2-4 本系统的无线充电原理
2.2.2 系统的设计要求
该方案主要采用整流滤波,降压电路,功放电路,和线圈等方式将220 V交流市电进行能量传输,最后输出功率为5 V,最大输出电流不大于500 mA,输出频率为87~205 kHz,输出电压波动不大于10%。
2.2.3 系统原理分析
无线充电底座(发射端绕组),其主要由振荡电路、降压电路、功放电路及 EMT发射线圈构成,220V市电经功率放大电路的控制,将市电转换为合适的AC电数值,并对交流电进行整流、过滤,使其频率提高后传输至发送线圈,在发送线圈内部,由于交流电流过,在此传输线圈中形成交流磁场,在此交流磁场中,接收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由此产生电流。在接收端,通过充电回路把感应到的 AC电转化成 DC,再通过输出端的负载,实现无线充电。图2-5显示了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基本原理。
图2-5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图
2.3 方案设计
该方案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ADC0832+无线充电线圈+ USB输出+ LCD+电源。
1)、无线移动电话的充电:利用无线充电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对移动电话进行充电。
2) LCD显示功能:对当前的电压、电流进行实时显示。
3)采用ADC0832ADC0832模拟转换器,对手机充电时的充电电压和电流进行采集,由 MCU进行数据处理后,将电压和电流显示在 LCD屏幕上。
三,硬件设计
3.1 主控模块设计
为了确保STC89C52单片机在5 V工作时具有最基本的工作性能,它可以利用STC89C52上的部分元件,包括上拉阻电路,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组成一个最小的单片机系统。
图3-1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框图
CPU主要由图3-2所示,在左下角有一个晶体振荡器,晶体振荡和电容配合使用,3-50 pf之间的电容值都可以,但30 pf是最稳定的。左上的电路是重置的,而 MCU的9脚是高电平的,按下按钮9的脚,就是5 V的复位,这是一种手工重置,电阻器和电容器会自动重置,形成一个差动电路,在瞬间,电容器就是一个短路,等于9个脚是5 V。电容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在此使用了一个时间参数:电阻和电容之积即为重置时刻,阻值的大小决定了延迟的持续时间。
图3-2 主控制CPU模块
3.2 电源模块设计
从图3-3可以看出,电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电力,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 MCU和其他模块,另一部分是12 V,通过L7805将12 V的电压稳定到5 V,而 MCU的5 V则需要5 V的电压。其中c4和c5为滤波电容器,c4为470 uf,用于过滤低频不稳的电压,c5为用于过滤高频不稳定的电压。在电源指示器上连接有一个电阻器,以限制电流,避免烧掉指示器。
图3-3 电源模块电路原理图
3.3 LC振荡电路设计
这个能量传送设备的 RF输出经过一个传送线圈(电感)和一个电容,并且持续地构成一个谐振回路。为了提高能量接收机的功率,采用并联谐振回路。
当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和激励信号的频率相同时,通过谐振实现谐振,使得电流和电压达到最大值,从而产生最大的交流电磁场。当接收端绕组靠近发射线圈时,在接收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压,当接收线圈回路谐振频率与发射频率相等时,会出现谐振现象,从而使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这样,发送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为谐振状态时,其能量传输效率是最优的。线圈具有更高的能量传递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图3-4 LC振荡电路模块原理图
3.4 液晶显示模块
LCD显示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显示屏上显示所采集的电压、电流的大小。
LCD 1602 LCD显示器采用 LCD 1602,它自身有16个引脚,第一、第五、16个引脚接地,第二和15个供电,第七~14个,即数据总线D0~D7引脚,并由P0.0~ P0.7管脚,通过高、低电平输出控制命令;第4个 RS插针作为输入端口,通过P2.6插针对寄存器[11]进行选择;第6个管脚的启动信号被连接到 P2.7的 MCU。图3-5中示出了 LCD模块的电路结构。
图3-5 液晶显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3.5 无线充电线圈的选择
当无线充电线圈被供给电力后,它就会形成一个螺旋形的磁场,在一定的时间内,它的磁场数目和电流都会随之增大,而磁场的强度也会随著电流的趋化而增大。线圈所用的导线通常是绝缘的,以提高使用空间。根据无线电线圈的计算方法:
45/横截面=每伏匝数/伏次匝数×220=一次匝数/伏匝数×18=二次匝数选择。
该模块采用了科泰412型无线电源电路,电路简单,负载容量大,模块的主要参数如下:
输入电压:5-12 V;
发射模组:10毫米*21毫米;
发射线圈:具有4.4 uH电感,外径27.5毫米;
接受稳定片:10毫米*24毫米;
接受线圈:具有4.4 uH电感,外径27.5毫米;
6毫米的5V200mA的接收输出
5毫米的5V500mA的接收输出
4毫米的5V800mA的接收输出
接收输出为3毫米的5V1A
2毫米时的5 V1.5 A的接收输出
3.6 无线传输检测模块设计
无线传输模块连接12 V的电源,内部采用 LC电路进行振荡,使方波脉冲共振为正弦波,并以电磁能的形式输出到外部,从而为接收电路供电。接收端和发射端的磁场切割,生成一个5 V的电压,然后由两个取样电阻器进行分压,将电压的变化显示在 LCD屏幕上,然后通过 USB接口将例如移动电话等负载进行连接。下面有3个小电阻器,电流的探测要串联起来,因此用3个很小的电阻器作为取样电阻,并把CH0、CH1分别用 LCD显示。
图3-6 无线传输、检测模块
3.6.1 电压电流检测模块
如图3-7所示,电压电流检测模块为数模转换器,其中CH0和CH1均将改变电压、电流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以进行显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并不需太多的解释。
图3-7 电压电流检测模块
3.6.2 采样电路设计
74HC00与非门,有几个特点
一、驱动场管IRF530,由于 IO驱动功率不够,故采用74HC00作为驱动放大器。
二:关断时,IRF530的输出被切断,这是由于在 IO断开的情况下,这个特殊管脚的输出是高的,当 IO被加到74HC00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低电平,IRF530被可靠地关掉,以确保没有短路。
R1是取样电阻器,当二次绕组有负荷时,原绕组的电流会变大,因此,通过测量一次绕组的电流,就可以判定二次绕组是否有负荷。
比较电路,它包括一个运行放大器LM358,它利用取样电阻器将电流变换成电压,并与参考电压进行对比,得到目前是否有负荷。
图3-8采样电路设计原理图
3.6.3 发送电路模块设计
图3-9 发送电路设计原理图
3.6.4 接收电路模块设计
整流电路,将高频 AC电流转换成 DC电流,再用电容滤波稳压,使之变得更平稳,再由整流桥整流后的 DC电流稳压至5 V。
图3-10 接收电路模块原理图
四,代码设计与系统展示
主程序设计
#include"LCD1602.h" //添加LCD1602头文件 //#include "eepom52.h"// #include"adc0832.h"//添加ADC0832头文件 sbit LED = P1^3; //蜂鸣器驱动端口==P1^2 /************************************************ ** 函数名称 : void main(void) ** 函数功能 : 主函数 ** 输 入 : 无 ** 输 出 : 无 ** 说 明 : ************************************************/ void main(void) { uint adc_val=0; uchar disp1[16]={" OUT-V: . v "};//显示数组 uchar disp2[16]={" OUT-A: . ma "};//显示数组 LCD_Init();//lcd初始化 //byte_read(0x2000);//读取报警数据 while(1) { WriteChar(1,0,16,disp1); //在第二行显示 WriteChar(2,0,16,disp2); //在第二行显示 adc_val=adc0832(1)*100/256;//读取电压值 disp1[9]=adc_val/10+0x30; disp1[11]=adc_val%10+0x30; adc_val=adc0832(0)*750/256;//读取电流值 adc_val*=10; disp2[8]=adc_val/1000+0x30; disp2[9]=adc_val/100%10+0x30; disp2[10]=adc_val/10%10+0x30; disp2[12]=adc_val%10+0x30; if(adc_val>100)LED=0; else LED=1; } }
#ifndef __LCD1602_H__ #define __LCD1602_H__ #include"delay.h" //添加延时函数头文件 #define LCD_PINDATA P0 //数据端口定义 sbit RS = P1^4; //RS sbit RW = P1^5; //RW sbit E = P1^6; //E /************************************************ ** 函数名称 : WriteCOMDATA(uchar LCD_DATA,uchar N) ** 函数功能 : LCD1602写指令、数据函数 ** 输 入 : LCD_DATA:指令或者数据 N:指令方式还是数据方式 N=0时,LCD_DATA为指令,N=1时,LCD_DATA为数据 ** 输 出 : 无 ** 说 明 : ************************************************/ void WriteCOMDATA(uchar LCD_DATA,uchar N) { Delay(10); E=1; RW=0; RS=N; LCD_PINDATA=LCD_DATA; E=0; } /************************************************ ** 函数名称 : void LCD_init(void) ** 函数功能 : LCD1602初始化操作 ** 输 入 : 无 ** 输 出 : 无 ** 说 明 : ************************************************/ void LCD_Init(void) { WriteCOMDATA(0x01,0); Delay(500); WriteCOMDATA(0x38,0); Delay(10); WriteCOMDATA(0x06,0); Delay(10); WriteCOMDATA(0x0c,0); Delay(10); } /************************************************ ** 函数名称 :void WriteChar(uchar Row,uchar Col,uchar Num,uchar *pBuffer) ** 函数功能 :在任意位置写指定个字符 ** 输 入 :Row : 要写的字符所在的行,只能为1或2; Col : 要写的字符所在的列,只能为0---15 Num : 要写字符的个数 pbuffer : 要写字符的首地址 ** 输 出 :无 ** 说 明 : ************************************************/ void WriteChar(uchar Row,uchar Col,uchar Num,uchar *pBuffer) { uchar i; if(Row==1)Row=0x80+Col; else Row=0xC0+Col; WriteCOMDATA(Row,0); for(i=Num;i!=0;i--) { WriteCOMDATA(*pBuffer,1); pBuffer++; } } #endif
实物展示
五,项目总结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包括微距、短程无线充电。收音机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它已经与通讯系统融为一体,从最初的收音机和电报,发展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科技卫星、微波通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但是,无线通讯只能传递很少的讯息,而且距离愈远,装置所需的能源消耗愈大,所能接受的能量也就愈少。
本论文以单片机为核心,利用无线充电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对移动电话进行充电。首先,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无线充电设备的总体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硬件设计。最后通过实际的焊接和试验,完成了以单片机核心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系统设计。通过实际的系统试验,该设计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
1)实现了对移动电话进行充电:利用无线充电线圈的电磁感应原理,对移动电话进行充电。
2) LCD显示屏上的数据显示:显示当前的电压、电流等。
3)实现了利用ADC0832ADC0832模拟转换器对手机充电时的充电电压和电流进行采集,由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后,将电压和电流显示在 LCD屏幕上。
虽然无线的使用效果不如有线充电,但是它的新颖和简洁,仍然引起了很多厂商的关注,公司的投入。正是这个巨大的驱使,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移动电话的无线充电,推动移动电话的无线充电技术。当前发展起来的移动无线充电装置,基于电磁感应,基于发射与接收。端子总成的线圈是用来供电的。线圈大小、放置位置等都会对系统的能量传输产生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提高线圈的定位精度,提高手机的弹性,都是将来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