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按组成部分来分:硬件,软件,协议
2.按工作方式来分: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
其中边缘部分为用户直接使用又能分为:
1.C/S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server)是服务提供方。
2.P2P方式(peer-to-peer):对等连接方式
即两台主机在通信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
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的作用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3.按功能组成来分:
通信子网:为实现资源通信。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4.1 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局域网(PAN)
4.2 按使用者分:公用网,专用网
4.3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4按拓扑结构分:
按传播技术分:
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点对点式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第二 标准的分类
法定标准:OSI协议
事实标准:TCP/IP协议
第三 计算机网络中的性能指标
1.速率:速率即数据率或称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b/s,kb/s,Mb/s,Gb/s。
1Byte(字节)=8bit(比特)
2.带宽:带宽原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来表示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即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单位b/s,kb/s,Mb/s,Gb/s。
3.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时延:(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s。
5.时延带宽积(bit)=传播时延*带宽
实验带宽积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的容量。
6.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包括:
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间*2
末端处理时间
7.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第四 分层,服务,接口,协议
1.分层的基本原则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结构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项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3.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水平)
4.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5.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垂直)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
每层遵循某个、某些网络协议已完成本层功能。
第N层再向第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括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运行的一些软件和硬件。
6.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
1、语法: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用来规定信息格式、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3、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定义了何时进行通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话的速度等。
第五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1.OSI定义3点:服务、协议、接口。
2. OSI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与协议发明,不偏向特定协议。
3. TCP/IP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IP作为重要层次。
4.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这是第二阶段。接着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而面向无连接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ISO/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 | |
网络层 | 无连接+面向连接 | 无连接 |
传输层 | 面向连接 | 无连接+面向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