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轮流提议的议价过程案例可以知道,在特殊条件下,会得到平均的分配,也会得到均等的利益份额,
但是需要满足3个条件:
①可能会出现无数次议价,议价会一直持续下去
②折损并不是很大,它表示条件会很快给出(也就是说没有折损,或者说在快速报价)
③如果假定两个人都是一样的不耐烦,则他们有相同的折损原因 -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被公认不是很有耐心或者被认为急功近利,则他不是议价高手
举个例子,如果甲和乙在路上捡到了100元,然后甲和乙一起来分这笔钱,甲有权提出一个分配方案。也就是说,甲会提出诸如“我60你40,我80你20”这样的方案。
不管什么样的方案,只要他提出的方案乙接受了,就按照这个方案来分配。如果乙不接受,这个钱就会被交给警察,两个人谁也得不到任何东西。
这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基本假设。在这个假设的背景下,甲应该提出怎样的一个分配方案呢?
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甲首先会想:乙是理性的,如果他不接受自己的方案,他就什么也得不到,收益是零;而如果接受,哪怕只有1块钱,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所以,甲按着 “ 理性人 ” 这样的一个基准,就会提出这样一个分配方案:自己分99块钱,给乙1块钱。因为对乙来说,有总比没有好吧。
如果乙是理性人,他的确会接受1元钱的分配方案。但是,人类的行为不仅受理性的支配,公平感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那个100元的实验中,很多人都表示,如果由他扮演乙的角色,他会宁愿损失这1元,也要否决这个极不公平的分配方案。
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甲提出的分配方案往往是对半开,或者六四、七三。如果分配方案过于不公平,往往真的会一拍两散,两方都不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