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建一栋大厦一样,需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得好,大厦才够稳。在进阶全栈的路上,同样也需要先打好地基,所以我会将基础软技能板块排在专栏提纲的最前面。先帮你们打好基础,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基础中的基础,就是学习力,所以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如何提高大家的学习力。另外,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给你们提供不断练习基础技能的机会,帮助你们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
正确认识学习力
其实,这时代的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如果你学习力不足,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就算你刚好跟得上,但因为人才竞争很激烈,你也很难能够崭露头角、出人头地。想做到出类拔萃,不只是努力就足够的,很多人也非常努力,但随着时间流逝,与牛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这差距,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学习力之间的差距。学习力就是本质上的竞争力。
对学习力有几种不同的释义。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学习力是指把 知识资源 转化为 知识资本 的能力。还有一种释义觉得学习力包含了四部分的内容:
- 知识总量:即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开放程度;
- 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 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
- 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而最普遍被人引用的一种释义就是: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即是说,学习力由三要素组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则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者相辅相成,缺少一个,学习效率都会大打折扣。基于此,想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达到三个条件:目标导向、难度适中、能用得上。
目标导向就是说,目的性要很强,目标很明确。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是做得不太好的,我以前也是,就举看书的例子吧。很多人看书,通常都是拿起书就从第一页开始慢慢看到最后,头脑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还有不少人,经常刷掘金、刷简书、刷公众号文章等,其实也是没多大效果,因为目标不明确,很多看完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难度适中,就是说要处于学习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是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学习起来那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完全没办法提高你的学习力。恐慌区则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所以难度太大,容易打击信心,让你很难坚持学习下去。学习区的知识对自己来说则有一定挑战,但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掌握,这样你才能有进步。
最后一条,能用得上,即能马上投入实践的。通过及时的实践,就能得到及时反馈,就能验证你所学到的成果,验证是否已经将 知识资源 吸收转化为 知识资本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学英语了。大部分人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但却依然是个英语渣,听不懂、说不出、不会写,连看英文文档都很吃力,就是因为没用起来。我本人因为看英文文档多一些,所以读的能力还勉强过得去,但听、说、写的能力就真的是太菜了。
那么,正确认识了学习力,也等于了解了如何学习的“道”。接下来,就来了解“术”的部分,即具有实操性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其实很多,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或者相同领域但不同阶段的知识,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有不同。以下我分享从得到专栏学来的两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还有第一批订阅专栏的一位小伙伴跟我分享了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反馈式学习法,下一篇文章我会单独分享出来,之后我也会单独再分享一篇我自己实践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其他小伙伴还有什么其他好的学习方法,也欢迎在留言里分享。
学习方法一:功利学习法
功利学习法是我从古典的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中了解到的,其核心思想也是来自于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目标导向、难度适中、能用得上。功利学习法主要分为三条:
1. 极其功利的少读书
极其功利的少读书,就是: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适合的认知材料。这里其实已经包含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条件:目标导向和能用得上。目标是明确的,为了解决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且应该能马上实践的,在这前提下才去寻找适合的认知材料。
因此,我不会给自己设定说一年读100本书之类的目标。我也不会经常去刷掘金、简书、公众号等各平台最新文章和最热文章等。这样虽然我会暂时错过不少优秀的文章,但并不会阻碍我不断进步成长,因为当我遇到问题去找寻认知材料时,这些已经经过时间验证的优秀文章也会呈现在我眼前为我所用。
2. 极其功利的配置资源
知识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娱乐性、知识性、心智性。如果比作爬山——
- 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
- 知识性的是平坡,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
-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理解新观点的速度会加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数据结构、算法导论、架构设计之类的可以归到此类。
有些人天天学习,但学习力却没有什么上升,主要就是因为学习的知识更多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而心智提升类的太少。但也不是说我们只学心智类知识即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完全不碰。正确姿势应该是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这里说的资源主要是指时间资源。
娱乐性的学习,可以是看看小说、新闻、文学作品等,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分配的资源可以很少,放在累的时候翻几页基本就足够了。
知识性的,应该是我们平时读得最多的了,像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如CSDN、掘金、简书等)、专业书籍如《XXX从入门到精通》等,阅读此类主要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或某技能,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性学习。分配的资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的读;也可以拜托别人读,然后交流;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的涉入深度。
心智提升类的,包括数据结构、算法导论、架构设计之类的书籍,谁都知道这些书很难啃,提高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需要“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系统的阅读。这类知识我一般会放在晚上,集中两三个小时来学习。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
那么,极其功利的配置资源,总的来说就是——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3.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英文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