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2 电源设计(2)

简介: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2 电源设计(2)

2.电源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1)原理图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 DC-DC 在选型自举电容时,电容大小请参考产品规格书建议,同时要注意这个电容的耐压值不仅要大于输入电压,还要大于两倍的输入电压,这样才比较保险。其他位置的电容选型也要注意耐压值。

② 在选择反馈电阻时,要注意不能选择过小或过大的阻值,过小会产生不必要的损耗,过大会引入噪声且引起环路不稳, 要按照产品规格书中的建议选取,同时要选择常用的阻值物料。

③ 有时序要求的电源注意预留 EN(Enable,使能)的时序调整电路。

(2) LDO 布局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 LDO 电路元件布局设计要求如下。

常用两层板 FR-435µm 铜 厚, 承 受 电 流 至 少 需 要 满 足 每 1A 电流对应 40mil(1mil=25.4µm)线宽。电源走线如有换层,在换层连接处要放置多个过孔,保证连接与过流性能,过流能力按照 0.3mm 过孔通 600mA 计算。

LDO 输出的网络的附近放置容值为 2.2µF 以上的退耦电容。在多个 LDO 供电输入相同时,网络上多个电解电容的可以考虑共用。

为了保证调整电路有足够好的瞬态响应特性,LDO 调整器的带宽都比较高,这使得LDO 容易发生振荡,除外围元器件对 LDO 产生影响外,实际电路的寄生参数也会对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产生影响,如 PCB 走线产生的寄生电感。所以在电路设计时,旁路电容应该尽量靠近元器件引脚,即引线长度尽量短粗。

② LDO 热设计注意事项。

LDO 插入功耗(∆V×I)大于 0.3W 时,需要对其加背面散热铜皮,插入功耗(∆V×I)大于 1W 时,如果压差大于 2V,则可以加插件功率电阻分摊功率;如果压差小于 2V,则需考虑更换散热更好的封装,如 TO252、TO263。

(3) DC-DC 布局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 走线宽度原则如下。

保证常用 2 层板至少需要满足的承受电流。保证连接与过流性能。

根据不同的 IC,相关电源走线要做相应的调整。

② 环路设计。

以 Buck 电路为例,开关管打开或闭合的瞬间,电流都会发生瞬变,开关管闭合时电源电路主要的电流路径如图 2-12 所示,开关管打开时电源电路主要的电流路径如图 2-13 所示,电流发生瞬变的迹线如图 2-14 所示(粗线条部分表示电流路径或迹线),迹线中会产生非常丰富的谐波分量的上升沿或下降沿。通俗地讲,迹线中产生瞬变的电流,就是所谓的“交流”,其余部分是“直流”。当然这里交、直流的区别不是传统教科书上定义的,而是指开关管的 PWM 频率,且只是“交流”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里的一个分量,而在“直流”里这样的谐波分量很低,可忽略不计。所以储能电感属于“直流”也就不奇怪了,毕竟电感具有阻止电流发生瞬变的特性。因此,在开关电源布局时,“交流”迹线是最重要和最需要仔细考虑的地方。

image.png

图2-12 开关管闭合时电源电路主要的电流路径

image.png

图2-13 开关管打开时电源电路主要的电流路径

image.png

2-14 电流发生瞬变的迹线

③ DC IC 封装说明。

DC IC 的封装有很多种类型,如果 DC 架构复杂并且 DC IC 本身封装复杂,会给电路带来更多干扰,导致布线难度增加,因此优先选择本身封装比较小型且简单化的 DC IC,如图 2-15 (左)所示,这种封装 VIN 和 PGND 回路大,绕得远,IC 内部 GND 上的噪声多,并且会带来严重的 EMI 问题。图 2-15 (右)所示的这种封装(UQFN)引脚短,且规划合理,输入回路最近,GND 上噪声低并且 EMI 抑制性能更好。

image.png

2-15 DC IC 的封装

④ DC-DC 模块布局的基本原则如下。

多个 DC-DC 模块间距离不要太近,太近会导致模块间散热较差,发热严重,输出能力下降,同时也会使模块间相邻开关频率的 EMI 增强。

DC-DC 模块距离 SOC 端要尽量近,这样电源走线衰减小,并且引入的干扰也少,电源更干净,同时能确保 SOC 瞬时电流响应更加及时有效;但距离也不能太近,否则

SOC 的散热会导致 DC 发热严重。

DC-DC 模块要稍微远离音频、视频、功放(包括模拟功放和数字功放)等模拟信号,避免其对模拟信号产生干扰。

DC-DC 模块应尽可能地把所有外围元器件都紧密地放在 DC IC 的旁边,减少走线的长度,这是最理想的布局方式。

⑤ DC-DC 模块布线的基本原则如下。

串扰。平行走线距离过长时,导线间的互容、互感会将能量耦合至相邻的传输线上,造成线间串扰。对策如下。

加入防护布线或使用 3W 准则。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当线中心距至少是线宽的 3 倍时,则可保持 70% 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 3W 规则。如要达到 98% 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则使用 10W 规则。

每走一段距离的平行线,增大两者间的间距,走线示意图如图 2-16 所示。

image.png

2-16 走线示意图

20nH 规则。25.4mm 长、50mm 宽、35µm 厚的铜导线在室温下的电阻为 2.5mΩ,若流过电流为 1A,则产生的压降是 2.5mV,不会对绝大部分 IC 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样的导线的寄生电感为 20nH,由V=L×dI/dt 可知,若电流变化快速,则导线上可能产生很大的压降。典型的 Buck 电源在开关管打开 - 闭合时产生的瞬变电流是输出电流的 1.2 倍,闭合 - 打开时产生的瞬变电流是输出电流的 0.8 倍。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管)型开关管的转换时间是 30ns,Bipolar 型开关管的转换时间是 75ns,这样的导线在流过 1A 瞬变电流时,会产生 0.7V 的压降。0.7V 相比于 2.5mV,增大了近 300 倍,所以高速开关部分的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这称为边沿效应。解决的办法是将电源层内缩,使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一个H(电源和地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若内缩 20H 则可以将 70% 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沿内;若内缩100H 则可以限制 98% 的电场。

接地。

 电源与地线层的完整性规则。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对平面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进而导致信号线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

 重叠电源与地线层规则。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隔地层。器件去耦规则。

必要的去耦电容,可以滤除电源上的干扰信号,使电源信号稳定。去耦电容的布局及电源的布线方式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IC 去耦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 IC 的电源引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短。

电源输入:路径为先经输入电容,再接内部电路。

电源输出:路径为先经过输出电容,再到输出端。

电源至 IC:路径为先经旁路电容,再到 IC

⑥ DC-DC 输入端布局与走线。

输入端不同大小的输入电容尽可能靠近 VIN GND,最小的电容器最接近节点。一般的 DC 输入电容的容值为 10µF0.1µF

输入开关回路中有很高的瞬变的电流迹线,因此输入开关回路长度要尽可能小。

走线方式用铜皮设计,走线布置为多边形并尽可能用粗线铜皮,这样能有更好的折角设计和边沿设计。

要尽量多打过孔到地上,减少寄生电感,增强耦合。

⑦ DC-DC 电感布局与走线。

在开关稳压器的布局中,考虑交流路径是非常必要的,而直流路径则显得不是很重要,这是基本原则。降压转换器的交流变化部分,在开关关断过程中,大约有 1.2 倍的负载电流,而在开关导通的过程中约有 0.8 倍的负载电流。

 非屏蔽电感会产生大量杂散磁场,可辐射到其他环路或滤波元器件中。在噪声敏感的应用中,要尽量使用全屏蔽电感器,避免电感上的强辐射干扰到开关信号或其他控制信号,敏感信号和线圈应远离感应器。

LX/SW 是高频率的节点,其辐射强度最大,电感要尽可能靠近 DC LX/SW 开关引脚,功率回路、驱动回路应具有最短路径及最小环路面积,LX 端在满足散热要求的条件下,尽量保持最小环路面积,DC-DC 连接到电感的走线要尽可能短,并用适当的宽度。

要让模拟元件等敏感元件远离这段走线,防止相邻导线间的干扰,防止杂散电容拾取噪声。

输出电感,输出储能电容尽量靠近 DC-DC 放置,尽可能保证输出环路小。

⑧ DC-DC 输出电容布局与走线。

为了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及抗干扰能力,输入电容、电感、输出电容要尽可能靠近DC-DC IC摆放。

在高频电路中,旁路电容或去耦电容很小,且放置在离 IC VIN GND 管脚越近越好。

当使用平面层地层时,尽量使输入开关回路的地与平面层的地连接可靠,用大过孔。

任一走线把 DC IC 的铺地隔断、隔开,都会导致地连接性不好,对 DC-DC 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输出电感、输出储能电容尽量靠近 DC-DC 放置,尽可能保证输出环路小。

⑨ DC-DC 反馈环路设计。

如果是近端反馈,则反馈点从输出电容后端取;如果是远端反馈,则反馈点从远端电容处取。

反馈信号走线应该尽量短。芯片核电压的 DC-DC 要尽可能地靠近主 IC。如果有条件,反馈走线尽可能包地,并从 IC 的正下方 VDDC 处取。

反馈电压的地与系统的地尽量靠近,保持在一个电位上。

阻抗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被干扰。反馈元件靠近 DC 端摆放,并且反馈电阻的线尽量远离电感,可以减少反馈环路噪声的吸收。

⑩ 小信号环路设计。

小信号区的走线要远离电源输入输出大功率开关、强干扰开关信号网络。

BS(自升压脚)到 LX/SW 之间的走线有很高的瞬间交流电压,可能给电路带来较强的EMI辐射,因此这个走线需要非常短并且需要用细线,同时要远离FB(电压反馈)等敏感信号。

小信号的接地点要远离功率开关的地,比如 VINVOUT 的地,且最好是干净的低噪声地面点。

信号线要少打过孔,任何过孔都会导致信号线阻抗增加,DC-DC 本体下面的顶层不要走线。

VIA(过孔)设计。

信号线要少打过孔,任何过孔都会导致信号线阻抗增加。

用几个并行的过孔比使用一个过孔的效果要好,并且大的过孔直径还可以进一步增大。

过孔可用于将去耦电容和 IC 接地连接到接地平面上。

过孔电感的范围在 0.1 0.5nH

散热设计。

为最大限度发挥 DC 的输出带载能力和稳定性,做好散热设计非常重要,相关注意点如下。

PGND(电源接地)引脚周围的地应在表层尽量铺大并打过孔连接至其他地层,助于散热。

4 层板散热优于 2 层板,中间层接地,地层之间多打过孔助于散热。

DC-DC 本体下面的顶层不要走线,顶层用大面积铜皮并开阻焊窗口时,对应的底层也一并开阻焊窗口,加强散热。

IC GND ballBGA 封装芯片的引脚,为球形)都尽量拉出,并和外部的 GND 相连,IC正下方尽可能多打 GND 过孔,利于散热。

不要在关键回路的元件布局中使用热泄放,它们会产生额外的电感。

(4)主板电源电容的选择与放置参考

① 供电网络有用到 LDO 的,输入端放置 1 个 0.1µF 的电容。

②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Flash 的 DC-DC 为 3.3V,输出端选用 1 个 10µF 和 1 个 0.1µF 的电容,Flash 下放置 1 个 2.2µF 和 2 个 0.1µF 的电容,SOC 端放置 1 个 0.1µF 的电容。

③ DDR 供电,DC-DC 输出选用 1 个 4.7µF 的电容,DDR 和 SOC 下 2 个相邻的ball 选用 1 个 0.1µF 的电容,非相邻的 ball 中每颗 ball 下放置 1 个 0.1µF 的电容。

④ DC-DC 供电输入选用 1 个 10µF 和 1 个 0.1µF 的电容。

⑤ DC-DC 输出端每 1A 的电流用 1 个 10µF 的大电容搭配 1 个 0.1µF 的小电容,输出端到 IC 端每 2 颗相邻的 ball 选用 1 个 0.1µF 的电容,非相邻的 ball 中每颗 ball 放置 1 个0.1µF 的电容,电流较大线路上,DC-DC 输出端建议放置 1 个 22µF 的电容,并且在 IC下放置 2 个 10µF 的电容。

⑥ DDR 电源线路的瞬态电流比较大,纹波较大,在 IC 的下方放置 1 个 10µF 的电容,每相连的 2 颗 ball 放置 1 个 0.1µF 的电容,非相邻的 ball 中每颗 ball 下放置 1 个 0.1µF 的电容;在靠近 DDR 的入口,每个 DRAM 放置 1 个 10µF 的电容。

⑦ QFP(Quad Flat Package,方型扁平封装)封装的芯片,在靠近 IC 电源总入口,建议放 1 个 10µF 的电容,每个靠近 IC 的引脚放 1 个 0.1µF 的电容。

⑧ IC 电源入口靠近 IC(包括 SOC,DDR,EMMC,nand)处,预留 1 个 2.2µF 的电容作为纹波调试位置。

(5)减小电源纹波设计方法

① 输出端搭配不同容量的瓷片电容,大容量电容稳定输出,小容量电容滤掉高频纹波。

② Layout 上注意 DC-DC 尽量靠近负载端,如果两者距离较远,走线上的寄生电感的影响则不容被忽视,负载动态变化时,纹波就会变大。

③ 原理图: 为了补偿走线上的寄生电感、电容带来的相位时延影响,在靠近功率电感输出端,加入前馈电容做环路补偿,以提升响应速度,达到降低输出纹波的目的。

④ 控制架构的选择。在设计初期,就要选择好合适的 DC-DC 控制架构。DC-DC 控制架构应用在 CPU 或 DDR 供电上,若负载瞬态变化快,则需要选用 ACOT 控制架构的DC-DC,因为它的响应速度快,对改善纹波非常有帮助。

(6)提高瞬态响应设计方法

影响瞬态响应的因素包括:控制模式、前馈电容、输出电容、输出电感。

① 控制模式。

低压系列的 DC-DC,CMCOT 瞬态响应明显好于 COT,有更优的瞬态性能。

中压系列的 DC-DC,ACOT 瞬态响应明显好于 PSM,有更优的瞬态性能。

② 前馈电容。

3.3V 转 1.5V 情况下,前馈电容对瞬态响应有所提升,但不会提高很多。

12V 转 1.1V 情况下,前馈电容对瞬态响应基本没有影响。

12V 转 5V 情况下,前馈电容对瞬态响应改善明显。

因此,前馈电容对高电压、高电流这种占空比较大的输出情况,瞬态响应改善明显,而对于 12V 转 1.1V 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任何改善,此时,如果使用 ACOT 架构,那么前馈电容可以省掉。

③ 输出电容。

电容不仅可以减小纹波,也可以提高瞬态响应,但是代价较高。在相同的纹波要求下,更好的控制模式可以节省电容,从而节省成本。

④ 输出电感。

电感越大,电流纹波和电压纹波就会越小,但是动态响应变得较差,在瞬态较高的负载下,纹波可能更大。建议选取电感时,不要过多大于通过式(2-3)得到的值。

L=V OUT×(1-V OUT/VIN_MAX)/Fsw×I LOAD_MAX×30% (2-3)


2.2.3 小结

天猫精灵在电源设计方面同样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稳定的电源给系统提供了稳定的性能,在该阶段主要从极限环境稳定性能和极致成本这两方面来综合考量。

极限环境稳定性。对电源在温度为 60℃的环境下的输出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出了一套准确评估的方法论,让产品在极限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极致成本。主板上电容放置规则的制订,让主板上每一个电容的放置都有理有据,拒绝冗余,达到极致成本,在相同方案下主板电容数量比竞品降低了 10%。

相关文章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精品文章合集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精品文章合集
|
物联网 数据处理
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连接物联世界的智慧之源
本篇深入研究了物联网中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的关键内容。我们探讨了嵌入式系统的概述,介绍了微控制器与嵌入式开发板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应用,以及硬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接口。通过Arduino示例代码,读者可以了解如何使用嵌入式开发板控制LED灯。设计原则和硬件接口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硬件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包括电路设计、电源管理和接口选择。通过本篇内容,读者将更加了解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为创造智能化的嵌入式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95 0
|
智能硬件 内存技术 芯片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2 EMI设计(2)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2 EMI设计(2)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2 EMI设计(2)
|
芯片 UED 调度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3 热设计(2)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3 热设计(2)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3 热设计(2)
|
人工智能 智能硬件 芯片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1 ESD防护设计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1 ESD防护设计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1 ESD防护设计
|
项目管理 智能硬件 测试技术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天猫精灵发展史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天猫精灵发展史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天猫精灵发展史
|
前端开发 语音技术 芯片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2 电源设计(1)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2 电源设计(1)
|
智能硬件 芯片 UED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3 LED设计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2.3 LED设计
|
智能硬件 芯片 测试技术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2 EMI设计(1)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2 EMI设计(1)
|
UED 芯片 智能硬件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3 热设计(1)
带你读《天猫精灵:如何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1.3 热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