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CMYK 2.0——设计师色彩管理手册》一书中的第1章1.3节副作用,作者【美】Rick McCleary,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3 副作用
CMYK 2.0——设计师色彩管理手册
1.3.1 虚假流畅:数字技术的警报
制造模拟艺术品需要物理工具、手工劳动、才智、技艺和对过程的理解。
观赏模拟艺术品需要……嗯,什么也不需要。只要睁开你的双眼就足矣。
制作数字艺术品需要一只鼠标和一台显示器。
观赏数字艺术品需要一只鼠标和一台显示器。
这是对模拟和数字过程的一个简单的描述,这强调了二者工作方式的重要区别。制作模拟艺术品需要的特殊工具和大量的技巧与观赏艺术品所需要的工具(无)和技巧(睁开眼睛)大相径庭;而制作和观赏数字艺术品的工具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
这一事实在使用者们中间引起了这样的困惑:创作数字艺术品需要什么?创作和观赏所用的工具看起来是一样的,因此它们必须有同样的效用,对么?然而,在回放数字内容(如照片、视频和音乐)与创建同样内容的技术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工具(计算机和软件)到处都能找到,使用它们的专业技能则不是。
这一困惑不是工具的错,也不是使用者的错。这只是数字革命本身的副作用之一。这些工具已经发展得如此精巧,看起来如此的直观,但要警惕,它们引领我们进入到一种流畅的虚假感觉。
残酷的现实是,这种引诱使得我们在真实世界的产品中出现问题时手足无措,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真正地理解原先被我们忽略的一些东西。
1.3.2 只不过是伪装
在模拟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真实的。
在数字世界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仿造的。在从事数字工作时,我们的确处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当中。
使用一只鼠标或一个数字屏幕工作,我们是在委托他人代理,我们并没有把手放在真实的事物上。我们不再举着一把刷子,闻着定色剂的味道,或者是拍打围裙上的大理石屑了。全是比特和像素在模仿这些动作。非常精确,非常稳定,也不受惹人讨厌的物理法则的约束。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创造出来。
如果你的作品开始于并且结束于数字仿真世界(网页设计、视频游戏设计等),制作它并不需要你懂得物理世界的限制。十几米高的蜘蛛能跳过400层的高楼么?没问题。要制作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发霓虹绿光的文字呢?也很容易,因为你的作品的最终版本仍然只不过是屏幕上的像素。它并不需要一定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它完全来自于你的头脑,被比特和像素所渲染。仿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它意味着一个奇幻的世界。
当你试图跨越数字、仿真世界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时,挑战就来了,(就像是我们每天在RGB-CMYK的工作流程中所做的)。顷刻间,物理定律风暴般席卷而来。你所想象的(以及在你的显示器上看到的)那种异乎寻常的霓虹色无法打破其物理定律印刷到纸上。虚伪的游戏结束了。旧世界的规律又开始运作。
1.3.3 手工制作的日子消逝了
有一个等式,历来就存在着:艺术=理念+工艺。理念就是思想,工艺就是在物理条件限制下利用媒介将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最大的挑战是在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力的驱使下,将理念与工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同时又会受到物理世界的限制。即使你知道画不会发光,你也希望画中的物体能够闪烁,你又将如何去做?看看伦勃朗吧。他将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艺结合起来,创造了瑰丽的画面,然而,那也不过仅仅是画布上的颜色。你如何把石块塑造成人形?看看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吧。如果这些艺术家不精通他们的媒介和不拥有高超的技法,他们就不会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在3万年中,艺术创作只不过是身体动作,是模仿场景的触觉体验。拿起一支画笔,蘸上颜料,听着画笔在画布上摩擦出来的沙沙声;挥动锤子,听着它在凿口上的敲击声,看着大理石上碎屑飞溅;举起一台相机到眼前,对准事物调节焦距,然后在暗室的红灯下,闻着药水的味道,把图片放大。从300个世纪以前的第一幅岩画开始,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就一直以某种形式进行着环境信息的反馈。
在使用数字图像工具仅仅20年之后,我们便把大部分工作时间花在了一个奇幻世界当中,看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像素,我们的工具被设计成用来模仿物理过程和材料,因此我们脱离了这些物理过程和材料。我们不再接触媒介,而是通过远程操作来工作,不能再受益于我们3万年来前辈们所经历的模拟环境信息的反馈了。我们手里没有握着画笔,也没有用物理方式写出字母,没有在显影盘中搅动显影液,也没有“感受” 印版上的网点。我们脱离了物理世界,我们不再使用手工技术,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工具的深刻认识。“手工”操作你的媒介通常意味着小心地、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工作。在数字世界中,传统工艺消失了。
手工有赖于感觉——触觉、听觉、嗅觉和视觉。这需要利用和操纵媒体来工作,从而给你带来一个有机的循环——输入/反馈/输入/反馈……与感官的输入失去联系,使我们脱离了手工,我们仿佛只用半个大脑工作。我们失去了1990年之前所有的艺术家都有的重要反馈。设想米开朗基罗怎样在计算机屏幕前绘制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壁画的吧。
1.3.4 那么,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在数字革命之前,CMYK工作流程中每一个人的角色和职责都是明确的,对于需要哪一套技巧,大家能够达成共识,人们期望这一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表现出最高水平,沟通的渠道也都是开放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自从数字图像革命以来,尽管我们的目的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角色和职责的混乱,在所需技能上虚假的流畅感和手工技能训练的减少,并且伴随着不知如何前进的不确定感。
所有这些在RGB-CMYK工作流程中给我们不少人带来了沮丧。有人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前数字时代,因为那时一切都运转得很好。但是时光已不可逆转,亦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