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软件来说,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软件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软件测试来检查软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下面的这篇文章中,将讲解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软件缺陷的概述
1、什么是软件缺陷
软件缺陷就是软件产品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表现为用户所需要的功能没有完全实现,不能满足或不能全部满足用户的需求。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对软件缺陷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从产品内部看,软件缺陷是软件产品开发或维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误差等各种问题。
从外部看,软件缺陷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某种功能的失效或违背。
2、软件缺陷的类型
(1)软件未实现产品说明书要求的功能。
(2)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3)软件实现了产品说明书未提到的功能。
(4)软件未实现产品说明书虽未明确提及但应该实现的功能。
(5)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缓慢——从测试员的角度看——最终用户会认为不好。
3、软件缺陷的案例
(1)千年虫问题(产生约1974年)
(2)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1991年)
(3)英特尔奔腾浮点除法缺陷(1994年)
(4)“冲击波”病毒(2003年)
(5)诺基亚手机平台缺陷(2008年)
4、软件缺陷的产生原因
- 需求不明确
- 软件结构复杂
- 开发人员水平有限
- 项目期限短
- 使用新技术
- 其他原因
5、软件缺陷的分类
6、软件缺陷的处理流程
每个公司的软件缺陷处理流程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遵循的最基本流程是一样的,都要经过提交、分配、确认、处理、复测、关闭等环节。
- 提交:测试人员发现缺陷之后,将缺陷提交给测试组长。
- 分配:测试组长接收到测试组员提交的缺陷之后,将其移交给开发人员。
- 确认:开发人员接收到移交的缺陷之后,会与团队甚至测试人员一起商议,确定该缺陷是否是一个缺陷。
- 拒绝:如果经过商议之后,缺陷不是一个真正的缺陷则拒绝处理,关闭缺陷。如果经过商议之后,确定其是一个真正的缺陷,则可以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或优先级等立即处理或延期处理。
- 复测:开发人员修改好缺陷之后,测试人员重新进行测试(复测),检测缺陷是否确实已经修改。如果未被正确修改,则重新提交缺陷。
- 关闭:测试人员重新测试之后,如果缺陷已经被正确修改,则将缺陷关闭,整个缺陷处理完成。
7、多学一招:缺陷报告(由测试人员完成)
测试人员在提交软件测试时都会按照公司规定的模板(Word、Excel、缺陷管理软件等)将缺陷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生成缺陷报告,每个公司的缺陷报告模板并不相同,但一般都会包括缺陷的编号、类型、严重程度、优先级、测试环境等,有时还会有测试人员的建议。
8、常见软件缺陷管理工具
(1)Bugzilla
- Bugzilla是Mozilla公司提供的一款免费的软件缺陷管理工具。
- Bugzilla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缺陷跟踪体系,包括缺陷跟踪、记录、缺陷报告、处理解决情况等。
- 使用Bugzilla管理软件缺陷时,测试人员可以在Bugzilla上提交缺陷报告,Bugzilla会将缺陷转给相应的开发者,开发者可以使用Bugzilla做一个工作表,标明要做的事情的优先级、时间安排和跟踪记录。
(2)禅道
- 禅道是一款优秀的国产项目管理软件,它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缺陷管理、文档管理、组织管理和事务管理于一体,是一款功能完备的项目管理软件,完美地覆盖了项目管理的核心流程。
- 禅道分为专业和开源两个版本,专业版是收费软件,开源版是免费软件,对于日常的项目管理,开源版本已经足够使用。
(3)JIRA
- JIRA是Atlassian公司开发的项目与实务跟踪工具,被广泛用于缺陷跟踪、客户实务、需求收集、流程审批、任务跟踪、项目跟踪和敏捷管理等工作领域。JIRA配置灵活、功能全面、部署简单、扩展丰富、易用性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Java架构的管理工具。
- JIRA软件有两个认可度很高的特色:第一个是Atlassian公司对该开源项目实行免费提供缺陷跟踪服务;第二个是用户在购买JIRA软件同时将源代码也购置进来,方便做二次开发。
9、修复软件缺陷的成本
软件开发过程是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软件缺陷。**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软件缺陷修复成本呈倍数的增长。**假如早在进行分析时发现相关功能缺失,立即补上就可以了,可以说付出的代价小得几乎忽略不计。如果在发布时发现缺失某个功能,那么此时加上一个功能,相当于重新开发一样,这时的修补费用可以说高了许多。因此要尽早进行测试。
二、 软件的概述
1、软件生命周期
先来了解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下面对软件生命周期各个过程进行逐一解析:
(1)问题定义:由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对软件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划分出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制作成文档。(需求分析说明书)
(3)软件设计: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4)软件开发: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5)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完成后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查找软件设计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6)软件维护:软件投入使用之后,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2、开发过程中的角色
(1)高级经理:参与项目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活动,关注产品开发的进度,对风险控制、资源提供做出决策。
(2)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作为客户方和公司内部交流的纽带,对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负责。
(3)开发经理:是具体开发过程的领导者,必需由熟悉业务和开发技术的专家担任;职责是界定需求,确定适当的技术架构和体系,保证软件产品按照设计的标准开发。
(4)设计师:软件蓝图设计者,可以分需求分析师、架构设计师、业务设计师三种。基本活动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按照规范编写相应的文档。
(5)测试经理:测试活动的领导者,是公司内部认定的产品质量责任人。责任是计划和组织测试人员对目标产品进行测试,发现bug、跟踪bug直到解决bug;计划和组织用户培训工作。
(6)开发人员: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成果进行具体编码工作,对自己的代码进行基本的单元测试。
(7)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经理的计划和测试总体方案对目标产品进行测试,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代码,发现和跟踪bug;编写用户手册;进行用户培训和教育。
(8)项目实施人员:针对工程性质的项目必需的人员配置,负责软件系统安装配置、系统割接、运行期间的维护工作。
3、软件开发模型
(1)瀑布模型
- 优点:检查点清晰,分工明确,有利于大型软件软件开发人员的组织管理及工具的使用与研究,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
- 缺点:严格按照线性执行,增加了开发风险;要求必须有产出结果,增加了开发工作量。那么,对于现代软件,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很少是线性,瀑布模型已经不适合现代软件开发。
(2)快速原型模型
- 优点:克服了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风险,适用于不能预先确定需求的软件项目。
- 缺点:原型设计较难;不利于开发人员对产品的扩展。
(3)迭代模型
- 优点:适应客户需求变更;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
- 缺点:增加了集成失败风险;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式,失去对整个项目的控制。
(4)螺旋模型
- 优点:强调了风险分析,有助于将软件质量融入开发中;小分段构建大型软件,易于计算成本;客户参与,保证项目可控性。
- 缺点:构建过程太过繁琐,不适合小型项目。
(5)敏捷模型
- 定义:敏捷模型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 特点:
- 项目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迭代完成,每个迭代都要经过测试。
- 快速响应需求变更,在修改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用状态。
- 不断对产品进行细微、渐进式地改进,每次改进一小部分,如果可行再逐步扩大改进范围。
- 开发未动,测试先行。
- 注重“人”的作用。
- 优点: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变更,不断适应新的趋势。
- 缺点:管理相对混乱,不适合大型项目。
PS 以上内容是对软件开发模型的简要概括,如需了解软件开发模型的详细内容,请前往软件工程和过程模型
4、软件质量概述
(1)定义: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及隐式需求的程度。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是指其能满足软件开发时所规定需求的特性;其次是软件产品满足隐式需求的程度。
(2)软件质量模型:ISO/IEC 9126:1991质量模型是最通用的一个评价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建立在MCCall和Boehm模型基础之上,主要描述了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由6个特性和27个子特性组成。
软件质量模型图如下:
对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进行逐一解析:
①内部质量:针对内部质量需求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可维护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理解性。
②外部质量:使用外部度量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所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即在预定的系统环境中运行时可能达到的质量水平。正确性、可用性、效率、可靠性、完整性、适应性、精确性、坚固性。
③使用质量:在规定的使用环境下,软件产品使特定用户在达到规定目标方面的能力。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