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僧长成记

简介: 作者:一人2013年9月7号,我和母亲两个人到达了西安,我一手拉着箱子,上面放着本科时候用的旧褥子被子,母亲手提着放满衣服的提包,两个人穿梭于林立的高楼当中。母亲看护行李,我办理手续,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才在城西送母亲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

作者:一人

2013年9月7号,我和母亲两个人到达了西安,我一手拉着箱子,上面放着本科时候用的旧褥子被子,母亲手提着放满衣服的提包,两个人穿梭于林立的高楼当中。母亲看护行李,我办理手续,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才在城西送母亲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研究生求学生活。

研一开始选择导师,我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提前联系导师,因此误打误撞的选择了老L。那年,我听说老L给院办公室叮咛说要选几个男学生,因此那一届我们三个就都是男生了,后面见到高一级同门才明白为什么,原来上面是三个师姐,呵呵哒,三个青壮年啊哈哈……。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选课,当我们拿着选课单找老L时,老L扶了一下眼镜笑嘻嘻的说:选这些课就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上课无足轻重,重点是能够发文章。我们潜意识当中那个得意的笑啊,老师的指导牢记在心,上课一句话,就是混。

这里写图片描述

老师很忙,一学期下来就只有一两次谈话,感觉老师就是“牧师”,我们就是一群羊。结果呐,研究生一年级大半的时间荒废掉了。啊,啊,啊,啊,啊,后来啊,我的肠子都悔青了。怎么荒废的?这你还问?

一直到研一第二学期期末,有一门课《模式识别》由汪茜利教授讲授,最后两堂课对我们提交的作业进行讲授,汪老师的高一级的学姐张硕(是的,记得很清楚,学姐嘛)讲解了通过使用SVD分解进行人脸识别。我很好奇内心惊呼,这都可以,这竟然可以,下课后抱着强烈的疑惑去问她,细节部分她也没能回答上来。回到实验室,我自己就开始查资料,看博客,逐渐发现《模式识别》的内容也挺有意思的,随着了解的深入很快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这之后,我通过微博关注了大量这方面的专家,每天都会看这些专家们在讨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帮助甚大,现在已经成为我获取新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了。说来也巧,那段时间有一位博士毕业,请来了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他顺道给我们做了一场报告,具体的内容我已经不大能够回忆起了,有两点记忆深刻:第一,他谈到了图灵测试,在场的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老师很是震怒,我亦感受到很大的耻辱,颇受打击;第二点,他谈到了在学术界很火热的深度学习,然而我们学院里面没有几个老师听过这个东西。当我给老L谈起深度学习,他说这个不是已经很老的东西了吗!可见学院里面的老师已经很OUT了。就在那个时候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此之后,我就坚定自己一定要从外面获取信息,不能一味的听取导师的意见,要将视野放在整个领域,不能只局限在学院和导师的范围。

(男同学们,看来要常问师姐问题哦……)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上微博,每天刷知乎,看看大家怎么学习,都在学习什么。发现机器学习的方向很是火热,恰好和自己感兴趣的模式识别很相似,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学习生活。

上斯坦福的CS299、coursera的机器学习、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机器学习实战》等一系列,在微博上知道了LeetCode,后面也花了一两个月在上面刷编程题,在后面的面试求职过程中帮助很大。

在整个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比较遗憾:
- 导师说我们开设的课程无足轻重,主要是发论文。在后来看来,我最大损失就是没能好好上这些课程,这些课程是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基石,没有这些课程的正规训练自己的路很难走的顺利。因此在研二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弥补这些缺失,但也只是挽回了很小的一部分。现在依然觉得没能学到那些知识是最大的损失。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随机过程》《组合数学》《图论》《数字图像处理》《小波分析》等等,现在看看,随便的一门课学精都是几十万的工作啊。

  • 导师的方向很偏,国内也很少人研究。老师给我定的方向已经很成熟了,我很难找到新的点,唉!
  • 感兴趣的地方没有人指导,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只能获取片面的信息,学习效率低下。
  • 荒废研一,研二补,造成在发论文和找工作上吃亏。
    在后面时间随着对机器学习认识的深入,逐渐认识到这个行业将会繁荣发展,那个时候对于深度学习对图像行业的变革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了。但是窘迫于自己的功力不足,只能先找到相符的方向之后,再说其他好的公司,因此就签约了现在这家传统国有企业。

自己一概莫有问题,哈哈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那里认识了很多优秀有趣的同学,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照顾。其他方面有时间,另开一篇吧。

在我离校要走进地铁站的那个时候,我给大师兄说:三年,有得有失,总体还是及格,还算满意吧!

特别鸣谢:大师兄的驾驶技术还是不错de,虽然去地铁站十多分钟的路程开了二十多分钟哈

选方向,明不足,结交优秀风趣的朋友,乃最大收获。

现在回来看看,研究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对于普通的大多数:

  1. 研一要认真上课,努力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并做课程的知识拓展。

斯坦福的学生平日很忙,偶尔会通宵学习的哦,你应该知道需要怎么认真了吧。

  1. 从研一暑假开始,确立方向认真研究半年出论文。

课程给予广泛的视野,在经过几个月深入到一个领域,一篇毕业水论文应该是很容易。很多老师让学生刚开始就忽视基础【咣咣,敲黑板啊】,只关注研究领域,真的是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辈子只能给别人填坑,而且大多的研究成果都是垃圾,最后获得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1. 研二第二学期出外实习。

如果你打算硕士毕业就就业,那这一环节就很重要,建议选择和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方向相符的实习岗位,否则待在实验室好好学习也不错。

  1. 研三找工作。

很多人很多情况,这里就无法叙述了,只能因时因人因事而具体讨论。

最后,列举一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东西:
- 要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 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
- 建立独特的信息获取渠道
- 寻找自己的专业导师队伍和人生导师队伍

如果你还是觉得干货不足,那我就罗列一下微软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家细细玩味:
- 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 仅需片刻思考即可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
- 可以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 扫视一眼即可用通俗语言解释软件代码的能力
- 关注眼前的问题,不论是否在工作中都应如此
- 非常强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对自己过去的工作仍然记忆犹新
- 注重实际的思想观念、善于表达、勇于面对挑战、快速反应

满足两项以上的请举手,大家一起做朋友。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姚期智亲任主编,正规军的高中 AI 教材来了
姚期智亲任主编,正规军的高中 AI 教材来了
姚期智亲任主编,正规军的高中 AI 教材来了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观点|来自UCL实验室大佬的学术生涯避雷指南
  Stephen Fleming 在牛津大学读取心理学与生理学硕士之后,又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了认识神经心理学的博士学位。硕博时期获得了多个奖项和名誉的 Stephen Fleming 决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在伦敦大学学院创立了元认知实验室,领导人类意识、元认知、决策方面的研究。   回顾实验室建立近三年来的种种,Stephen Fleming 感慨良多。他把自己的感受、反思以及对后来者的建议写成了博客,AI科技评论对博客内容编译如下。
103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高中生福利!清华姚班首发高中AI教材,姚期智院士主编,秋季出版
高中生福利!清华姚班首发高中AI教材,姚期智院士主编,秋季出版
377 0
|
达摩院 算法 语音技术
我在达摩院作实习研究僧的那些事儿
经韩老师介绍,2019年7月,有幸进入阿里巴巴达摩院成为一名实习研究僧。如今也已半年有余,期间发生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从初出茅庐的不安,到积极融入的快乐,再到宠辱不惊的泰然,一路走来收获良多。
1244 0
|
分布式计算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
这个心理学博士忽悠了马云8年……
“8年前,别人都说我忽悠了马云,因为云计算这么不靠谱的东西他也信了;其实是马总忽悠了我,他让我相信这事只有在阿里干的成。”王坚在一次采访中说。本文将向读者介绍王坚是如何一步步将云计算变成现实的。
8085 0
|
人工智能 达摩院 算法
95后博士入职达摩院,14岁上大学,成阿里史上最年轻科学家
阿里巴巴达摩院刚刚入职了一名“95后”的博士胡晋,这是阿里AI Labs史上最年轻的科学家。胡晋14岁进大学、23岁博士毕业,进入阿里后从事无人车相关研发。无人驾驶是达摩院的第一个项目,由阿里AI Lab首席科学家王刚博士率队,进展很快。
4052 0
|
人工智能 达摩院 机器人
15岁上大学23岁博士毕业,阿里达摩院入职最年轻科学家!
“95后”胡晋称得上是“开挂般的人生”:15岁跳级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19岁以专业成绩全校前三的成绩,免试推荐攻读浙大博士研究生;23岁博士毕业正式入职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参与无人车的研发工作,成为了达摩院最年轻的科学家。
1980 0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量子技术
沈向洋博士致2018届毕业生的公开信:计算机科学的三堂人生课
上周五,沈向洋博士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年度毕业典礼致辞,他回顾了早年求学时候的经历,分享了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三种技术中总结出的三种人生经验。
12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