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优化实战(三)(5)

简介: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4)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516481

13.2.2 在 PyTorch 中处理图像

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看到如何将图像导入和存储为 PyTorch 张量,以及如何处理此类数据时,基于值的相似度度量(如 RBF 内核)如何失效。首先,我们重新定义我们的 RBF 内核,使其具有较大的长度尺度,因此更有可能出现较高的协方差:

rbf_kernel = gpytorch.kernels.RBFKernel()
rbf_kernel.lengthscale = 100               ❶

❶ 长度尺度越大,协方差越高。

现在,我们需要将 MNIST 数据集中的图像导入到我们的 Python 代码中。我们可以使用 PyTorch 及其流行的附加库 torchvision 来实现: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❶
    transforms.ToTensor(),                                     ❶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❶
])                                                             ❶
dataset = datasets.MNIST(                                      ❷
    "../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❷
)                                                              ❷
train_x = dataset.data.view(-1, 28 * 28)                       ❸

❶ 定义规范化像素值的转换

❷ 下载并导入数据集

❸ 提取像素值作为一个扁平化的张量

我们不会深入研究这段代码,因为它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只需要知道 train_x 包含 MNIST 数据集中的图像,每个图像都存储为一个 PyTorch 张量,其中包含表示手写数字图像的像素值。

由于数据点是图像,我们可以将它们可视化为热图,使用 Matplotlib 中熟悉的 imshow() 函数。例如,以下代码可视化了 train_x 中的第一个数据点:

plt.figure(figsize=(8, 8))
plt.imshow(train_x[0, :].view(28, 28));    ❶

❶ 每个图像有 28 行和 28 列的像素,因此我们需要将其重塑为一个 28×28 的方形张量。

这段代码生成了图 13.2,我们看到它是数字 5 的图像。当我们打印出这个第一个数据点的实际值时,我们看到它是一个 28 × 28 = 784 元素的 PyTorch 张量:

>>> train_x[0, :]
tensor([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18,
        18,  18, 126, 136, 175,  26, 166, 255, 247, 12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0,  36,  94, 154, 170, 253,
       253, 253, 253, 253, 225, 172, 253, 242, 195,  64,   0,   0,   0,   0,
         0,   0,   0,   0,   0,   0,   0,  49, 238, 253, 253, 253, 253, 253,
       253, 253, 253, 251,  93,  82,  82,  56,  3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8, 219, 253, 253, 253, 253, 253,
       198, 182, 247, 24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0, 156, 107, 253, 253, 205,
        11,   0,  43, 15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4,   1, 154, 253,  90,
[output truncated]

此张量中的每个元素范围在 0 到 255 之间,表示我们在图 13.2 中看到的像素。值为 0 对应于最低信号,即图中的背景,而较高的值对应于亮点。

13.2.3 计算两个图像的协方差

这就是我们探索普通 GP 核处理结构化数据时所需要的所有背景信息。为了突出问题,我们单独提出了三个特定的数据点,分别称为点 A、点 B 和点 C,它们的索引如下:

ind1 = 304    ❶
ind2 = 786    ❷
ind3 = 4      ❸

❶ 点 A

❷ 点 B

❸ 点 C

在检查这些图像实际显示的数字之前,让我们使用我们的 RBF 核来计算它们的协方差矩阵:

>>> rbf_kernel(train_x[[ind1, ind2, ind3], :]).evaluate()
tensor([[1.0000e+00, 4.9937e-25, 0.0000e+00],
        [4.9937e-25,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

这是一个 3×3 协方差矩阵,具有熟悉的结构:对角线元素取值为 1,表示各个变量的方差,而非对角线元素表示不同的协方差。我们看到点 A 和 C 完全不相关,协方差为零,而点 A 和 B 稍微相关。根据 RBF 核,点 A 和 B 相似,并且与点 C 完全不同。

我们应该期望点 A 和 B 具有相同的标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再次将这些数据点可视化为热图,我们得到图 13.6。


图 13.6 MNIST 数据集中的三个特定数据点。第一个和第二个点具有非零协方差,尽管标签不同。第一个和第三个点具有零协方差,尽管标签相同。

在这里,点 A 和 C 共享相同的标签(数字 9)。那么为什么 RBF 核会认为点 A 和 B 有相关性呢?看图 13.6,我们可以猜测,虽然点 A 和 B 有不同的标签,但图像本身在很多像素上是相似的。事实上,构成数字尾巴的笔画在这两幅图像中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RBF 核正在做它的工作,根据这种差异计算图像之间的差异并输出代表它们协方差的数字。然而,这种差异是通过比较像素本身来计算的,这不是我们试图学习的指标:数字的值。

通过仅仅查看像素值,RBF 核高估了点 A 和 B 之间的协方差,这两个点具有不同的标签,并低估了点 A 和 C 之间的协方差,它们具有相同的标签,正如图 13.7 所示。这里可以使用类比来演示我们在本章开头提到的不恰当的 house 核:这个核只看前门的颜色来决定两个房屋是否相关,导致对它们价格的不准确预测。类似地(但不如此极端),RBF 核在比较两幅图像时只考虑像素的值,而不考虑更高级别的模式,这导致了较差的预测性能。


图 13.7 由 RBF 核计算的手写数字之间的协方差。因为它只看像素值,所以 RBF 核无法产生适当的协方差。

13.2.4 在图像数据上训练 GP

通过使用错误的相似度度量标准,RBF 混淆了点 B 和 C 中哪个与点 A 相关联,这导致在训练 GP 时产生了不良结果。我们再次使用 MNIST 数据集,这次提取 1,000 个数据点作为训练集,另外 500 个数据点作为测试集。我们的数据准备和学习工作流程总结在图 13.8 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不同步骤。


图 13.8 在 MNIST 上进行 GP 学习案例的流程图。我们提取 1,000 个数据点作为训练集,另外 500 个数据点作为测试集。

首先,我们导入 PyTorch 和 torchvision——后者是 PyTorch 的一个扩展,管理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功能和数据集,如 MNIST。从 torchvision 中,我们导入模块 datasetstransforms,它们帮助我们下载和操作 MNIST 数据,分别是: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在第二个数据准备步骤中,我们再次使用将图像转换为 PyTorch 张量的对象(这是 GPyTorch 中实现的 GP 可以处理的数据结构)并规范化像素值。此规范化通过将像素值减去 0.1307(数据的平均值)并将值除以 0.3081(数据的标准差)来完成。这种规范化被认为是 MNIST 数据集的常见做法,有关此步骤的更多详细信息可以在 PyTorch 的官方论坛讨论中找到(mng.bz/BmBr):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❶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❷
])

❶ 将数据转换为 PyTorch 张量

❷ 规范化张量

存储在 transform 中的此转换对象现在可以传递给对任何 torchvision 数据集初始化的调用,并且将应用转换(转换为 PyTorch 张量和规范化)到我们的数据上。我们使用此转换对象初始化 MNIST 数据集如下。请注意,我们创建数据集两次,一次将 train 设置为 True 以创建训练集,另一次将 train 设置为 False 以创建测试集:

dataset1 = datasets.MNIST(                                       ❶
    "../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❶
)                                                                ❶
dataset2 = datasets.MNIST(                                       ❷
    "../data",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❷
)                       

❶ 下载并导入训练集

❷ 下载并导入测试集

作为数据准备的最后一步,我们从训练集中提取前 1,000 个数据点和测试集中的 500 个点。我们通过从数据集对象 dataset1dataset2 中访问来实现这一点:

  • 使用 data 属性获取特征,即构成每个数据点图像的像素值
  • 使用 targets 属性获取标签,即手写数字的值:
train_x = dataset1.data[:1000, ...].view(1000, -1)
➥.to(torch.float)                   ❶
train_y = dataset1.targets[:1000]    ❶
test_x = dataset2.data[:500, ...].view(500, -1)
➥.to(torch.float)                   ❷
test_y = dataset2.targets[:500]      ❷

❶ 获取训练集中的前 1,000 个点

❷ 获取测试集中的前 500 个点

我们还实现了一个简单的 GP 模型,具有恒定均值和带有输出比例的 RBF 核:

class GPModel(gpytorch.models.ExactGP):
    def __init__(self, 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super().__init__(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self.mean_module = gpytorch.means.ConstantMean()                  ❶
        self.covar_module = gpytorch.kernels.ScaleKernel(                 ❷
            gpytorch.kernels.RBFKernel()                                  ❷
        )                                                                 ❷
    def forward(self, x):                                                 ❸
        mean_x = self.mean_module(x)                                      ❸
        covar_x = self.covar_module(x)                                    ❸
        return gpytorch.distributions.MultivariateNormal(mean_x, covar_x) ❸

❶ 一个恒定均值函数

❷ 具有输出比例的 RBF 协方差函数

❸ 以输入 x 的预测制作 MVN 分布

注意 GPyTorch GP 模型的 forward() 方法首次讨论于第 2.4 节。

然后,我们初始化我们的 GP 并在 1,000 个点的训练集上进行训练,使用 Adam 优化器的梯度下降。此代码将优化 GP 的超参数值(例如,均值常量和长度和输出比例),以便我们获得观察到的数据的高边际似然度:

likelihood = gpytorch.likelihoods.GaussianLikelihood()     ❶
model = GPModel(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❶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1)  ❷
mll = gpytorch.mlls.ExactMarginalLogLikelihood             ❷
➥(likelihood, model)                                      ❷
model.train()                                              ❸
likelihood.train()                                         ❸
for i in tqdm(range(500)):                                 ❹
    optimizer.zero_grad()                                  ❹
    output = model(train_x)                                ❹
    loss = -mll(output, train_y)                           ❹
    loss.backward()                                        ❹
    optimizer.step()                                       ❹
model.eval()                                               ❺
likelihood.eval()                                          ❺

❶ 声明似然函数和 GP 模型

❷ 声明梯度下降算法和损失函数

❸ 启用训练模式

❹ 运行五百次梯度下降迭代

❺ 启用预测模式

注意 参考第 2.3.2 节,了解梯度下降如何优化我们观察到的数据的似然度,即梯度下降如何训练 GP。

最后,为了查看我们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如何,我们计算 GP 预测值与地面实况(每个数据点的标签值)之间的平均绝对差异。这个指标通常被称为 平均绝对误差

注意 MNIST 数据集的典型指标是该模型正确预测测试集的百分比(即准确度),这是分类问题的规范。由于我们使用这个数据集来模拟一个回归问题,因此均方误差是合适的。

这是通过将均值预测与存储在test_y中的真实标签进行比较来完成的:

with torch.no_grad():
    mean_preds = model(test_x).mean
print(torch.mean(torch.abs(mean_preds - test_y)))
Output: 2.7021167278289795

这个输出意味着,平均而言,高斯过程对图像中描绘的数字的值的预测误差几乎达到了 3。考虑到这项任务只有 10 个值需要学习,这个表现相当差。这个结果强调了常规高斯过程模型处理结构化数据(如图像)的无能。

13.3 使用神经网络处理复杂的结构化数据

我们所看到的高斯过程表现较差的根本原因是核不具备处理输入数据的复杂结构的装备,从而导致协方差计算不良。特别是,径向基核具有一个简单的形式,只考虑两个输入之间的数字值的差异。在本节中,我们学习如何通过使用神经网络处理结构化数据,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馈给高斯过程的均值函数和核来解决这个问题。

13.3.1 为什么使用神经网络进行建模?

我们在本书开始时指出,神经网络在进行昂贵的数据获取时,特别是在进行不确定性校准的预测方面表现不佳。(这是为什么 BayesOpt 中使用高斯过程的全部原因。)然而,神经网络擅长学习复杂结构。这种灵活性是由于神经网络中有多个计算层(具体来说,是矩阵乘法),如图 13.9 所示。


图 13.9 神经网络是一组层计算的集合。通过将多个计算层链接在一起,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模拟复杂函数。

在神经网络中,每个层都对应于一个矩阵乘法,其输出然后经过非线性激活函数处理。通过在一次前向传递中将多个这样的层链在一起,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处理和操作网络的输入。最终结果是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模拟复杂函数。有关神经网络及其用法的详细解释,请参阅 François Chollet 的优秀著作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 Second Edition(Manning, 2021)。


神经网络具有的灵活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上一节中描述的问题。如果高斯过程的核,如径向基核,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我们可以让神经网络来处理这项工作,并将处理后的输入仅馈送给高斯过程的核。这个过程在图 13.10 中进行了可视化,其中输入的x首先通过神经网络层,然后再传递给高斯过程的均值函数和核。


图 13.10 结合了神经网络和 GP。 神经网络首先处理结构化数据输入x,然后将输出馈送到 GP 的均值函数和核。

尽管最终结果仍然是一个 MVN 分布,但均值函数和核函数的输入现在是由神经网络产生的处理过的输入。 这种方法很有前途,因为它具有灵活的建模能力,神经网络将能够从结构化输入数据中提取重要特征(在提供相似性计算信息方面很重要)并将其化简为适合 GP 核的数值。

定义 神经网络通常被称为组合模型的特征提取器,因为网络从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利于 GP 建模的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的灵活学习能力,同时保持使用 GP 进行不确定性校准预测的能力。 这是两全其美! 此外,训练这个组合模型的过程与训练常规 GP 的过程相同:我们定义我们的损失函数,即负对数似然,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来找到最能解释我们的数据的超参数值(通过最小化损失)。 现在,我们不仅优化均值常数、长度和输出比例,还要额外优化神经网络的权重。 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看到,使用 GPyTorch 实现这个学习过程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改动。

注意:这种组合框架是一种动态学习如何处理结构化数据的方法,纯粹来自我们的训练数据集。 以前,我们只使用固定的核来处理数据,在多个应用程序中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这里,我们“动态地”学习处理我们的输入数据的最佳方式,这对于手头的任务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因为神经网络的权重是相对于训练数据进行优化的。

13.3.2 在 GPyTorch 中实现组合模型

最后,我们现在实现这个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 MNIST 数据集。 在这里,定义我们的模型类更加复杂,因为我们需要实现神经网络并将其连接到 GP 模型类中。 让我们先解决第一部分——先实现神经网络。 我们设计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其架构如图 13.11 所示。 此网络具有四个层,节点数分别为 1,000、5,000、50 和 2,如图中所示。 这是一个常见的 MNIST 数据集架构。


图 13.11 要实现的神经网络架构。 它有四层,并为每个输入数据点产生一个大小为两个的数组。

注意,我们需要关注最后一层(2)的大小,它表示要馈入高斯过程的均值函数和核函数的处理输出的维度。将该层的大小设置为 2,目的是学习存在于二维空间中的图像表示。其他值也可以使用,但为了可视化的目的,我们选择了 2。

我们使用 PyTorch 中的Linear()ReLU()类实现该体系结构。在这里,我们的网络的每一层都被实现为一个带有相应大小的torch.nn.Linear模块,如图 13.11 所定义的。每个模块还与一个torch.nn.ReLU激活函数模块相耦合,该模块实现了前面提到的非线性变换。这在图 13.12 中得到了说明,其中注释了网络体系结构的每个组件对应于实现它的相应代码。


图 13.12 中实现的神经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应的 PyTorch 代码。每个层都使用torch.nn.Linear实现,每个激活函数都使用torch.nn.ReLU实现。

通过使用方便的add_module()方法,我们隐含定义了神经网络模型的forward()方法的逻辑。接下来,我们使用LargeFeatureExtractor类实现模型。该类将其输入x依次通过我们在__init__()方法中实现的层中,该方法接收data_dim,即输入数据的维数。在我们的情况下,该数字为 28×28=784,我们使用train_x.size(-1)进行计算:

data_dim = train_x.size(-1)                            ❶
class LargeFeatureExtractor(torch.nn.Sequential):
    def __init__(self, data_dim):
        super(LargeFeatureExtractor, self).__init__()
        self.add_module('linear1', torch.nn.Linear
        ➥(data_dim, 1000))                            ❷
        self.add_module('relu1', torch.nn.ReLU())      ❷
        self.add_module('linear2', torch.nn.Linear
        ➥(1000, 500))                                 ❸
        self.add_module('relu2', torch.nn.ReLU())      ❸
        self.add_module('linear3', torch.nn.Linear
        ➥(500, 50))                                   ❹
        self.add_module('relu3', torch.nn.ReLU())      ❹
        self.add_module('linear4', torch.nn.Linear
        ➥(50, 2))                                     ❺
feature_extractor = LargeFeatureExtractor(data_dim)    ❻

❶ 数据的维度

❷ 网络的第一层

❸ 第二层

❹ 第三层

❺ 第四层

❻ 初始化网络

接下来,我们讨论组合模型——一种利用我们刚刚初始化的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feature_extractor的高斯过程模型类。我们首先实现它的__init__()方法,该方法由几个组件组成:

  1. 协方差模块被包装在gpytorch.kernels.GridInterpolationKernel对象中,为我们的中等大小训练集(1,000 个点)提供计算速度加速。我们声明输入数据的维数为二,因为这是特征提取器生成的输出的维度。
  2. 特征提取器本身就是我们之前声明的feature_extractor变量。
  3. 如果神经网络的权重初始化得不好,特征提取器的输出值可能会取极端值(负无穷或正无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gpytorch.utils.grid.ScaleToBounds模块将这些输出值缩放到-1 和 1 之间的范围内。

__init__()方法的实现如下:

class GPRegressionModel(gpytorch.models.ExactGP):
  def __init__(self, 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super(GPRegressionModel, self).__init__(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self.mean_module = gpytorch.means.ConstantMean()
      self.covar_module = gpytorch.kernels
      ➥.GridInterpolationKernel(                    ❶
          gpytorch.kernels.ScaleKernel(              ❶
              gpytorch.kernels.RBFKernel             ❶
              ➥(ard_num_dims=2)                     ❶
          ),                                         ❶
          num_dims=2,                                ❶
          grid_size=100                              ❶
      )                                              ❶
      self.feature_extractor = feature_extractor     ❷
      self.scale_to_bounds = gpytorch.utils.grid
      ➥.ScaleToBounds(-1., 1.)                      ❸

❶ 具有两个维度的 RBF 核函数,具有计算速度加速

❷ 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

❸ 一个用于将神经网络的输出缩放至合理值的模块

在我们的forward()方法中,我们将所有这些组件结合在一起。首先,我们使用我们的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处理输入。然后,我们将处理后的输入馈送到我们的 GP 模型的平均值和协方差模块中。最后,我们仍然得到一个 MVN 分布,就是forward()方法返回的结果:

class GPRegressionModel(gpytorch.models.ExactGP):
  def forward(self, x):
    projected_x = self.feature_extractor(x)            ❶
    projected_x = self.scale_to_bounds(projected_x)    ❶
    mean_x = self.mean_module(projected_x)             ❷
    covar_x = self.covar_module(projected_x)           ❷
    return gpytorch.distributions.MultivariateNormal   ❷
    ➥(mean_x, covar_x)                                ❷

❶ 缩放后的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的输出

❷ 从处理后的输入创建一个 MVN 分布对象

最后,为了使用梯度下降训练这个组合模型,我们声明了以下对象。在这里,除了常规的 GP 超参数,如平均常数和长度和输出尺度,我们还想优化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的权重,这些权重存储在model.feature_extractor.parameters()中:

likelihood = gpytorch.likelihoods.GaussianLikelihood()             ❶
model = GPRegressionModel(train_x, train_y, likelihood)            ❶
mll = gpytorch.mlls.ExactMarginalLogLikelihood(likelihood, model)  ❶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
    {'params': model.feature_extractor.parameters()},              ❷
    {'params': model.covar_module.parameters()},                   ❷
    {'params': model.mean_module.parameters()},                    ❷
    {'params': model.likelihood.parameters()},                     ❷
], lr=0.01)

❶ 同之前一样,似然函数、GP 模型和损失函数保持不变。

❷ 现在,梯度下降优化器 Adam 需要优化特征提取器的权重和 GP 的超参数。

现在我们可以像之前一样运行梯度下降:

model.train()                      ❶
likelihood.train()                 ❶
for i in tqdm(range(500)):         ❷
    optimizer.zero_grad()          ❷
    output = model(train_x)        ❷
    loss = -mll(output, train_y)   ❷
    loss.backward()                ❷
    optimizer.step()               ❷
model.eval()                       ❸
likelihood.eval()                  ❸

❶ 启用训练模式

❷ 运行 500 次梯度下降迭代

❸ 启用预测模式

注意:提醒一下,当训练 GP 模型时,我们需要同时为模型和似然函数启用训练模式(使用model.train()likelihood.train())。在训练之后并在进行预测之前,我们需要启用预测模式(使用model.eval()likelihood.eval())。

现在,我们已经训练了与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结合的 GP 模型。在使用该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可以查看模型的内部,看看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是否学会了很好地处理我们的数据。请记住,每个图像都被特征提取器转化为一个二元数组。因此,我们可以将训练数据通过该特征提取器,并使用散点图可视化输出。

注意:训练这个组合模型比训练普通的 GP 模型需要更多时间。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要优化的参数更多。然而,正如我们马上会看到的那样,这个成本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我们获得了更高的性能提升。

在这个散点图中,如果我们看到相同标签的点(即,描绘相同数字的图像)聚在一起,这将表明特征提取器能够有效地从数据中学习。同样,我们通过将训练数据通过特征提取器的方式进行处理来做到这一点,这与模型类的forward()方法中的数据处理方式相同:

with torch.no_grad():
    extracted_features = model.feature_extractor(train_x)
    extracted_features = model.scale_to_bounds(extracted_features)

在这里,extracted_features是一个大小为 1,000x2 的 PyTorch 张量,存储了我们训练集中 1,000 个数据点的二维提取特征。为了在散点图中可视化这个张量,我们使用 Matplotlib 库的plt.scatter()方法,确保每个标签对应一个颜色:

for label in range(10):
    mask = train_y == label           ❶
    plt.scatter(                      ❷
        extracted_features[mask, 0],  ❷
        extracted_features[mask, 1],  ❷
        c=train_y[mask],              ❷
        vmin=0,                       ❷
        vmax=9,                       ❷
        label=label,                  ❷
    )                                 ❷

❶ 过滤具有特定标签的数据点

❷ 为当前数据点创建一个散点图,它们具有相同的颜色

此代码生成图 13.13,尽管你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库版本和代码运行的系统。正如我们所预期的,相同标签的数据点围绕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的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成功地将具有相同标签的点分组在一起。经过网络处理后,具有相同标签的两个图像变成了二维平面上彼此靠近的两个点,如果由 RBF 核计算,则它们将具有高的协方差。这正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特征提取器帮助我们做的事情!


图 13.13 由神经网络从 MNIST 数据集中提取的特征。不仅相同标签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而且在图中还存在一个标签梯度:从底部到顶部,标签值逐渐增加。

图 13.13 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与标签值相关的梯度明显:从底部到顶部的聚类,相应标签的值从 0 逐渐增加到 9。这是特征提取器中很好的特性,因为它表明我们的模型已经找到了一种平滑的 MNIST 图像表示,符合标签值。


例如,考虑图 13.14 中的比较,左侧面板显示图 13.13,右侧面板显示相同散点图标签的随机交换,使特征变得“粗糙”。所谓“粗糙”,是指标签值在不规律地跳动:底部聚类包含 0,中间某些聚类对应于 7 和 9,顶部聚类包含 5。换句话说,具有粗糙特征的标签趋势不是单调的,这使得训练 GP 更加困难。


图 13.14 图 13.13 中提取的平滑特征与标签随机交换的比较,使特征变得不那么平滑。平滑的特征比粗糙的特征更容易通过 GP 学习。

看起来神经网络在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特征方面表现不错。为了确定这是否确实导致更好的预测性能,我们再次计算平均绝对误差(MAE):

with torch.no_grad():
    mean_preds = model(test_x).mean
print(torch.mean(torch.abs(mean_preds - test_y)))
Output: 0.8524129986763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平均而言,我们的预测偏差为 0.85;这是对前一节中我们拥有的普通 GP 的显着改进,其 MAE 大约为 2.7。这种改进说明了联合模型的卓越性能,这源于神经网络灵活的建模能力。

正如我们在开始时所说,这个框架不仅适用于手写数字,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化数据,神经网络可以从中学习,包括其他类型的图像和图形结构,如分子和蛋白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定义一个合适的 DL 架构,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提取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传递给 GP 的均值函数和核函数。

这就结束了第十二章。在本章中,我们了解了从结构化数据中学习的困难,例如图像,在这些数据中,常见的核无法有效地计算数据点之间的协方差。通过在 GP 前面附加一个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我们学会将这些结构化数据转换成 GP 的核函数可以处理的形式。最终结果是一个结合模型,可以灵活地从结构化数据中学习,但仍然产生具有不确定性量化的概率预测。

总结

  • 结构化数据是指其特征需要满足约束条件的数据,例如必须是整数或者非负数,并且不能被视为连续的实值数据。例如,常见应用程序中的数据,如计算机视觉中的图像和药物发现中的蛋白质结构。
  • 结构化数据对于 GP 的常见核构成挑战。这是因为这些核只考虑输入数据的数值,这可能是不良的预测特征。
  • 使用错误特征计算协方差的核可能会导致生成的 GP 的预测质量低下。使用错误特征在结构化数据中特别常见。
  • 对于图像数据特别是,像素的原始值不是一个信息量丰富的特征。使用原始像素值计算协方差的核可能导致低质量的 GP。
  • 由于具有多层非线性计算,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学习复杂函数,并且可以从结构化数据中提取特征。通过使用神经网络从结构化数据中提取连续的实值特征,GP 仍然可以有效地学习。
  • 在将神经网络与 GP 结合时,我们动态学习一种处理问题的数据方式。这种灵活性使得该模型可以推广到许多种结构化数据。
  • 在将输出缩放到小范围之前,将神经网络的输出传递给 GP 是很重要的。通过这样做,我们避免了由于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初始化不良而导致的极端值。
  • 从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器学习到的表示对标签具有平滑的梯度。这种平滑的梯度使得提取的特征更容易通过 GP 学习。
相关文章
|
23天前
|
移动开发 数据可视化 算法
贝叶斯优化实战(二)(3)
贝叶斯优化实战(二)
22 0
|
24天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可视化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5)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
28 1
|
2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移动开发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4)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
19 0
|
23天前
|
存储 移动开发 数据可视化
贝叶斯优化实战(二)(5)
贝叶斯优化实战(二)
23 0
|
2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3)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
25 0
|
2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算法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2)
贝叶斯优化实战(三)
10 0
|
24天前
|
存储 数据可视化 PyTorch
贝叶斯优化实战(四)(1)
贝叶斯优化实战(四)
27 1
|
24天前
|
存储 数据可视化 PyTorch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2)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
22 0
|
24天前
|
数据可视化 算法 PyTorch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3)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
25 2
|
2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移动开发 数据可视化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4)
贝叶斯优化实战(一)
31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