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 | 服务端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结合的完美案例

简介: 笔记

前言


大家好,我是阿秀

后端,可以说是仅次于算法岗之外竞争最为激烈的岗位,而其中的服务端开发也是很多人会选择在秋招中投递的一个岗位,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走上服务端开发之路的起点就是一个回声服务器了。

今天带大家实战一把,真实体验服务端底层数据交换的点点滴滴,在这过程中可以让你看见 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具体过程,全程干货,不开玩笑。


环境工具


客户端:Ubuntu 16.04 ,IP:192.168.78.128 ,简称为客户端A

服务端:Ubuntu 16.04 ,IP:192.168.78.130,简称为服务端B

抓包利器-大白鲨  Wireshark  以及 Linux 下的抓包命令 tcpdump

GCC:5.4.0

因为 Wireshark 的图标就很像一条大鲨鱼的鱼鳍,所以又叫大白鲨,不信你看看

大白鲨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这里简单介绍下 TCP 最经典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
  1.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将 SYN 位置为1,seq(Sequence Number) 为 x;然后,客户端进入 SYN_SEND 状态,等待服务端的确认;
  2.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收到 SYN 报文段。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SYN 报文段,需要对这个SYN 报文段进行确认,设置 ack(Acknowledgment Number) 为 x+1 (也就是 seq+1);同时,自己还要发送 SYN 请求信息,将 SYN 位置为1,seq 为 y;服务端将上述所有信息放到一个报文段(即 SYN+ACK 报文段)中,一并发送给客户端,此时服务端进入 SYN_RECV 的状态;
  3.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 SYN+ACK 报文段。然后将ack设置为y+1,向服务端发送ACK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发送完毕以后,客户端和服务端端都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完成TCP三次握手。
数据交互

成功建立连接后,客户端与服务端就开始进行数据交互。客户端发送数据,服务端回复收到该数据,然后交替进行下去。

四次挥手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三次握手建立 TCP 连接进行可靠数据传输后,当数据传送完毕,肯定是要断开TCP连接,这里就有了神秘的“四次挥手”。

  1.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设置 seq和ack,向服务端发送一个FIN报文段;此时,客户端进入 FIN_WAIT_1 状态;这表示客户端没有数据要发送给服务端了;
  2.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了客户端发送的FIN报文段,向客户端回一个 ACK 报文段,ack 为 seq+1;客户端进入 FIN_WAIT_2 状态;服务端告诉客户端,我“同意”你的关闭请求;
  3.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 FIN 报文段,请求关闭连接,同时服务端进入 LAST_ACK 状态;
  4.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发送的 FIN 报文段,向服务端发送 ACK 报文段,然后客户端进入 TIME_WAIT状态;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ACK 报文段以后,就关闭连接;此时,客户端等待 2MSL 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服务端已正常关闭,那好,客户端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思路整理


这里主要使用的是尹圣雨[韩]的著作《TCP/IP网络编程》第 4 章中的简易版回声服务器来进行实验。

所谓回声服务端,就像小时候在回声山谷中玩的游戏一样,你朝山谷中大吼一声“啊”,然后山谷也会给你一个“啊”。回声服务端就是你向服务端发送一个“hello world”,回声服务端也向你回复一个“hello world”。

1、将客户端程序 echo_client.c 放在客户端 A 中,将服务端程序 echo_server.c 放在服务端 B 中

2、在客户端 A 中开启一个命令行窗口,使用 tcpdump 命令监控 A、B 之间的网络通信,并将消息保存为 pacp 文件,方便后续进行抓包分析

3、在服务端 B 中编译程序 echo_server.c,开启服务端程序 echo_server,监听指定端口 2333

这里的端口号可以自己指定,在 1025-65535 之间都可以,主要是因为0-1024已经被系统占用了,比如http的80端口,ssh的22端口。而 Linux 下默认端口数在65535个,所以自己可以指定的端口号就在1025-65535之间。

4、在客户端 A 中编译程序 echo_client.c,并且开启客户端程序 echo_client,指定通话 IP 以及端口号,我在这里就是服务端 B 的IP:192.168.78.130以及 2333 端口号了

5、在客户端 A 中发送消息“hello”,然后按 Q 退出即可

6、通信完毕,将 2 中保存的文件转存到 Windows 环境下,使用大白鲨 Wireshark 进行网络数据包分析。

7、分析抓到的数据包文件


开干


说了那么多,终于可以开始开干了!

1、将echo_client.c 、echo_server.c分别放在客户端A:192.168.78.128 以及服务端B:192.168.78.130 中。

                                                      客户端A

                                                        服务端B

2、  在客户端A中新开一个命令行窗口,输入命令:sudo tcpdump -i any tcp and host 192.168.78.130 and port 2333 -w message.pcap

1、由于tcpdump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所以需要加上sudo命令进而获取管理员权限。

2、这段命令的大概含义就是监控客户端 A:192.168.78.128,和服务端 B:192.168.78.130 之间在端口号2333 上的基于TCP的数据交换,并且保存为 message.pcap 文件

                                               tcpd数据包保存命令

可以看到,我们在输入该条命令后,需要首先输入 Linux 下的密码获取管理员权限,然后就开始监听客户端 A:192.168.78.128,与服务端 B:192.168.78.130之间在端口号2333上的TCP通信了。

3、接下来,我们进入含有 echo_server.c的文件夹,将服务端B的程序进行编译,编译命令为 gcc echo_server.c -o echo_server,可以看到当前文件夹下出现了 echo_server 程序

                                                         编译服务器程序

接下来,开始监听我们预先设置好的端口号 2333,命令为:./echo_server 2333,服务端开始正式监听。

                                          运行服务器程序

4、服务端 B 设置完毕,我们开始转战客户端 A ,在 2 中使用 tcpdump 命令监听的那个端口号不要关闭,千万不要关闭,我们在客户端 A 中另外新开一个命令行。

跟服务端 B 中类似,首先将客户端 A 中的程序echo_client.c进行编译,编译命令:gcc echo_client.c -o echo_client

                                                  编译客户端程序

跟服务端 B 中类似,我们在客户端 A 中开启客户端程序echo_client,指定通话IP :192.168.78.130及端口号 2333

命令为./echo_client 192.168.78.130 2333

                                                              运行客户端程序

可以看到出现 “Connected…..”字样,说明我们已经走完长征两万五千公里,成功会师啦!

客户端 A 与服务端 B 终于成功连接了,这个时候我们再转去看一下服务端 B 的状态。

                                                      服务器程序状态

在服务端 B 的监听窗口也出现了“Connect client 1”字样,换句话说,在服务端看来,有一个客户端与它成功建立连接了。

5、下一步就可以开始通信了,我们在客户端 A 中发送“hello”字样。

                                                        在客户端A发送消息

可以看到,我们在客户端 A 中发送了一条消息“hello”, 服务端 B 也给了我们一个消息“hello”,这也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回声服务端了。

接下来,我们按照提示,输入“Q”结束本次通话。

                                                         退出客户端A

至此,本次通话结束。

6、最后我们在 2 中开启 tcpdump 命令监控的界面中,按下 ctrl+ c ,结束监听。

                                                           保存抓包文件

可以看到,提示我们一共成功捕获了10 个packets,没有数据包丢失。接下来,我们将捕获文件 message.pacp传输到 Windows 下开始进行抓包分析。

 


抓包分析


可以看出一共 10 个数据包,也对应了上文中我们在 Linux 下通过tcpdump命令抓到的数据包个数。其中序号 1-3 为三次握手的数据包,序号 4-7 为两次数据交换的数据包,8-10 为三次挥手的数据包。

                                         抓到的10个数据包

问题1:4-7 为什么是两次数据交换呢?

回答1:我们的回声服务端就是你发送什么数据过去,服务端发送什么数据回来,所以第一次数据交换:客户端A发送数据”hello“到服务端B,B回复 确认收到。这也对应着4、5数据包;第二次数据交换:服务端B发送数据”hello“到客户端A,A回复 确认收到。这也对应着6、7数据包。

问题2:说好的四次挥手呢?这里怎么只有三次了?

回答2: 因为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FIN 后,服务端也可以同时关闭连接,这样就可以把 ACK 和 FIN 两个包合并到一起发送,这样可以节省一个网络包,“四次挥手”变成了“三次挥手”。这样可以节省网络资源,省时又省力。而通常情况下,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FIN 后,很可能还没发送完数据,所以就会先回复客户端一个ACK 包,完成所有数据包的发送后,才会发送 FIN 包,也就是“四次挥手“了。

三次握手过程

三次挥手过程

第一次握手,序号为1,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SYN请求包,seq为1796975076。

第二次握手,序号为2,服务端 B:192.168.78.130 向客户端A:192.168.78.128 发送 SYN、ACK 请求回复包,seq为1222412335,ack为1796975077,也就是第一次握手中的 seq+1。

第三次握手,序号为3,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 ACK 确认包,seq为1796975077,ack为为1222412336,也就是第二次握手中的 seq+1。

两次数据交互过程

第一次数据交互:

序号为4,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 push 消息包,可以看到下方的数据解析为“hello”,并且数据长度 len = 6。

可能有些小伙伴问“hello不是一共5个字符吗?长度应该为5啊。”len = 6是因为“hello“长度为5,再加上结尾的‘\0’,加起来一共就是6了

序号为5,服务端B:192.168.78.130 向客户端A:192.168.78.128 发送 ACK 确认包,表示已经收到该消息。

第二次数据交互:

序号为6,服务端B:192.168.78.130 客户端A:192.168.78.128发送push消息包,可以看到下方的数据解析为“hello”,并且 len = 6。

序号为7,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ACK确认包,表示已经收到该消息。

三次挥手过程

正式的四次挥手如下图所示:

标准的四次挥手

我们所抓到的三次挥手如下所示:

第一次挥手,序号为8: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 FIN 请求断开连接包,表示主动请求断开链接。

第二三次挥手,序号为9:服务端B:192.168.78.130 向  客户端A:192.168.78.128发送 FIN、ACK 确认并请求断开消息包,表示收到上次断开连接的请求,并请求断开服务端到客户端的链接。

可以看出,我们所抓的包中,将第二次挥手和第三次挥手合并为一个数据包了,也就是192.168.78.130->192.168.78.128的包中既有FIN也有ACK,所以这也是三次挥手而不是四次挥手的原因。

第四次挥手,序号为 10:客户端A:192.168.78.128 向服务端B:192.168.78.130  发送 ACK 确认包,表示收到服务端发送过来的请求断开连接消息,并给予回复。


结语


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是你迈向大佬的必经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次实战的全部文件已经打包分享出来了,公众号后台回复【回声服务器】就可以获取,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实践一下。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实战类型的文章还可以的话,还请留言告诉我,以后我多为大家带来这种实战类型的文章。

对了欢迎抽奖,后台直接回复【抽奖】即可,公众号抽奖的人数不多,中奖概率还是挺大的,溜了溜了。

巨人的肩膀

https://my.oschina.net/u/658658/blog/417739

《TCP/IP网络编程》- 尹圣雨[韩]

《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 林沛满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林沛满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ames F. Kurose、Keith W. Ross

《TCP/IP详解 卷1:协议》- kevin R.Fall W.Richard Stevens


往期推荐


双非渣硕的秋招之路总结(已拿抖音研发岗SP)

一份百投百中的计算机校招简历是如何迭代足足26版的?

个人C++学习路线大公开

— END —

Hi,小伙伴你好,我是阿秀,一枚从底层慢慢爬到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每一篇原创文章都是我精心创作、慢慢打磨出来的,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麻烦点亮一下「」和「在看」,也可以「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阿秀真的很需要你的点亮,十分感谢!

相关实践学习
深入解析Docker容器化技术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Docker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容器平台。开发人员利用Docker可以消除协作编码时“在我的机器上可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维人员利用Docker可以在隔离容器中并行运行和管理应用,获得更好的计算密度。企业利用Docker可以构建敏捷的软件交付管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的信誉为Linux和Windows Server应用发布新功能。 在本套课程中,我们将全面的讲解Docker技术栈,从环境安装到容器、镜像操作以及生产环境如何部署开发的微服务应用。本课程由黑马程序员提供。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 ACK 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相关文章
|
4月前
|
运维 Kubernetes 前端开发
如何用 eBPF 实现 Kubernetes 网络可观测性?实战指南
本文深入探讨了Kubernetes网络观测的挑战与eBPF技术的应用。首先分析了传统工具在数据碎片化、上下文缺失和性能瓶颈上的局限性,接着阐述了eBPF通过零拷贝观测、全链路关联和动态过滤等特性带来的优势。文章进一步解析了eBPF观测架构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关键数据结构、内核探针部署及生产环境拓扑。实战部分展示了如何构建全栈观测系统,并结合NetworkPolicy验证、跨节点流量分析等高级场景,提供具体代码示例。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性能数据对比,验证了eBPF方案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演进方向,如智能诊断系统与Wasm集成。
131 1
|
17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深度解析:从基础原理到实战应用的完整指南
蒋星熠Jaxonic带你深入卷积神经网络(CNN)核心技术,从生物启发到数学原理,详解ResNet、注意力机制与模型优化,探索视觉智能的演进之路。
237 11
|
19天前
Vite使用svg-企业级开发(支持本地svg和网络svg渲染)
本教程介绍如何在Vite项目中集成SVG图标插件。首先安装`vite-plugin-svg-icons`,配置插件指向SVG图标目录,并注册全局组件。接着创建SVG图标组件,支持内部图标与外部图片展示。通过简单配置,即可在页面中灵活使用各类SVG图标,提升开发效率。
73 0
|
4月前
|
JSON 中间件 Go
Go 网络编程:HTTP服务与客户端开发
Go 语言的 `net/http` 包功能强大,可快速构建高并发 HTTP 服务。本文从创建简单 HTTP 服务入手,逐步讲解请求与响应对象、URL 参数处理、自定义路由、JSON 接口、静态文件服务、中间件编写及 HTTPS 配置等内容。通过示例代码展示如何使用 `http.HandleFunc`、`http.ServeMux`、`http.Client` 等工具实现常见功能,帮助开发者掌握构建高效 Web 应用的核心技能。
252 61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PyTorch
零基础入门CNN:聚AI卷积神经网络核心原理与工业级实战指南
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两大特性,成为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技术。本文详解CNN的卷积操作、架构设计、超参数调优及感受野计算,结合代码示例展示其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182 7
|
4月前
|
开发者
鸿蒙仓颉语言开发教程:网络请求和数据解析
本文介绍了在仓颉开发语言中实现网络请求的方法,以购物应用的分类列表为例,详细讲解了从权限配置、发起请求到数据解析的全过程。通过示例代码,帮助开发者快速掌握如何在网络请求中处理数据并展示到页面上,减少开发中的摸索成本。
鸿蒙仓颉语言开发教程:网络请求和数据解析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移动开发 供应链
基于时间图神经网络多的产品需求预测:跨序列依赖性建模实战指南
本文展示了如何通过学习稀疏影响图、应用图卷积融合邻居节点信息,并结合时间卷积捕获演化模式的完整技术路径,深入分析每个步骤的机制原理和数学基础。
125 1
|
5月前
|
JSON 缓存 程序员
玩转HarmonyOS NEXT网络请求:从新手到高手的实战秘籍
本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HarmonyOS网络请求的核心知识,从基础概念到实战技巧,再到进阶优化,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通过“点外卖”的类比,形象解释了HTTP请求方法(如GET、POST)和JSON数据格式的作用。同时,提供了封装工具类的示例代码,简化重复操作,并分享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权限配置、参数格式、内存泄漏等)。最后,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拦截器、缓存机制和重试机制提升请求功能。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进阶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快动手实现一个新闻App试试吧!
265 5
|
4月前
|
监控 安全 网络协议
恶意软件无处逃!国内版“Manus”AiPy开发Windows沙箱工具,进程行为+网络传输层级监控! 头像 豪气的
NImplant.exe 是一款后渗透测试工具,可实现远程管理与持久化控制。其优点包括无文件技术、加密通信和插件扩展,但也存在被检测风险及配置复杂等问题。为深入分析其行为,我们基于 aipy 开发了 Windows 沙箱工具,针对桌面上的 NImplant.exe 进行多维度分析,涵盖进程行为、网络连接(如 TCP 请求、目标 IP/域名)、文件控制等,并生成传输层监控报告与沙箱截图。结果显示,aipy 工具响应迅速,报告清晰易读,满足分析需求。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解决神经网络输出尺寸过小的实战方案
在CIFAR10分类模型训练中,因网络结构设计缺陷导致“RuntimeError: Given input size: (256x1x1). Calculated output size: (256x0x0)”错误。核心问题是六层卷积后接步长为2的池化层,使特征图尺寸过度缩小至归零。解决方案包括调整池化参数(如将部分步长改为1)和优化网络结构(采用“卷积-卷积-池化”模块化设计)。两种方案均可消除报错,推荐方案二以平衡特征表达与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