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知识」体系化管理

简介: 什么是知识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熟悉的知识内容,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框架,和一个动态的更新机制,以便全面和深入的消化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积累和总结,是长期持续的过程

01

最近,很多朋友微信私聊关于「butte-java-note」仓库的话题;

这个「Git仓库」每年都会基于总结和思考,进行一次分类体系的改动;

多数朋友都比较好奇,整理的思路是什么?

关于「butte-java-note」仓库,其实就是个人对知识的积累和框架体系的迭代;

这个仓库所记录的内容,就是在工作中不断遇到的各种「知识点」、「知识块」、「知识体系」;

在工作中,忽然接触到新的知识,自然需要下意识的去熟悉了解,在实践应用之后,又会积累自己的经验;

围绕该知识点进行「分析、积累、总结」,实践后再输出文档内容;

这一套组合招式连下来,对于部分知识点的积累来说,基本上是足够了;

但是在工作中遇到的知识点可能是散乱的,甚至还是重复的,即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经验上的沉淀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定期梳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对于这种知识管理的机制,在最近几年是企业非常主流的话题,也是降本增效策略中的重要手段;

02

什么是知识管理?

简单的说,就是对熟悉的知识内容,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框架,和一个动态的更新机制,以便全面和深入的消化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为何要知识管理?

具备知识管理的能力,可以快速熟悉知识领域的全貌,增强理解和消化能力,形成点线面体系化的迭代过程;

其实知识管理策略,在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变化;

学生时代,在书本上或者记事本里,随手记下或者批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老师的板书抄写;

大学之后,由于是读软件专业,所以接触到的电脑工具比较多,开始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进行记录;

工作之后,开始逐渐使用云笔记,随着内容的深入和宽泛,开始体系化管理;

知识管理的基础,绕不开「记录」这个关键动作;

知识被「记录」可以缓解「记忆」的焦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知识管理要先从记录开始;

知识「记录」之后进行「整理」,是第二个核心动作;

对于「整理」来说,比较核心的思路就是分类归档,零散的知识点「记录」太多,也会产生查找的问题,记录但找不到的情况估计都经历过;

知识在持续的「整理」之后,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体系化」的形式;

实践过程会让知识点逐步复杂化,更多的分类和标签,会驱动知识「体系化」框架的产生;

在这一系列动作持续重复之后,潜移默化也会影响知识的「输出」能力,无论是表达还是写文档;

最终,随着积累的增多,会形成自己写、自己读的现象;

03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先说一下个人的流程习惯:碎片内容,现状分析、参考资料、实践总结、体系归档;

1.png

【1】碎片内容;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每天都会接收很多信息,并且要从中捕捉有用的内容;

信息流是不是会爆炸不确定,但是自己收藏的信息点到是经常爆炸;

应用中文章和视频的收藏,笔记工具中的内容清单,手机备忘录的临时备份,工作开会的笔记本内容;

善于收集「碎片」内容是个好习惯;

但是收集信息通常是临时起意的动作,在之后如何消化,将收集单清除和更新,才是关键的「积累」动作;

【2】现状分析;

这里所谓的「现状」分析,更多的是指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想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比如优化解决具体的问题,学会某些特定的知识;

以现状分析作为「出发点」,保持对知识领域内的专注性,才能高效的实现知识积累和问题解决;

【3】参考资料;

充分利用收集的碎片清单,围绕知识点的现状需求,从中精确的提取出有用的内容;

从收集的碎片清单中提取参考内容是一种策略,从需求现状出发,下意识寻找相应的资料,也是常见的操作;

【4】实践总结;

知识的学习,更多还是要应用于实践中,或者围绕实践问题进行知识拓补;

在实践过程中,把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最终沉淀成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5】体系归档;

随着实践总结的内容膨胀扩展,需要将各种知识点进行结构化、体系化管理,从而建立知识框架;

知识管理依赖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

对于同一个知识领域,在不同的阶段中,可能出现知识领域的横向扩展或纵向深度挖掘,所得的经验和理解也会各不相同;

实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那相应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04

如何选择管理工具?

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工具」的变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趁手的工具才能事半功倍;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个「误区」现象:工具本身并不是知识管理,与收藏很多书但是从来不读一样,难道能称为博学?

大部分玩家的真实写照;

收藏清单没停过,内容碎片持续膨胀扩展,但是很少提取消化和清理;

云端存储的视频教程一部接一部,存储空间没了,就把陈旧的内容清理掉,再收藏最新版本;

无论是文档工具,云端存储,应用内收藏,这些都仅仅是知识管理的初步动作;

在对知识内容消化时,还是依赖常用的统筹型工具进行整理;

2.png

图中罗列了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工具,主要分为「画图」和「文档」两类,实际上信息流动过程涉及的更多;

3.png

收藏清单可能是:博客文章、视频内容、云端存储,自然是把这些内容所在的平台,当做一个临时的管理工具;

习惯好点的,可能在某个文档中预先做好专题分类;

站位于技术领域的经历,个人在知识点消化完成后,最终还是习惯将内容归档到「Git仓库」中,方便更好的迭代管理;

为什么是「Git仓库」?

主要还是:免费,免费,免费;当然还有强大的提交记录管理功能;

其他的工具虽然更加强大和便捷,但是会站在收费的立场,持续压缩免费用户的使用空间;

个人更习惯将其作为过程型的工具,借助其便捷性完成内容消化之后,最终还是归档到「Git仓库」;

后续只围绕「Git仓库」,进行知识体系的查询参考,或者迭代更新;

05

个人知识体系的迭代过程,与学习和工作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

以个人开源仓库「butte-java-note」为例,在年初刚重新整理一遍;

当下主要分为:「职场」、「技术」、「业务」、「数据」四种知识体系;

在各个体系下面,再将积累或者实践过的知识点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管理框架;

4.png

关于知识体系中更多的细节分类,可以自行参考「butte-java-note」仓库;

整个知识管理体系的形成,也是完全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逐步迭代构建起来的;

对于技术领域来说,知识点本来就杂乱且庞大,学习和积累的成本都很高;

如果把整个知识体系沉淀到一个电脑文件夹中,会发现新建的目录越来越多,内容二次打开的频率越来越低,甚至找不到;

实际上,自己在最初就是采用这种策略,而后很多文件都会莫名失踪;

在最近几年,接触的云端工具越来越多,好用确实好用,省心并且效率还高,但是个人不属于「付费型」高端玩家;

最怕产品升级之后,免费玩家就被限制了;

所以把各种云端文档作为「过程型」工具,顺手贴很多临时内容,完成知识消化后清理掉;

自己习惯的一个管理流程;

首先,定期对各个工具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尽量先形成简单的专题;

其次,在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尽量用直白的方式总结出来;

最后,将总结的内容归档到「butte-java-note」仓库中,并且会持续的迭代更新;

知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各种专业内容的沉淀,有人喜欢追求横向的广度,有人喜欢挖掘纵向的深度;

从个人经验来说;

倾向于持续积累自己「实践」过的知识点,对于那些觉得好又没有实践体会的内容,更适合待在「收藏清单」里;

06

企业知识体系的迭代过程,与公司的管理、运营、业务、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

知识体系的框架与组织架构有较大的关联,同时也会在项目协作流程中,沉淀出特定的内容体系;

5.png

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的经验和知识,都需要持续的沉淀和更新;

知识体系的框架与公司的管理、运营、业务、项目、技术等,需要深度的「集成」,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落地,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

有幸经历过公司知识管理2.0方案的执行,近三年的时间里不断的打磨调整,最终获得各个团队的认可;

所谓知识管理2.0就是从传统OA文档,转换为知识库协同的模式;

公司在最初规划时,就制定相应的流程与制度,要确保各种敏感内容的独立性,又要求通用经验和知识的共享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内部信息壁垒;

【1】流程与制度;

在知识管理2.0的策略提出时,进行长达一个季度的分析与论证,确立新版知识库的流程与相应的制度;

完成统一的工具选型,并制定明确要求和激励措施,完成初期的培训,确保组织内达成共识;

【2】内容与管理;

每个部门可以拥有内部独立的知识库,但是必须有开放的内容,确保组织内任何角色都可以了解部门的职责,以及当前推进的事项;

跨部门协作的流程中,会指定一个文档维护角色,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统筹项目知识库的整理;

【3】迭代与更新;

部分内容是随着业务或现状的迭代驱动更新,也有部分内容会随着迭代建立新的版本,保留其旧版本作为参考即可;

内容在持续沉淀之后,逐渐形成企业和各个团队内部的知识体系框架,以及项目层面的众多参考案例;

【4】知识库运营;

围绕知识管理2.0的策略,建立运营相关的文档库,采集知识库建设过程中各种优秀的经验和内容模板,在组织内部快速分享;

企业内部培训中,定期展开知识库建设的分享,优秀内容和模板的推广与激励,不断的寻找和优化知识库运营方案;

公司的知识管理从1.0到2.0的进阶过程,已经执行近三年的时间;

从最初的各种质疑和文档维护的烦躁,到现在组织内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成为了「降本增效」的利器;

07

基于实践来说,知识管理不是工具,不是写文档,不是分类设计,更不是学习的方式方法;

而是一种思维逻辑或者说管理策略;

知识体系的框架形成,很大程度来自生产和实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很难找到参考的标准;

从下意识做知识管理开始,所带来的「益处」就源源不断,至于「缺点」暂未发现;

相关文章
|
26天前
|
监控 数据可视化
如何通过建模工具实现企业架构治理全流程管理
企业架构治理工具通过构建统一的架构语言、可视化建模、流程管理、资源整合和多场景分析,实现企业架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该工具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确保业务、平台、数据及技术相互耦合闭环,提供从规划到决策的一站式服务,助力提升业务运营、优化组织管理和加速数字化建设。
43 2
如何通过建模工具实现企业架构治理全流程管理
|
6月前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关系型数据库
从零到一建设数据中台 - 功能组织与实现技术
从零到一建设数据中台 - 功能组织与实现技术
348 0
|
运维 小程序 数据可视化
智慧校园-中小学校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源码)
智慧校园电子班牌系统源码包括教师微信端小程序和家长端微信小程序(PC+原生微信小程序)
305 0
智慧校园-中小学校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源码)
|
运维 监控 小程序
2022 企业应用运维管理指标体系白皮书发布:企业 IT 运维正在经历从“后台”向“中台”的转变
InfoQ 获悉,近日,博睿数据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2022企业应用运维管理指标体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从企业 IT 运维的内涵以及在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 IT 运维工作在技术、战略、组织架构等方面面临的变化和问题做了详细说明,并展示了一种以业务和应用为着眼点的企业应用运维管理指标体系,对该体系的原理、设计和实践进行了详细说明。
1695 0
2022 企业应用运维管理指标体系白皮书发布:企业 IT 运维正在经历从“后台”向“中台”的转变
高效率互联网产品运营中心组织结构规划
内容服务型互联网公司往往把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放到一起,组成一个产品运营中心,中心设一个主任(国企常用)/总经理(私企常用)来主导整个部门管理。为了提高产品产出速度和品质,产品运营的跟进速度和推广力度,保证产品运营团队的紧密高效配合,以下设计了一个部门人员结构及配合分工的规划图。
1668 0
|
敏捷开发 测试技术 BI
YesDev-创业团队的研发全流程闭环管理
软件项目的研发,不只是“写写代码,改改Bug”这么简单。 创业团队早期注重野蛮生长和快速扩展,随着人员越多,业务越复杂,涉及的技术领域越广,更需要一套完整、清晰、规范的研发协作流程。否则,就会容易陷入团队混乱、流程混乱、项目混乱、系统混乱的窘境。
|
监控
政法重点人员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城市治安防控系统开发
政法重点人员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实现了把基层人员纳入进来进行管理,整合全市现有的各领域、各部门、各条线的网格员队伍,使基层社会治理从粗放式﹑单一式向精细化、数据化转变,通过多网融合、一平台通管、“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主动出击,从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实现社会长效治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更加和谐有序的小康社会。
215 1
|
存储 运维 Kubernetes
大搜车面向复杂业务场景的研发运维体系治理实践
通过统一研发流程、统一稳定性保障体系、统一云原生化,来解决复杂业务场景带来的语言异构、中间件升级、研发流程体系与稳定性保障体系不统一等技术挑战。
大搜车面向复杂业务场景的研发运维体系治理实践
|
数据可视化 大数据
重点人员管控系统开发,公安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
重点人员管控系统的数据平台,是基于综平台、大情报系统、数据资源中心的,通过深度挖掘这些可靠信息,利用系统进行分析研判,达到对重点人员的管控。
377 0
|
大数据 云计算
智慧党建系统开发,干部人事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党建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党建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之下,各级党组织就开始探索智慧党建的各种载体。常见的党建门户网站、党建公众号、APP等都属于智慧党建的范畴。
190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