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学习1:创建型与结构型

简介: 首先要明白设计模式到底是什么,设计模式是对大家实际工作中写的各种代码进行高层次抽象的总结,其中最出名的当属 Gang of Four (GoF) 的分类了,他们将设计模式分类为 23 种经典的模式,根据用途和具体情况我们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设计模式介绍


首先要明白设计模式到底是什么,设计模式是对大家实际工作中写的各种代码进行高层次抽象的总结,其中最出名的当属 Gang of Four (GoF) 的分类了,他们将设计模式分类为 23 种经典的模式,根据用途和具体情况我们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设计模式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将贯通全文:


面向接口编程,而不是面向实现。这个很重要,也是优雅的、可扩展的代码的第一步,这就不需要多说了吧。

职责单一原则。每个类都应该只有一个单一的功能,并且该功能应该由这个类完全封装起来。

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是说,辛辛苦苦加班写出来的代码,该实现的功能和该修复的 bug 都完成了,别人可不能说改就改;对扩展开放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在我们写好的代码基础上,很容易实现扩展。

创建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的作用就是创建对象,说到创建一个对象,最熟悉的就是 new 一个对象,然后 set 相关属性。但是,在很多场景下,我们需要给客户端提供更加友好的创建对象的方式,尤其是那种我们定义了类,但是需要提供给其他开发者用的时候。


1.1简单工厂模式

5c5585e7604410115b84063dfed7d871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1,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简单地说,简单工厂模式通常就是这样,一个工厂类 XxxFactory,里面有一个静态方法,根据我们不同的参数,返回不同的派生自同一个父类(或实现同一接口)的实例对象。我们职责单一原则,一个类只提供一种功能,FoodFactory 的功能就是只要负责生产各种 Food。


1.2 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很简单,如果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觉得就不要折腾了。之所以需要引入工厂模式,是因为我们往往需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厂。

public interface FoodFactory {
    Food makeFood(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ChineseFoodFactory implements Food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Food makeFood(String name) {
        if (name.equals("A")) {
            return new ChineseFoodA();
        } else if (name.equals("B")) {
            return new ChineseFoodB();
        } else {
            return null;
        }
    }
}
public class AmericanFoodFactory implements Food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Food makeFood(String name) {
        if (name.equals("A")) {
            return new AmericanFoodA();
        } else if (name.equals("B")) {
            return new AmericanFoodB();
        } else {
            return null;
        }
    }
}


客户端调用如下:

public class 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先选择一个具体的工厂
        FoodFactory factory = new ChineseFoodFactory();
        // 由第一步的工厂产生具体的对象,不同的工厂造出不一样的对象
        Food food = factory.makeFood("A");
    }
}


其中,ChineseFoodA、ChineseFoodB、AmericanFoodA、AmericanFoodB 都派生自 Food。

虽然都是调用 makeFood(“A”) 制作 A 类食物,但是,不同的工厂生产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第一步,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工厂,然后第二步基本上和简单工厂一样。


核心在于,我们需要在第一步选好我们需要的工厂。比如,我们有 LogFactory 接口,实现类有 FileLogFactory 和 KafkaLogFactory,分别对应将日志写入文件和写入 Kafka 中,显然,我们客户端第一步就需要决定到底要实例化 FileLogFactory 还是 KafkaLogFactory,这将决定之后的所有的操作。

0fad4da71db9b378660c4131d3c92dba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9,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1.3抽象工厂模式

当涉及到产品族的时候,就需要引入抽象工厂模式了。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造一台电脑。我们先不引入抽象工厂模式,看看怎么实现。


因为电脑是由许多的构件组成的,我们将 CPU 和主板进行抽象,然后 CPU 由 CPUFactory 生产,主板由 MainBoardFactory 生产,然后,我们再将 CPU 和主板搭配起来组合在一起,如下图:

661fdb46980bf39dda454dbf0e677c74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7,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 得到 Intel 的 CPU
CPUFactory cpuFactory = new IntelCPUFactory();
CPU cpu = intelCPUFactory.makeCPU();
// 得到 AMD 的主板
MainBoardFactory mainBoardFactory = new AmdMainBoardFactory();
MainBoard mainBoard = mainBoardFactory.make();
// 组装 CPU 和主板
Computer computer = new Computer(cpu, mainBoard);


单独看 CPU 工厂和主板工厂,它们分别是前面我们说的工厂模式。这种方式也容易扩展,因为要给电脑加硬盘的话,只需要加一个 HardDiskFactory 和相应的实现即可,不需要修改现有的工厂。


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 Intel 家产的 CPU 和 AMD 产的主板不能兼容使用,那么这代码就容易出错,因为客户端并不知道它们不兼容,也就会错误地出现随意组合。


下面就是我们要说的产品族的概念,它代表了组成某个产品的一系列附件的集合,当涉及到这种产品族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抽象工厂模式来支持了。我们不再定义 CPU 工厂、主板工厂、硬盘工厂、显示屏工厂等等,我们直接定义电脑工厂,每个电脑工厂负责生产所有的设备,这样能保证肯定不存在兼容问题。

e8027b5541521f76604e3ce102f30e37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6,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这个时候,对于客户端来说,不再需要单独挑选 CPU 厂商、主板厂商、硬盘厂商等,直接选择一家品牌工厂,品牌工厂会负责生产所有的东西,而且能保证肯定是兼容可用的。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第一步就要选定一个“大厂”
    ComputerFactory cf = new AmdFactory();
    // 从这个大厂造 CPU
    CPU cpu = cf.makeCPU();
    // 从这个大厂造主板
    MainBoard board = cf.makeMainBoard();
      // 从这个大厂造硬盘
      HardDisk hardDisk = cf.makeHardDisk();
    // 将同一个厂子出来的 CPU、主板、硬盘组装在一起
    Computer result = new Computer(cpu, board, hardDisk);
}


当然,抽象工厂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要加个显示器,就需要修改所有的工厂,给所有的工厂都加上制造显示器的方法。这有点违反了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这个设计原则。


1.4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是一种很基础的设计模式,在面试时可能会被要求手写不同类型的单例模式代码,主要有三种模式:


饿汉模式:

//饿汉模式,很饿很着急,所以类加载时即创建实例对象
public class Singleton1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1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1();
  private Singleton1(){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1 get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
  }
}


饱汉模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双重锁模式

//饱汉模式的双重锁模式,提高效率
public class Singleton3 {
 // 静态实例变量加上volatile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
    // 私有化构造函数
    private SingleTon() {
    }
    // 双重检查锁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Singleton.class){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几种模式的比较:

经典写法:

懒汉和饿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创建对象时候是否实例化;有new就是饿汉,反之就是懒汉,跟加不加synchronized ,没有关系


1、饿汉模式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实例对象在类加载过程中就会被创建,在getInstance()方法中只是直接返回对象引用。之所以被称为“饿汉”,是因为这种模式创建实例对象比较“急”,真的是饿坏了……


好处:简单明了,无需关注线程安全问题。


缺点:如果在一个大环境下使用了过多的饿汉单例,则会生产出过多的实例对象,无论你是否要使用他们。


2、饱汉模式不是线程安全的,因为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实例对象,生产之前会判断对象引用是否为空,这里,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进入判断,就会生成多个实例对象,这是不符合单例的思想的。所以饱汉模式为了保证线程安全,就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标识了方法。之所以被称为“饱汉”,因为它很饱,不急着生产实例,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生产。


好处:延时加载,用的时候才会生产对象。


缺点:需要保证同步,付出效率的代价。


3、双重锁模式,是饱汉模式的优化,进行双重判断,当已经创建过实例对象后就无需加锁,提高效率。也是一种推荐使用的方式。


放入一篇详细的CSDN介绍:

https://blog.csdn.net/yin767833376/article/details/54379345


1.5建造者模式

class User {
    // 下面是“一堆”的属性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String nickName;
    private int age;
    // 构造方法私有化,不然客户端就会直接调用构造方法了
    private User(String name, String password, String nick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password = password;
        this.nickName = nickName;
        this.age = age;
    }
    // 静态方法,用于生成一个 Builder,这个不一定要有,不过写这个方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 有些代码要求别人写 new User.UserBuilder().a()...build() 看上去就没那么好
    public static UserBuilder builder() {
        return new UserBuilder();
    }
    public static class UserBuilder {
        // 下面是和 User 一模一样的一堆属性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private String nickName;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UserBuilder() {
        }
        // 链式调用设置各个属性值,返回 this,即 UserBuilder
        public UserBuilder 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UserBuilder password(String password) {
            this.password = password;
            return this;
        }
        public UserBuilder nickName(String nickName) {
            this.nickName = nick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UserBuilder 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return this;
        }
        // build() 方法负责将 UserBuilder 中设置好的属性“复制”到 User 中。
        // 当然,可以在 “复制” 之前做点检验
        public User build() {
            if (name == null || password == null)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用户名和密码必填");
            }
            if (age <= 0 || age >= 150)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年龄不合法");
            }
            // 还可以做赋予”默认值“的功能
              if (nickName == null) {
                nickName = name;
            }
            return new User(name, password, nickName, age);
        }
    }
}


核心是:先把所有的属性都设置给 Builder,然后 build() 方法的时候,将这些属性复制给实际产生的对象。


看看客户端的调用:

public class 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d = User.builder()
                .name("f")
                .password("12345")
                .age(25)
                .build();
    }
}


建造者模式的链式写法很吸引人,但是,多写了很多“无用”的 builder 的代码,感觉这个模式没什么用。不过,当属性很多,而且有些必填,有些选填的时候,这个模式会使代码清晰很多。我们可以在 Builder 的构造方法中强制让调用者提供必填字段,还有,在 build() 方法中校验各个参数比在 User 的构造方法中校验,代码要优雅一些。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要链式写法,不想要建造者模式,有个很简单的办法,User 的 getter 方法不变,所有的 setter 方法都让其 return this 就可以了,然后就可以像下面这样调用:

User user = new User().setName("").setPassword("").setAge(20);

1.6原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的最后一个设计模式了。

原型模式很简单:有一个原型实例,基于这个原型实例产生新的实例,也就是“克隆”了。

Object 类中有一个 clone() 方法,它用于生成一个新的对象,当然,如果我们要调用这个方法,java 要求我们的类必须先实现 Cloneable 接口,此接口没有定义任何方法,但是不这么做的话,在 clone() 的时候,会抛出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异常。


protected native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java 的克隆是浅克隆,碰到对象引用的时候,克隆出来的对象和原对象中的引用将指向同一个对象。通常实现深克隆的方法是将对象进行序列化,然后再进行反序列化。这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可以自己CSDN研究。


创建型模式的总结


创建型模式总体上比较简单,它们的作用就是为了产生实例对象,算是各种工作的第一步了,因为我们写的是面向对象的代码,所以我们第一步当然是需要创建一个对象了。


简单工厂模式最简单;工厂模式在简单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工厂的维度,需要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工厂;抽象工厂模式有产品族的概念,如果各个产品是存在兼容性问题的,就要用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就不说了,为了保证全局使用的是同一对象,一方面是安全性考虑,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资源;建造者模式专门对付属性很多的那种类,为了让代码更优美;原型模式用得最少,了解和 Object 类中的 clone() 方法相关的知识即可。


结构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旨在通过改变代码结构来达到解耦的目的,使得我们的代码容易维护和扩展。


耦合:

解耦: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两个类。如果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那么生产者对于消费者就会产生依赖(也就是耦合)。将来如果消费者的代码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者。而如果两者都依赖于某个缓冲区,两者之间不直接依赖,耦合也就相应降低了。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还有另一个弊端。由于函数调用是同步的(或者叫阻塞的),在消费者的方法没有返回之前,生产者只好一直等在那边。万一消费者处理数据很慢,生产者就会白白糟蹋大好时光。缓冲区还有另一个好处。如果制造数据的速度时快时慢,缓冲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当数据制造快的时候,消费者来不及处理,未处理的数据可以暂时存在缓冲区中。等生产者的制造速度慢下来,消费者再慢慢处理掉。

这里放一篇对于高级术语的连接文章:耦合、解耦


2.1.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根本目标之前加上扩展,加上扩展之后的产物就是代理对象了,整个模式就是代理模式了。

一个代理来隐藏具体实现类的实现细节,通常还用于在真实的实现的前后添加一部分逻辑。


既然说是代理,那就要对客户端隐藏真实实现,由代理来负责客户端的所有请求。当然,代理只是个代理,它不会完成实际的业务逻辑,而是一层皮而已,但是对于客户端来说,它必须表现得就是客户端需要的真实实现。

cdee6e6dda2703d463b0f0860ceaf946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7,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public interface FoodService {
    Food makeChicken();
    Food makeNoodle();
}
public class FoodServiceImpl implements FoodService {
    public Food makeChicken() {
          Food f = new Chicken()
        f.setChicken("1kg");
          f.setSpicy("1g");
          f.setSalt("3g");
        return f;
    }
    public Food makeNoodle() {
        Food f = new Noodle();
        f.setNoodle("500g");
        f.setSalt("5g");
        return f;
    }
}
// 代理要表现得“就像是”真实实现类,所以需要实现 FoodService
public class FoodServiceProxy implements FoodService {
    // 内部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实现类,当然也可以通过构造方法注入
    private FoodService foodService = new FoodServiceImpl();
    public Food makeChicken() {
        System.out.println("我们马上要开始制作鸡肉了");
        // 如果我们定义这句为核心代码的话,那么,核心代码是真实实现类做的,
        // 代理只是在核心代码前后做些“无足轻重”的事情
        Food food = foodService.makeChicken();
        System.out.println("鸡肉制作完成啦,加点胡椒粉"); // 增强
          food.addCondiment("pepper");
        return food;
    }
    public Food makeNoodle() {
        System.out.println("准备制作拉面~");
        Food food = foodService.makeNoodle();
        System.out.println("制作完成啦")
        return food;
    }
}


客户端调用,注意,我们要用代理来实例化接口:


FoodService foodService = new FoodServiceProxy();
foodService.makeChicken();

b2d0616acfdd8a74ed63f9b30057061f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9,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代理模式说白了就是做 “方法包装” 或做 “方法增强”。在面向切面编程中,其实就是动态代理的过程。比如 Spring 中,我们自己不定义代理类,但是 Spring 会帮我们动态来定义代理,然后把我们定义在 @Before、@After、@Around 中的代码逻辑动态添加到代理中。


说到动态代理,又可以展开说,Spring 中实现动态代理有两种,一种是如果我们的类定义了接口,如 UserService 接口和 UserServiceImpl 实现,那么采用 JDK 的动态代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java.lang.reflect.Proxy 类的源码;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没有定义接口的,Spring 会采用 CGLIB 进行动态代理,它是一个 jar 包,性能还不错。


2.2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做的就是,有一个接口需要实现,但是我们现成的对象都不满足,需要加一层适配器来进行适配。


适配器模式总体来说分三种:默认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模式、类适配器模式。先不急着分清楚这几个,先看看例子再说。


2.2.1. 默认适配器模式

用 Appache commons-io 包中的 FileAlterationListener 做例子,此接口定义了很多的方法,用于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监控,一旦发生了对应的操作,就会触发相应的方法。

public interface FileAlterationListener {
    void onStart(final FileAlterationObserver observer);
    void onDirectoryCreate(final File directory);
    void onDirectoryChange(final File directory);
    void onDirectoryDelete(final File directory);
    void onFileCreate(final File file);
    void onFileChange(final File file);
    void onFileDelete(final File file);
    void onStop(final FileAlterationObserver observer);
}


此接口的一大问题是抽象方法太多了,如果我们要用这个接口,意味着我们要实现每一个抽象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想要监控文件夹中的文件创建和文件删除事件,可是我们还是不得不实现所有的方法,很明显,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下面的一个适配器,它用于实现上面的接口,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是空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转而定义自己的类来继承下面这个类即可。


public class FileAlterationListenerAdaptor implements FileAltera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onStart(final FileAlterationObserver observer) {
    }
    public void onDirectoryCreate(final File directory) {
    }
    public void onDirectoryChange(final File directory) {
    }
    public void onDirectoryDelete(final File directory) {
    }
    public void onFileCreate(final File file) {
    }
    public void onFileChange(final File file) {
    }
    public void onFileDelete(final File file) {
    }
    public void onStop(final FileAlterationObserver observer) {
    }
}


然后可以定义以下类,我们仅仅需要实现我们想实现的方法就可以了:

public class FileMonitor extends FileAlterationListenerAdaptor {
    public void onFileCreate(final File file) {
        // 文件创建
        doSomething();
    }
    public void onFileDelete(final File file) {
        // 文件删除
        doSomething();
    }
}


2.2.2 对象适配器模式

来看一个《Head First 设计模式》中的一个例子,我稍微修改了一下,看看怎么将鸡适配成鸭,这样鸡也能当鸭来用。因为,现在鸭这个接口,我们没有合适的实现类可以用,所以需要适配器。


public interface Duck {
    public void quack(); // 鸭的呱呱叫
    public void fly(); // 飞
}
public interface Cock {
    public void gobble(); // 鸡的咕咕叫
    public void fly(); // 飞
}
public class WildCock implements Cock {
    public void gobble() {
        System.out.println("咕咕叫");
    }
    public void fly() {
        System.out.println("鸡也会飞哦");
    }
}


鸭接口有 fly() 和 quare() 两个方法,鸡 Cock 如果要冒充鸭,fly() 方法是现成的,但是鸡不会鸭的呱呱叫,没有 quack() 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适配了:

// 毫无疑问,首先,这个适配器肯定需要 implements Duck,这样才能当做鸭来用
public class CockAdapter implements Duck {
    Cock cock;
    // 构造方法中需要一个鸡的实例,此类就是将这只鸡适配成鸭来用
      public CockAdapter(Cock cock) {
        this.cock = cock;
    }
    // 实现鸭的呱呱叫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quack() {
        // 内部其实是一只鸡的咕咕叫
        cock.gob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y() {
        cock.fly();
    }
}


客户端调用很简单了: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有一只野鸡
      Cock wildCock = new WildCock();
      // 成功将野鸡适配成鸭
      Duck duck = new CockAdapter(wildCock);
      ...
}


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适配器模式是怎么回事了。无非是我们需要一只鸭,但是我们只有一只鸡,这个时候就需要定义一个适配器,由这个适配器来充当鸭,但是适配器里面的方法还是由鸡来实现的。

2cdb13bc4cfff13143c3f0c13c72390e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9,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2.2.3 类适配器模式

6063750194a70fbac1c93c7fb4f07f02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7,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看到这个图,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的吧,通过继承的方法,适配器自动获得了所需要的大部分方法。这个时候,客户端使用更加简单,直接 Target t = new SomeAdapter(); 就可以了。


适配器模式总结


类适配和对象适配的异同

一个采用继承,一个采用组合;


类适配属于静态实现,对象适配属于组合的动态实现,对象适配需要多实例化一个对象。


总体来说,对象适配用得比较多。


桥梁模式

桥梁模式虽然不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模式,但是熟悉这个模式对于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包括“开-闭”原则以及组合/聚合复用原则都很有帮助。理解好这两个原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培养良好的设计风格。


桥梁模式的用意是“将抽象化(Abstraction)与实现化(Implementation)脱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地变化”。这句话很短,但是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人很可能都会思考良久而不解其意。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也就是抽象化、实现化和脱耦。理解这三个词所代表的概念是理解桥梁模式用意的关键。


桥梁模式问题引入

例子1:

现需要提供大中小3种型号的画笔,能够绘制5种不同颜色,如果使用蜡笔,我们需要准备3*5=15支蜡笔,也就是说必须准备15个具体的蜡笔类。而如果使用毛笔的话,只需要3种型号的毛笔,外加5个颜料盒,用3+5=8个类就可以实现15支蜡笔的功能。实际上,蜡笔和毛笔的关键一个区别就在于笔和颜色是否能够分离。


例子2:

设想如果要绘制矩形、圆形、椭圆、正方形,我们至少需要4个形状类,但是如果绘制的图形需要具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绿色、蓝色等,此时至少有如下两种设计方案:


第一种设计方案是为每一种形状都提供一套各种颜色的版本。


这种设计方案就是类似于实例一中的蜡笔,颜色和形状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为每一种形状准备各种颜色的版本,加入我们现在要求加入一种颜色蓝色,那么每一种形状都需要修改,所以这种设计方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符合“开-闭”原则,二是需要的类非常多,编码重复性较高。


第二种设计方案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


上下两部分图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种方案,上边的图说的是如何利用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下边的图说的是各个类的继承和组合关系。第二种方案需要为所有的图形声明一个共同的父类,为所有的颜色声明一个父类,两个父类各有自己的具体实现,我们需要的产品就是有两种具体的产品进行组合得到的。这样在加入新的颜色或者形状的时候不用修改其他的类,而且大大的减少了代码量。而这第二种方案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桥梁模式。


什么是桥梁模式


上边的蜡笔和图形的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两个变化因素,蜡笔是粗细和形状,图形是形状和颜色,不管是毛笔还是图形的第二种解决方案他们比较好的原因都是将这两种变化因素分开了,使得两种因素可以独立的变化。蜡笔的颜色和蜡笔本身是分不开的,所以就造成必须使用15支色彩、大小各异的蜡笔来绘制图画。而毛笔与颜料能够很好的分开,各自独立变化,便简化了操作。

详细文章请见:

https://blog.csdn.net/xingjiarong/article/details/50132727?ops_request_misc=%257B%2522request%255Fid%2522%253A%2522163185494316780262521538%2522%252C%2522scm%2522%253A%252220140713.130102334…%2522%257D&request_id=163185494316780262521538&biz_id=0&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blog-2allsobaiduend~default-1-50132727.first_rank_v2_pc_rank_v29&utm_term=%E6%A1%A5%E6%A2%81%E6%A8%A1%E5%BC%8F&spm=1018.2226.3001.4187

直接上代码。

我们首先需要一个桥梁,它是一个接口,定义提供的接口方法。


public interface DrawAPI {
   public void draw(int radius, int x, int y);
}


然后是一系列实现类:

public class RedPen implements DrawAPI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int radius, int x, int y) {
        System.out.println("用红色笔画图,radius:" + radius + ", x:" + x + ", y:" + y);
    }
}
public class GreenPen implements DrawAPI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int radius, int x, int y) {
        System.out.println("用绿色笔画图,radius:" + radius + ", x:" + x + ", y:" + y);
    }
}
public class BluePen implements DrawAPI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int radius, int x, int y) {
        System.out.println("用蓝色笔画图,radius:" + radius + ", x:" + x + ", y:" + y);
    }
}


定义一个抽象类,此类的实现类都需要使用 DrawAPI:

public abstract class Shape {
    protected DrawAPI drawAPI;
    protected Shape(DrawAPI drawAPI) {
        this.drawAPI = drawAPI;
    }
    public abstract void draw();
}


定义抽象类的子类


public class Circle extends Shape {
    private int radius;
    public Circle(int radius, DrawAPI drawAPI) {
        super(drawAPI);
        this.radius = radius;
    }
    public void draw() {
        drawAPI.draw(radius, 0, 0);
    }
}
// 长方形
public class Rectangle extends Shape {
    private int x;
    private int y;
    public Rectangle(int x, int y, DrawAPI drawAPI) {
        super(drawAPI);
        this.x = x;
        this.y = y;
    }
    public void draw() {
        drawAPI.draw(0, x, y);
    }
}


来看客户端演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pe greenCircle = new Circle(10, new GreenPen());
    Shape redRectangle = new Rectangle(4, 8, new RedPen());
    greenCircle.draw();
    redRectangle.draw();
}

9b19b4bf207a3692fa7d63ec09ccfff4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9,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装饰模式

从名字来简单解释下装饰器。既然说是装饰,那么往往就是添加小功能这种,而且,我们要满足可以添加多个小功能。最简单的,代理模式就可以实现功能的增强,但是代理不容易实现多个功能的增强,当然你可以说用代理包装代理的多层包装方式,但是那样的话代码就复杂了。

e05b4049d6eb356e5e509ba8fecf2140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接口 Component 其实已经有了 ConcreteComponentA 和 ConcreteComponentB 两个实现类了,但是,如果我们要增强这两个实现类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装饰模式,用具体的装饰器来装饰实现类,以达到增强的目的。


最近大街上流行起来了“快乐柠檬”,我们把快乐柠檬的饮料分为三类:红茶、绿茶、咖啡,在这三大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的口味,什么金桔柠檬红茶、金桔柠檬珍珠绿茶、芒果红茶、芒果绿茶、芒果珍珠红茶、烤珍珠红茶、烤珍珠芒果绿茶、椰香胚芽咖啡、焦糖可可咖啡等等,每家店都有很长的菜单,但是仔细看下,其实原料也没几样,但是可以搭配出很多组合,如果顾客需要,很多没出现在菜单中的饮料他们也是可以做的。


在这个例子中,红茶、绿茶、咖啡是最基础的饮料,其他的像金桔柠檬、芒果、珍珠、椰果、焦糖等都属于装饰用的。当然,在开发中,我们确实可以像门店一样,开发这些类:LemonBlackTea、LemonGreenTea、MangoBlackTea、MangoLemonGreenTea…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这样子干肯定是不行的,这会导致我们需要组合出所有的可能,而且如果客人需要在红茶中加双份柠檬怎么办?三份柠檬怎么办?


首先,定义饮料抽象基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Beverage {
      // 返回描述
      public abstract String getDescription();
      // 返回价格
      public abstract double cost();
}


然后是三个基础饮料实现类,红茶、绿茶和咖啡:

public class BlackTea extends Beverage {
      public String getDescription() {
        return "红茶";
    }
      public double cost() {
        return 10;
    }
}
public class GreenTea extends Beverage {
    public String getDescription() {
        return "绿茶";
    }
      public double cost() {
        return 11;
    }
}
...// 咖啡省略


定义调料,也就是装饰者的基类,此类必须继承自 Beverage: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ndiment extends Beverage {


然后我们来定义柠檬、芒果等具体的调料,它们属于装饰者,毫无疑问,这些调料肯定都需要继承调料 Condiment 类:

public class Lemon extends Condiment {
    private Beverage bevarage;
    // 这里很关键,需要传入具体的饮料,如需要传入没有被装饰的红茶或绿茶,
    // 当然也可以传入已经装饰好的芒果绿茶,这样可以做芒果柠檬绿茶
    public Lemon(Beverage bevarage) {
        this.bevarage = bevarage;
    }
    public String getDescription() {
        // 装饰
        return bevarage.getDescription() + ", 加柠檬";
    }
    public double cost() {
        // 装饰
        return beverage.cost() + 2; // 加柠檬需要 2 元
    }
}
public class Mango extends Condiment {
    private Beverage bevarage;
    public Mango(Beverage bevarage) {
        this.bevarage = bevarage;
    }
    public String getDescription() {
        return bevarage.getDescription() + ", 加芒果";
    }
    public double cost() {
        return beverage.cost() + 3; // 加芒果需要 3 元
    }
}
...// 给每一种调料都加一个类


客户端调用: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基础饮料,红茶、绿茶或咖啡
    Beverage beverage = new GreenTea();
    // 开始装饰
    beverage = new Lemon(beverage); // 先加一份柠檬
    beverage = new Mongo(beverage); // 再加一份芒果
    System.out.println(beverage.getDescription() + " 价格:¥" + beverage.cost());
    //"绿茶, 加柠檬, 加芒果 价格:¥16"
    如果我们需要 芒果-珍珠-双份柠檬-红茶:
Beverage beverage = new Mongo(new Pearl(new Lemon(new Lemon(new BlackTea()))));

fd08587eed6f65ae3e5c1451a6587fa1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门面模式

门面模式(也叫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在许多源码中有使用,比如 slf4j 就可以理解为是门面模式的应用。这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模式,我们直接上代码再说吧。

83b10526f1efad469ed086c920ecb348_watermark,type_ZHJvaWRzYW5zZmFsbGJhY2s,shadow_50,text_Q1NETiBA572R5LqL6ZqP6aOOMjAxNw==,size_17,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ng

public class ShapeMaker {
   private Shape circle;
   private Shape rectangle;
   private Shape square;
   public ShapeMaker() {
      circle = new Circle();
      rectangle = new Rectangle();
      square = new Square();
   }
  /**
   * 下面定义一堆方法,具体应该调用什么方法,由这个门面来决定
   */
   public void drawCircle(){
      circle.draw();
   }
   public void drawRectangle(){
      rectangle.draw();
   }
   public void drawSquare(){
      square.draw();
   }
}


客户端怎么调用: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peMaker shapeMaker = new ShapeMaker();
  // 客户端调用现在更加清晰了
  shapeMaker.drawCircle();
  shapeMaker.drawRectangle();
  shapeMaker.drawSquare();
}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用于表示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使得我们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访问具有一致性。


直接看一个例子吧,每个员工都有姓名、部门、薪水这些属性,同时还有下属员工集合(虽然可能集合为空),而下属员工和自己的结构是一样的,也有姓名、部门这些属性,同时也有他们的下属员工集合。

public class Employe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dept;
   private int salary;
   private List<Employee> subordinates; // 下属
   public Employee(String name,String dept, int sal) {
      this.name = name;
      this.dept = dept;
      this.salary = sal;
      subordinates = new ArrayList<Employee>();
   }
   public void add(Employee e) {
      subordinates.add(e);
   }
   public void remove(Employee e) {
      subordinates.remove(e);
   }
   public List<Employee> getSubordinates(){
     return subordinates;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Employee :[ Name : " + name + ", dept : " + dept + ", salary :" + salary+" ]");
   }
}


结构型模式总结


代理模式是做方法增强的,适配器模式是把鸡包装成鸭这种用来适配接口的,桥梁模式做到了很好的解耦,装饰模式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来,适合于装饰类或者说是增强类的场景,门面模式的优点是客户端不需要关心实例化过程,只要调用需要的方法即可,组合模式用于描述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享元模式是为了在特定的场景中缓存已经创建的对象,用于提高性能。


相关文章
|
19天前
|
编解码 Oracle Java
java9到java17的新特性学习--github新项目
本文宣布了一个名为"JavaLearnNote"的新GitHub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Java开发者深入理解和掌握从Java 9到Java 17的每个版本的关键新特性,并通过实战演示、社区支持和持续更新来促进学习。
57 3
|
4天前
|
XML Java 编译器
Java学习十六—掌握注解:让编程更简单
Java 注解(Annotation)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可以在代码中嵌入元数据。它们不直接影响代码的运行,但可以通过工具和框架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在编译、部署或运行时进行处理。
75 43
Java学习十六—掌握注解:让编程更简单
|
12天前
|
存储 SQL 小程序
JVM知识体系学习五:Java Runtime Data Area and JVM Instruction (java运行时数据区域和java指令(大约200多条,这里就将一些简单的指令和学习))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Java虚拟机(JVM)的运行时数据区域和JVM指令集,包括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直接内存、方法区和堆,以及栈帧的组成部分和执行流程。
18 2
JVM知识体系学习五:Java Runtime Data Area and JVM Instruction (java运行时数据区域和java指令(大约200多条,这里就将一些简单的指令和学习))
|
12天前
|
小程序 Oracle Java
JVM知识体系学习一:JVM了解基础、java编译后class文件的类结构详解,class分析工具 javap 和 jclasslib 的使用
这篇文章是关于JVM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JVM的跨平台和跨语言特性、Class文件格式的详细解析,以及如何使用javap和jclasslib工具来分析Class文件。
25 0
JVM知识体系学习一:JVM了解基础、java编译后class文件的类结构详解,class分析工具 javap 和 jclasslib 的使用
|
14天前
|
前端开发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Javaweb学习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Javaweb学习
24 2
|
17天前
|
存储 安全 Java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探索顺序表和链表的无尽秘密(附带练习唔)pro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探索顺序表和链表的无尽秘密(附带练习唔)pro
20 3
|
17天前
|
存储 安全 Java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探索栈和队列的无尽秘密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探索栈和队列的无尽秘密
26 2
|
17天前
|
存储 Java 编译器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初识泛型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初识泛型
17 2
|
17天前
|
存储 缓存 Java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HashMap与TreeMap的区别,以及Map与Set的关系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HashMap与TreeMap的区别,以及Map与Set的关系
28 1
|
17天前
|
存储 搜索推荐 算法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七大排序要悄咪咪的学(直接插入,希尔,归并,选择,堆排,冒泡,快排)以及计数排序(非比较排序)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七大排序要悄咪咪的学(直接插入,希尔,归并,选择,堆排,冒泡,快排)以及计数排序(非比较排序)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