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Kubernetes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本文涉及的产品
网络型负载均衡 N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传统型负载均衡 C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简介: 2. Kubernetes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7. Deployment

Deployment是Kubernetes在1.2版本中引入的新概念,用于更好地解决Pod的编排问题。为此,Deployment在内部使用了Replica Set来实现目的,无论从Deployment的作用与目的、YAML定义,还是从它的具体命令行操作来看,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RC的一次升级,两者的相似度超过90%。Deployment相对于RC的一个最大升级是我们可以随时知道当前Pod“部署”的进度。实际上由于一个Pod的创建、调度、绑定节点及在目标Node上启动对应的容器这一完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期待系统启动N个Pod副本的目标状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部署过程”导致的最终状态。

Deployment的典型使用场景有以下几个。


◎ 创建一个Deployment对象来生成对应的Replica Set并完成Pod副本的创建。

◎ 检查Deployment的状态来看部署动作是否完成(Pod副本数量是否达到预期值)。

◎ 更新Deployment以创建新的Pod(比如镜像升级)。

◎ 如果当前Deployment不稳定,则回滚到一个早先的Deployment版本。

◎ 暂停Deployment以便于一次性修改多个PodTemplateSpec的配置项,之后再恢复Deployment,进行新的发布。

◎ 扩展Deployment以应对高负载。

◎ 查看Deployment的状态,以此作为发布是否成功的指标。

◎ 清理不再需要的旧版本ReplicaSets。

除了API声明与Kind类型等有所区别,Deployment的定义与Replica

Set的定义很类似: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deployment阅读延申:

https://kubernetes.io/zh/docs/concepts/workloads/controllers/deployment/

8.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通过手工执行kubectl scale命令,我们可以实现Pod扩容或缩容。如果仅仅到此为止,显然不符合谷歌对Kubernetes的定位目标—自动化、智能化。在谷歌看来,分布式系统要能够根据当前负载的变化自动触发水平扩容或缩容,因为这一过程可能是频繁发生的、不可预料的,所以手动控制的方式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Kubernetes的1.0版本实现后,就有人在默默研究Pod智能扩容的特性了,并在Kubernetes 1.1中首次发布重量级新特性—Horizontal Pod Autoscaling(Pod横向自动扩容,HPA)。在Kubernetes1.2中HPA被升级为稳定版本(apiVersion: autoscaling/v1),但仍然保留了旧版本(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Kubernetes从1.6版本开始,增强了根据应用自定义的指标进行自动扩容和缩容的功能,API版本为autoscaling/v2alpha1,并不断演进。


HPA与之前的RC、Deployment一样,也属于一种Kubernetes资源对象。通过追踪分析指定RC控制的所有目标Pod的负载变化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Pod的副本数量,这是HPA的实现原理。当前,HPA有以下两种方式作为Pod负载的度量指标。


◎ CPUUtilizationPercentage。

◎ 应用程序自定义的度量指标,比如服务在每秒内的相应请求数(TPS或QPS)。

CPUUtilizationPercentage是一个算术平均值,即目标Pod所有副本自身的CPU利用率的平均值。一个Pod自身的CPU利用率是该Pod当前CPU的使用量除以它的PodRequest的值,比如定义一个Pod的Pod Request为0.4,而当前Pod的CPU使用量为0.2,则它的CPU使用率为50%,这样就可以算出一个RC控制的所有Pod副本的CPU利用率的算术平均值了。如果某一时刻CPUUtilizationPercentage的值超过80%,则意味着当前Pod副本数量很可能不足以支撑接下来更多的请求,需要进行动态扩容,而在请求高峰时段过去后,Pod的CPU利用率又会降下来,此时对应的Pod副本数应该自动减少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如果目标Pod没有定义Pod Request的值,则无法使用CPUUtilizationPercentage实现Pod横向自动扩容。除了使CPUUtilizationPercentage,Kubernetes从1.2版本开始也在尝试支持应用程序自定义的度量指标。在CPUUtilizationPercentage计算过程中使用到的Pod的CPU使用量通常是1min内的平均值,通常通过查询Heapster监控子系统来得到这个值,所以需要安装部

署Heapster,这样便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实施HPA特性的复杂度。因此,从1.7版本开始,Kubernetes自身孵化了一个基础性能数据采集监控框架——Kubernetes Monitoring Architecture,从而更好地支持HPA和其他需要用到基础性能数据的功能模块。在Kubernetes Monitoring Architecture中,Kubernetes定义了一套标准化的

API接口Resource Metrics API,以方便客户端应用程序(如HPA)从Metrics Server中获取目标资源对象的性能数据,例如容器的CPU和内存使用数据。到了Kubernetes 1.8版本,Resource Metrics API被升级为metrics.k8s.io/v1beta1,已经接近生产环境中的可用目标了。

下面是HPA定义的一个具体例子: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这个HPA控制的目标对象为一个名为php-apache的Deployment里的Pod副本,当这些Pod副本的CPUUtilizationPercentage的值超过90%时会触发自动动态扩容行为,在扩容或缩容时必须满足的一个约束条件是Pod的副本数为1~10。除了可以通过直接定义YAML文件并且调用kubectrl create的命令来

创建一个HPA资源对象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下面的简单命令行直接创建等价的HPA对象:

$ kubectl autoscale deployment php-apache --cpu-percent=50 --min=1 --max=10
horizontalpodautoscaler.autoscaling/php-apache autoscaled
$ kubectl get hpa
NAME         REFERENCE                     TARGET    MINPODS   MAXPODS   REPLICAS   AGE
php-apache   Deployment/php-apache/scale   0% / 50%  1         10        1          18s

阅读延申:

https://kubernetes.io/zh/docs/tasks/run-application/horizontal-pod-autoscale-walkthrough/

9. StatefulSet

在Kubernetes系统中,Pod的管理对象RC、Deployment、DaemonSet和Job都面向无状态的服务。但现实中有很多服务是有状态的,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中间件集群,例如MySQL集群、MongoDB集群、Akka集群、ZooKeeper集群等,这些应用集群有4个共同点。


(1)每个节点都有固定的身份ID,通过这个ID,集群中的成员可以相互发现并通信。

(2)集群的规模是比较固定的,集群规模不能随意变动。

(3)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是有状态的,通常会持久化数据到永久 存储中。

(4)如果磁盘损坏,则集群里的某个节点无法正常运行,集群功能受损。

如果通过RC或Deployment控制Pod副本数量来实现上述有状态的集群,就会发现第1点是无法满足的,因为Pod的名称是随机产生的,Pod的IP地址也是在运行期才确定且可能有变动的,我们事先无法为每个Pod都确定唯一不变的ID。另外,为了能够在其他节点上恢复某个失败的节点,这种集群中的Pod需要挂接某种共享存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ubernetes从1.4版本开始引入了PetSet这个新的资源对象,并且在1.5版本时更名为StatefulSet,StatefulSet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看作Deployment/RC的一个特殊变种,它有如下特性


◎StatefulSet里的每个Pod都有稳定、唯一的网络标识,可以用来发现集群内的其他成员。假设StatefulSet的名称为kafka,那么第1个Pod叫kafka-0,第2个叫kafka-1,以此类推。

◎ StatefulSet控制的Pod副本的启停顺序是受控的,操作第n个Pod时,前n-1个Pod已经是运行且准备好的状态。

◎StatefulSet里的Pod采用稳定的持久化存储卷,通过PV或PVC来实现,删除Pod时默认不会删除与StatefulSet相关的存储卷(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

StatefulSet除了要与PV卷捆绑使用以存储Pod的状态数据,还要与Headless Service配合使用,即在每个StatefulSet定义中都要声明它属于哪个Headless Service,Headless Service与普通Service的关键区别在于,它没有Cluster IP,如果解析Headless Service的DNS域名,则返回的是该Service对应的全部Pod的Endpoint列表。StatefulSet在Headless Service的基础上又为StatefulSet控制的每个Pod实例都创建了一个DNS域名,这个域名的格式为: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比如一个3节点的Kafka的StatefulSet集群对应的Headless Service的名称为kafka,StatefulSet的名称为kafka,则StatefulSet里的3个Pod的DNS名称分别为kafka-0.kafka、kafka-1.kafka、kafka-3.kafka,这些DNS名称可以直接在集群的配置文件中固定下来。

10. service

10.1 概述

Service服务也是Kubernetes里的核心资源对象之一,Kubernetes里的每个Service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个微服务,之前讲解Pod、RC等资源对象其实都是为讲解Kubernetes Service做铺垫的。

图1.12显示了Pod、RC与Service的逻辑关系。

image.png

从图1.12中可以看到,Kubernetes的Service定义了一个服务的访问入口地址,前端的应用(Pod)通过这个入口地址访问其背后的一组由Pod副本组成的集群实例,Service与其后端Pod副本集群之间则是通过Label Selector来实现无缝对接的。RC的作用实际上是保证Service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始终符合预期标准。通过分析、识别并建模系统中的所有服务为微服务—Kubernetes Service,我们的系统最终由多个提供不同业务能力而又彼此独立的微服务单元组成的,服务之间通过TCP/IP进行通信,从而形成了强大而又灵活的弹性网格,拥有强大的分布式能力、弹性扩展能力、容错能力,程序架构也变得简单和直观许多,如图1.13所示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既然每个Pod都会被分配一个单独的IP地址,而且每个Pod都提供了一个独立的Endpoint(Pod IP+ContainerPort)以被客户端访问,现在多个Pod副本组成了一个集群来提供服务,那么客户端如何来访问它们呢?一般的做法是部署一个负载均衡器(软件或硬件),为这组Pod开启一个对外的服务端口如8000端口,并且将这些Pod的Endpoint列表加入8000端口的转发列表,客户端就可以通过负载均衡器的对外IP地址+服务端口来访问此服务。客户端的请求最后会被转发到哪个Pod,由负载均衡器的算法所决定。Kubernetes也遵循上述常规做法,运行在每个Node上的kube-proxy

进程其实就是一个智能的软件负载均衡器,负责把对Service的请求转发到后端的某个Pod实例上,并在内部实现服务的负载均衡与会话保持机制。但Kubernetes发明了一种很巧妙又影响深远的设计:Service没有共用一个负载均衡器的IP地址,每个Service都被分配了一个全局唯一的虚拟IP地址,这个虚拟IP被称为Cluster IP。这样一来,每个服务就变成了具备唯一IP地址的通信节点,服务调用就变成了最基础的TCP网络通信问题。我们知道,Pod的Endpoint地址会随着Pod的销毁和重新创建而发生改变,因为新Pod的IP地址与之前旧Pod的不同。而Service一旦被创建Kubernetes就会自动为它分配一个可用的Cluster IP,而且在Service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它的Cluster IP不会发生改变。于是,服务发现这个棘手的问题在Kubernetes的架构里也得以轻松解决:只要用Service的Name与Service的Cluster IP地址做一个DNS域名映射即可完美解决问题。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个很棒的设计。说了这么久,下面动手创建一个Service来加深对它的理解。创建一个名为tomcat-service.yaml的定义文件,内容如下: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上述内容定义了一个名为tomcat-service的Service,它的服务端口为8080,拥有“tier=frontend”这个Label的所有Pod实例都属于它,运行下面的命令进行创建: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我们之前在tomcat-deployment.yaml里定义的Tomcat的Pod刚好拥有这个标签,所以刚才创建的tomcat-service已经对应一个Pod实例,运行下面的命令可以查看tomcatservice的Endpoint列表,其中172.17.1.3是Pod的IP地址,端口8080是Container暴露的端口: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你可能有疑问:“说好的Service的Cluster IP呢?怎么没有看到?”运行下面的命令即可看到tomct-service被分配的Cluster IP及更多的信息: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在spec.ports的定义中,targetPort属性用来确定提供该服务的容器所暴露(EXPOSE)的端口号,即具体业务进程在容器内的targetPort上提供TCP/IP接入;port属性则定义了Service的虚端口。前面定义Tomcat服务时没有指定targetPort,则默认targetPort与port相同。


接下来看看Service的多端口问题。

很多服务都存在多个端口的问题,通常一个端口提供业务服务,另外一个端口提供管理服务,比如Mycat、Codis等常见中间件。Kubernetes Service支持多个Endpoint,在存在多个Endpoint的情况下,要求每个Endpoint都定义一个名称来区分。下面是Tomcat多端口的Service定义样例: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多端口为什么需要给每个端口都命名呢?这就涉及Kubernetes的服务发现机制了,接下来进行讲解。

10.2 Kubernetes的服务发现机制

任何分布式系统都会涉及“服务发现”这个基础问题,大部分分布式系统都通过提供特定的API接口来实现服务发现功能,但这样做会导致平台的侵入性比较强,也增加了开发、测试的难度。Kubernetes则采用了直观朴素的思路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首先,每个Kubernetes中的Service都有唯一的Cluster IP及唯一的名称,而名称是由开发者自己定义的,部署时也没必要改变,所以完全可以被固定在配置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Service的名称找到对应的Cluster IP。


最早时Kubernetes采用了Linux环境变量解决这个问题,即每个Service都生成一些对应的Linux环境变量(ENV),并在每个Pod的容器启动时自动注入这些环境变量。以下是tomcat-service产生的环境变量条目: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在上述环境变量中,比较重要的是前3个环境变量。可以看到,每个Service的IP地址及端口都有标准的命名规范,遵循这个命名规范,就可以通过代码访问系统环境变量来得到所需的信息,实现服务调用。考虑到通过环境变量获取Service地址的方式仍然不太方便、不够直观,后来Kubernetes通过Add-On增值包引入了DNS系统,把服务名作为DNS域名,这样程序就可以直接使用服务名来建立通信连接了。目前,

Kubernetes上的大部分应用都已经采用了DNS这种新兴的服务发现机制,后面会讲解如何部署DNS系统。

10.3 外部系统访问Service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Kubernetes,我们需要弄明白Kubernetes里的3种IP,这3种IP分别如下。


◎ Node IP:Node的IP地址。

◎ Pod IP:Pod的IP地址。

◎ Cluster IP:Service的IP地址。

首先,Node IP是Kubernetes集群中每个节点的物理网卡的IP地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网络,所有属于这个网络的服务器都能通过这个网络直接通信,不管其中是否有部分节点不属于这个Kubernetes集群。这也表明在Kubernetes集群之外的节点访问Kubernetes集群之内的某个节点或者TCP/IP服务时,都必须通过Node IP通信。其次,Pod IP是每个Pod的IP地址,它是Docker Engine根据docker0网桥的IP地址段进行分配的,通常是一个虚拟的二层网络,前面说过,Kubernetes要求位于不同Node上的Pod都能够彼此直接通信,所以Kubernetes里一个Pod里的容器访问另外一个Pod里的容器时,就是通过Pod IP所在的虚拟二层网络进行通信的,而真实的TCP/IP流量是通过Node IP所在的物理网卡流出的。最后说说Service的Cluster IP,它也是一种虚拟的IP,但更像一个“伪造”的IP网络,原因有以下几点:


◎ Cluster IP仅仅作用于Kubernetes Service这个对象,并由Kubernetes管理和分配IP地址(来源于Cluster IP地址池)。

◎ Cluster IP无法被Ping,因为没有一个“实体网络对象”来响应。

◎ Cluster IP只能结合Service Port组成一个具体的通信端口,单独的Cluster IP不具备TCP/IP通信的基础,并且它们属于Kubernetes集群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集群外的节点如果要访问这个通信端口,则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

◎ 在Kubernetes集群内,Node IP网、Pod IP网与Cluster IP网之间的通信,采用的是Kubernetes自己设计的一种编程方式的特殊路由规则,与我们熟知的IP路由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基本明白了:Service的Cluster IP属于Kubernetes集群内部的地址,无法在集群外部直接使用这个地址。那么矛盾来了:实际上在我们开发的业务系统中肯定多少有一部分服务是要提供给Kubernetes集群外部的应用或者用户来使用的,典型的例子就是Web端的服务模块,比如上面的tomcat-service,那么用户怎么访问它?采用NodePort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常见做法。以

tomcat-service为例,在Service的定义里做如下扩展即可(见代码中的粗体部分)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其中,nodePort:31002这个属性表明手动指定tomcat-service的

NodePort为31002,否则Kubernetes会自动分配一个可用的端口。接下来

在浏览器里访问http://:31002/,就可以看到Tomcat的欢迎界

面了,如图1.14所示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NodePort的实现方式是在Kubernetes集群里的每个Node上都为需要外部访问的Service开启一个对应的TCP监听端口,外部系统只要用任意一个Node的IP地址+具体的NodePort端口号即可访问此服务,在任意Node上运行netstat命令,就可以看到有NodePort端口被监听:


NodePort的实现方式是在Kubernetes集群里的每个Node上都为需要外部访问的Service开启一个对应的TCP监听端口,外部系统只要用任意一个Node的IP地址+具体的NodePort端口号即可访问此服务,在任意Node上运行netstat命令,就可以看到有NodePort端口被监听: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但NodePort还没有完全解决外部访问Service的所有问题,比如负载均衡问题。假如在我们的集群中有10个Node,则此时最好有一个负载均衡器,外部的请求只需访问此负载均衡器的IP地址,由负载均衡器负责转发流量到后面某个Node的NodePort上,如图1.15所示。

1035234-20181020215539574-213176954.png

图1.15中的Load balancer组件独立于Kubernetes集群之外,通常是一个硬件的负载均衡器,或者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例如HAProxy或者Nginx。对于每个Service,我们通常需要配置一个对应的Load balancer实例来转发流量到后端的Node上,这的确增加了工作量及出错的概率。于是Kubernetes提供了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的集群运行在谷歌的公有云GCE上,那么只要把Service的type=NodePort改为

type=LoadBalancer,Kubernetes就会自动创建一个对应的Load balancer实例并返回它的IP地址供外部客户端使用。其他公有云提供商只要实现了支持此特性的驱动,则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此外,裸机上的类似机制(Bare Metal Service Load Balancers)也在被开发。


阅读延申:

k8s Service使用详解

11. Job

批处理任务通常并行(或者串行)启动多个计算进程去处理一批工作项(work item),在处理完成后,整个批处理任务结束。从1.2版本开始,Kubernetes支持批处理类型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Kubernetes Job这种新的资源对象定义并启动一个批处理任务Job。与RC、Deployment、ReplicaSet、DaemonSet类似,Job也控制一组Pod容器。从这个角度来看,Job也是一种特殊的Pod副本自动控制器,同时Job控制

Pod副本与RC等控制器的工作机制有以下重要差别。

(1)Job所控制的Pod副本是短暂运行的,可以将其视为一组Docker容器,其中的每个Docker容器都仅仅运行一次。当Job控制的所有Pod副本都运行结束时,对应的Job也就结束了。Job在实现方式上与RC等副本控制器不同,Job生成的Pod副本是不能自动重启的,对应Pod副本的RestartPoliy都被设置为Never。因此,当对应的Pod副本都执行完成时,相应的Job也就完成了控制使命,即Job生成的Pod在Kubernetes中

是短暂存在的。Kubernetes在1.5版本之后又提供了类似crontab的定时任务——CronJob,解决了某些批处理任务需要定时反复执行的问题。

(2)Job所控制的Pod副本的工作模式能够多实例并行计算,以TensorFlow框架为例,可以将一个机器学习的计算任务分布到10台机器上,在每台机器上都运行一个worker执行计算任务,这很适合通过Job生成10个Pod副本同时启动运算。

阅读延申:

kubernetes job使用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相关文章
|
28天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Docker
《docker高级篇(大厂进阶):5.Docker-compose容器编排》包括是什么能干嘛去哪下、Compose核心概念、Compose使用三个步骤、Compose常用命令、Compose编排微服务
《docker高级篇(大厂进阶):5.Docker-compose容器编排》包括是什么能干嘛去哪下、Compose核心概念、Compose使用三个步骤、Compose常用命令、Compose编排微服务
98 24
|
30天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Docker
《docker高级篇(大厂进阶):5.Docker-compose容器编排》包括是什么能干嘛去哪下、Compose核心概念、Compose使用三个步骤、Compose常用命令、Compose编排微服务
《docker高级篇(大厂进阶):5.Docker-compose容器编排》包括是什么能干嘛去哪下、Compose核心概念、Compose使用三个步骤、Compose常用命令、Compose编排微服务
133 6
|
5月前
|
Kubernetes 调度 Perl
在K8S中,Pod亲和性概念是什么?
在K8S中,Pod亲和性概念是什么?
|
3月前
|
Kubernetes 持续交付 微服务
深入浅出:理解 Kubernetes 核心概念
Kubernetes 是一个由 Google 开源的容器编排平台,用于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它已成为微服务架构下的行业标准。本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 Kubernetes 的核心概念和组件,包括 Master 和 Node 组件、Pod、Service、Deployment 等,并提供了基本操作示例和实战应用,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容器环境。
|
2月前
|
存储 Kubernetes 调度
K8S中的核心概念
【10月更文挑战第26天】云原生环境下的安全问题易被忽视,导致潜在风险。应用层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是检测安全的关键,尤其是对于CVE漏洞的修复。然而,常见误解认为安全由外部防护处理且不易引入问题。
|
5月前
|
Kubernetes 负载均衡 安全
在k8S中,网络模型概念是什么?
在k8S中,网络模型概念是什么?
|
5月前
|
存储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在k8S中,rook概念是什么?
在k8S中,rook概念是什么?
|
5月前
|
JSON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在k8S中,CNI模型概念是什么?
在k8S中,CNI模型概念是什么?
|
5月前
|
消息中间件 Kubernetes 数据库
在k8S中,初始化容器(init container)概念原理是什么?
在k8S中,初始化容器(init container)概念原理是什么?
|
5月前
|
存储 Kubernetes Docker
在K8S中,与K8S相关基础概念有哪些?
在K8S中,与K8S相关基础概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