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又成长于物质充裕的时代,00后常因为独特的时代个性,而被打上了爱躺平、不努力等标签。
对于00后来说,确实已经不需要为生存而努力了。但与大众认知不一样的是,那些带有刻板印象的标签,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享受到的物质充盈与信息便利,化作帮助他人的应有之义。
做公益,就是最直接又具体的表现形式。
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在“第益课”兼得
为什么00后热衷于做公益?在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徐千惠同学,给出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答案。
徐千惠的父亲是一名军医,父亲常年做义诊的善行,浸淫了徐千惠的助人善意,这也成了她选择特殊教育这一专业的原因之一。
虽然徐千惠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到更多的人”,并将这一愿望化作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做各种公益的实际行动,但徐千惠并没有被自己的专业限定在传统的公益方式内,而是在不断地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图中左侧身穿红马甲女生: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徐千惠)
从而,当阿里云码上公益发起的“第益课”大学生技术公益实践计划呈现在徐千惠眼前时,并不会写代码,只选修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她,抱着能学到新技术的初始愿望,成为了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流程管理系统的开发志愿者。
“第益课”的公益项目开发,都是基于低代码平台钉钉宜搭来实现。相较于全代码而言,低代码开发者只需要在可视化界面上以拖拉拽的方式编辑和配置页面,表单和流程,并一键发布到PC和手机端,就可落地运行。
这对于没有任何开发经验,但有一点信息技术基础的徐千惠来说,稍加思考与探索,就能顺利上手。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小难题,但都能在钉钉宜搭找到对应的模板,并在团队合作中顺利解决。
徐千惠并没有亲自去到偏远的农村点亮一盏温暖的灯,但却通过技术手段,让“点亮乡村光明万家”项目与数字化接轨,加速了项目的推进与落地,为更多人照亮了一段前行的路。
而徐千惠的收获,不仅是通过技术这一放大器,帮助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更是拓展了思维与视野,尝试将学会的低代码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运用到实际学习以及其他公益项目中去。
同时,通过“第益课”参与技术公益之后,徐千惠也深刻感受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技术公益将传统公益的外延得到了规模化的拓展,让公益的力量更快速有效地深入到需要帮助的地区去。
既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贡献社会价值,与徐千惠有同样感触的,还有不少参加了阿里云码上公益“第益课”的导师与志愿者。
作为志愿者的陈钇伸同学,原本是学行政管理专业,在参加完第一期阿里云码上公益“第益课”之后,因为感受到了学习低代码技术带来的收获,又参加了第二期,在利用技术帮助更多人的同时,也希望未来用学到的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做行政管理。
浙江工商大学研二在读的胡延丰同学,本身是电子信息相关技术出身。有着公益服务热心的他,通过申请成为“第益课”技术导师,将自我力量发挥了更大的杠杆效应。
胡延丰与其团队目前在“第益课”已经获得了14个技术导师证书与20多个志愿者证书。证书的背后,除了自己与团队的能力得到锻炼之外,更是让不同的公益项目借助大学生志愿者们发开的数字化系统,提高了数字化能力与管理效率,让公益力量快速有效落地在了有需要的土壤。
(图中蓝色衣服男孩:浙工商研二学生,胡延丰)
个体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时,就成了涌泉之势。2022年,码上公益“第益课”活动仅仅半年时间,就号召了4000位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参与低代码培训,最终选拔了200位优秀学员参与公益项目开发,使用钉钉宜搭为14个公益机构开发了高质量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这些大学生,用他们看似“举手之劳”的力量,为公益组织铺开了基础的数字化之路。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公益的热衷,在于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愿意帮助别人的意愿,而又因为阿里云码上公益“第益课”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一串代码就能帮助更多人的力量,还增加了项目经验,学到了能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新技术。
而阿里云码上公益“第益课”之所以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公益的热衷度,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诸葛斌教授指出了其中关键:“目前的很多社会公益活动还是简单的体力脑力劳动,‘第益课’通过培养同学们的低代码开发能力,实现了基于高阶能力的公益活动,提升了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层次,在激发大学生的公益心的同时,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在这样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兼得的正循环中,00后成为了公益“生力军”。
技术,让公益变得触手可及
以徐千惠为代表的00后,参与阿里云码上公益“第益课”的经历与收获,不仅清晰注脚了00后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阐述了阿里云通过码上公益这样的平台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并与00后一起,通过技术的力量让公益版图变得更加广阔。
徐千惠参与研发的“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流程管理系统,这一项目的主管何妍,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通过码上公益的技术手段,为项目落地带来的推动与改变。
“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从2018年就启动了,至今已经点亮且温暖了全国4省7县26个镇,212个行政村和1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何妍坦言,这个过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希望项目的执行照亮儿童和村民的回家路,同时以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媒介推动社区公益互助,促进自然村落农户间的交流,重塑美丽乡村的活力。过程的执行环节与流程尤为重要,不能被疏忽,系统化的管理是当务之急。
何妍也深知,从公益机构的现状来看,不仅没有精力与资金去自己做数字化升级,也难以找到既懂做公益又懂做数字化产品的人。
广东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指出了像何妍所说的“找人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公益组织的人员作为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很难去描述清楚机构的需求在技术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要呈现怎样的效果等。
(绿芽公益基金会,邹伟全)
这时候,像徐千惠这样做过很多公益的同学,就能够深入理解公益组织的需求,将非专业的话语转换成技术型的话语,并通过钉钉宜搭实现项目流程管理系统的研发,成为公益机构的一场场数字化“及时雨”。
虽然何妍最初的感受是“现在大学生能快速的做出来,觉得挺震撼的”,但明白了背后是阿里云通过码上公益这样的平台,利用平台影响力与号召力快速集结资源,帮助公益组织快速构建数字化的能力后,觉得阿里云码上公益非常有必要“继续招募有愿意有热情的大学生,帮助公益组织继续把这个快速推进下去”。
这也正如通过“第益课”落地了红苹果公益项目管理系统之后,福建教育援助协会对码上公益的评价:阿里云码上公益平台像一条线,让很多的人通过这条线连接在一起,然后慢慢编成一个网,覆盖到全国各地、整个社会。在这个网上面的人们,又不断地影响到了身边的朋友、同事,然后从事一些公益的行为,让整个社会可以发展得更加美好。
比如,徐千惠与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每学期都会做超过20小时的公益,同时她还在学校导师的带领下,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低代码技术去尝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利用网络平台以微课等形式去发布一些和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有关的内容,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更有技术实力的胡延丰,不仅已经成立了以低代码开发为主的公司,助力更多的项目接轨数字化,还与阿里云码上公益平台、钉钉宜搭系统合作,准备联合出版《数智公益-钉钉低代码开发实战》等书籍,将基础知识传播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而且成立了杭州市钱塘区高教应急救援中心公益组织,将青春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以技术为支点,阿里云码上公益正在让做公益变得触手可及。这个过程,就如诸葛斌教授所说的,大学生开发出来,公益组织就能够去部署应用。部署应用之后,这个应用就有了生命力。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诸葛斌教授所说的技术公益的“生命力”,早已成为阿里壮阔公益版图中平凡又伟大的一部分。
比如,淘宝天猫上“并不起眼”的“公益宝贝”,仅2021年,就有228万家商家加入,而活跃在淘宝天猫上以亿为计的消费者,每买一个“公益宝贝”就会化成2分钱,汇聚在一起帮助到各种有需要的人。2021年,有700多万人通过“公益宝贝”受益。
而在阿里公益“人人3小时”平台,有超过1亿Z世代正在通过跑步、种树,积攒行为公益能量做公益。据阿里巴巴日前刚刚发布的ESG报告显示,2022财年,已有7.8亿人次公益行为通过阿里公益“人人3小时”平台发生。
在刚过去的阿里95公益周期间,有2.6亿人次、220万商家、40多家国内公益机构参与到公益周的100多个公益活动中。
当技术让公益变得触手可及,“让公益更简单,让人人可参与”成为正在发生的现实,成为一种行动、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结语
成长于物质充裕时代的00后,阿里云码上公益平台通过技术公益发挥自己的技能与特长,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平台发挥能力与特长,让技术进步更好地融入到了公益事业之中。
一方面,这不仅使得00后有了技术能力的提升,还助力他们通过有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学到新东西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以技术为放大器,阿里云码上公益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公益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让以捐钱捐物为主的传统公益,与普通人、年轻人的个人能力与专业特长接轨,既拉低了做公益的门槛,又拓展了做公益的范围,并对每一个编织在技术公益网络里的环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也正是以00后为主的公益“生力军”,遇上了以阿里云码上公益这样的平台,公益事业才得以在日常化、习惯化中,汇聚成源源不断的力量,为有需要的人真正做到“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