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IT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司机
前面转载了一篇文章关于core文件的产生和调试使用的设置,但在使用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在什么情况 才会正确地产生core文件。 列出一些常见问题: 一,如何使用core文件 1. 使用core文件 在core文件所在目录下键入: gdb -c core 它会启动GNU的调试器,来调试core文件,并且会显示生成此core文件的程序名,中止此程序的信号等等。
交叉编译和交叉调试环境搭建及使用 1. 交叉编译器 1.1 交叉编译器介绍 在一种计算机环境中运行的编译程序,能编译出在另外一种环境下运行的代码,我们就称这种编译器支持交叉编译。这个编译过程就叫交叉编译。
简介: Linux操作系统从一开始就对串行口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本文就Linux下的串行口通讯编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串口简介 串行口是计算机一种常用的接口,具有连接线少,通讯简单,得到广泛的使用。
0) gdb源码下载:http://ftp.gnu.org/gnu/gdb/ 1) 编译arm-linux-gdb 指定交叉编译工具链的位置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3.
快乐虾 http://blog.csdn.net/lights_joy/(QQ群:Visual EmbedLinux Tools 375515651)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作者信息 本文仅适用于vs2013 + velt-0.1.4 1.1 什么是VELT VELT的全称是Visual EmbedLinuxTools,它是一个与visual gdb类似的visual studio插件,用以辅助完成Linux开发。
微处理器:S5PV210操作系统:linux3.0.8前言: 在产品中,基本上都要屏蔽arm开发板中linux系统的对外通信,只应该通过产品的相关APP做相关操作。 因此需要把该APP添加到linux中,使之开机启动。
操作系统:Ubuntu10.04前言: 在程序崩溃后,如何快速定位问题。 以下方法适用于开发调试阶段,不太适用成品。 本文着眼于嵌入式,PC方面更简单。 核心:gdbserver + coredump一,安装,配置,使用 gdbserver arm linux下安装gd...
Live555 客户端解包 以testRTSPClient.cpp为例讲解: MediumdataSize() < 12) break; unsigned rtpHdr = ntohl(*(u_int32_t*)(bPacket->data())); ADVANCE(4); ...
本文主要讲解live555的服务端RTP打包流程,根据MediaServer讲解RTP的打包流程,所以大家看这篇文章时,先看看下面这个链接的内容; 庖丁解牛-----Live555源码彻底解密(根据MediaServer讲解Rtsp的建立过程) http://blog.
Normally, RTSP provide streaming over UDP. By nature, UDP is a better choice as it provides robust streaming capability for media. However, it is unlikely to use UDP for streaming over the Internet. 通常来说,RTSP提供UDP方式发送RTP流。
from:http://blog.csdn.net/dengzikun/article/details/5807694 最近考虑使用RTP替换原有的高清视频传输协议,遂上网查找有关H264视频RTP打包、解包的文档和代码。
在使用ffmpeg解码播放TS流的时候(例如之前写过的UDP组播流),在连接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经过debug发现是av_find_stream_info(已抛弃,现在使用的是avformat_find_stream_info)这个方法十分耗时,而且是阻塞的。
网络抽象层单元类型 (NALU): NALU头由一个字节组成,它的语法如下: +---------------+ |0|1|2|3|4|5|6|7| +-+-+-+-+-+-+-+-+ |F|NRI| Type | +---------------+ F: 1个比特.
【原创】 RFC3984是H.264的baseline码流在RTP方式下传输的规范,这里只讨论FU-A分包方式,以及从RTP包里面得到H.264数据和AAC数据的方法。 1、单个NAL包单元 12字节的RTP头后面的就是音视频数据,比较简单。
前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h264使用rtp进行封包的格式介绍:RTP封装h264。但里面好像没有把拆分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说清楚,因此这里做补充,也作为自己的备忘(自己记性好像不太好)。 关于时间戳,需要注意的是h264的采样率为90000HZ,因此时间戳的单位为1(秒)/90000,因此如果当前视频帧率为25fps,那时间戳间隔或者说增量应该为3600,如果帧率为30fps,则增量为3000,以此类推。
from: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YQHJcAWUIS-8C7nSBbf-8lGagYGXKb5msVwQKWyXFAcPLU5gR4BKOVLrFOw4bX5nWwGxQ9d1-kj0JYvAZA5-wz7KmW4tYeF_qmS1FNyV2e H.
一 H.264句法 1.1元素分层结构 H.264编码器输出的Bit流中,每个Bit都隶属于某个句法元素。句法元素被组织成有层次的结构,分别描述各个层次的信息。 图1 H.264分层结构由五层组成,分别是序列参数集、图像参数集、片(Slice)、和宏块和子块。
00 00 00 01 67 42 00 28 E9 00 A0 0B 77 FE 00 02 00 03 C4 80 00 00 03 00 80 00 00 1A 4D 88 10 94 00 00 00 01 00 00 00 01为NALu头,其余码流由十六进制转为二进制 67...
1. H264视频的RTP封包 [c-sharp] view plaincopy static int h264_parse(Track *tr, uint8_t *data, size_t len) { h264_priv *priv = tr-...
NALU:Coded H.264 data is stored or transmitted as a series of packets known as NetworkAbstraction LayerUnits.
H.264中NAL、Slice与frame意思及相互关系 NAL nal_unit_type中的1(非IDR图像的编码条带)、2(编码条带数据分割块A)、3(编码条带数据分割块B)、4(编码条带数据分割块C)、5(IDR图像的编码条带)种类型 与 Slice种的三种编码模式:I_slice、...
图像、帧、片、NALU 是学习 H.264 的人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些概念,我在这里对自己的理解做一些阐述,欢迎大家讨论:H.264 是一次概念的革新,它打破常规,完全没有 I 帧、P帧、B 帧的概念,也没有 IDR 帧的概念。
一 NALU类型 标识NAL单元中的RBSP数据类型,其中,nal_unit_type为1, 2, 3, 4, 5及12的NAL单元称为VCL的NAL单元,其他类型的NAL单元为非VCL的NAL单元。
H.264 视频 RTP 负载格式 1. 网络抽象层单元类型 (NALU) NALU 头由一个字节组成, 它的语法如下: +---------------+ |0|1|2|3|4|5|6|7| +-+-+-+-+-+-+-+-+ |F|NRI| Type | +---------------+ F: 1 个比特.
FU-A分包方式,以及从RTP包里面得到H.264数据和AAC数据的方法 RFC3984是H.264的baseline码流在RTP方式下传输的规范,这里只讨论FU-A分包方式,以及从RTP包里面得到H.264数据和AAC数据的方法。
H.264 RTPpayload 格式------ H.264 视频 RTP 负载格式 1. 网络抽象层单元类型 (NALU) NALU 头由一个字节组成, 它的语法如下: +---------------+ |0|1|2|3|4|5|6|7| +-+-+-+-...
H.264 视频 RTP 负载格式 1. 网络抽象层单元类型 (NALU) NALU 头由一个字节组成, 它的语法如下: +---------------+ |0|1|2|3|4|5|6|7| +-+-+-+-+-+-+-+-+ |F|NRI| Type | +---------------+ F: 1 个比特.
一. SVN 简介 Subversion(SVN) 是一个开源的版本控制系統, 也就是说 Subversion 管理着随时间改变的数据。 这些数据放置在一个中央资料档案库 (repository) 中。
1 Flash流媒体服务器 Red52 Darwin Streaming Server3 流媒体服务器 Open Streaming Server4 MPEG4IP5 开源流媒体平台 FreeCast6 流媒体服务器 Yass7 开源流媒体平台 Stream-2-Stream8 Flumotion ...
Medium live555几乎所有的处理单元都继承自Medium类;该类抽象了基本的接口,包括环境,task和媒体名和媒体查找函数(lookupByName)以及一些辅助函数。也包括返回当前的环境类UsageEnvironment,以及环境指向下一个TaskToken的指针nextTask等。
liveMedia项目的源代码包括四个基本的库,各种测试代码以及Media Server。四个基本的库分别是: UsageEnvironment&TaskScheduler, groupsock, liveMedia和BasicUsageEnvironment。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live555中关于RTP打包发送的部分。在处理完PLAY命令之后,就开始发送RTP数据包了(其实在发送PLAY命令的response包之前,就会发送一个RTP包,这里传输就已经开始了) 先介绍下主要的流程:RTP包的发送是从MediaSink::startPlaying函数调用开始的,在StartPlaying函数的最后会调用函数continuePlaying。
1,RTSP连接的建立过程 RTSPServer类用于构建一个RTSP服务器,该类同时在其内部定义了一个RTSPClientSession类,用于处理单独的客户会话。 首先创建RTSP服务器(具体实现类是DynamicRTSPServer),在创建过程中,先建立 Socket(ourSocket)在TCP的554端口进行监听,然后把连接处理函数句柄 (RTSPServer:: incomingConnectionHandler)和socket句柄传给任务调度器(taskScheduler)。
一、 RTSP协议概述 RTSP(Real-Time Stream Protocol )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在语法及一些消息参数等方面,RTSP协议与HTTP协议类似。 RTSP被用于建立的控制媒体流的传输,它为多媒体服务扮演“网络远程控制”的角色。
RTP包头前12个固定字节机构图: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序言 RTP提供带有实时特性的端对端数据传输服务,传输的数据如:交互式的音频和视频。那些服务包括有效载荷类型定义,序列号,时间戳和传输监测控制。应用程序在UDP上运行RTP来使用它的多路技术和checksum服务。
Linux下最常用的打包程序就是tar了,使用tar程序打出来的包我们常称为tar包,tar包文件的命令通常都是以.tar结尾的。生成tar包后,就可以用其它的程序来进 行压缩了,所以首先就来讲讲tar命令的基本用法: tar命令的选项有很多(用man tar可以查看到),但常用的就那么几个选项,下面 来举例说明一下: # tar -cf all.tar *.jpg 这条命令是将所有.jpg的文件打成一个名为all.tar的包。
tar在linux上是常用的打包、压缩、加压缩工具,他的参数很多,折里仅仅列举常用的压缩与解压缩参数 参数: -c :create 建立压缩档案的参数; -x : 解压缩压缩档案的参数; -z : 是否需要用gzip压缩; -v: 压缩的过程中显示档案; -f: 置顶文档名,在f后...
在进行UDP编程的时候,我们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就是,一次发送多少bytes好?当然,这个没有唯一答案,相对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其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我这里仅对像ICQ一类的发送聊天消息的情况作分析,对于其他情况,你或许也能得到一点帮助:首先,我们知道,TCP/IP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包括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最近做一个操作系统实验,第一个实验即是实现Ubantu虚拟机与主机之间的共享。 本例用的是VirtualBox虚拟机,若使用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则方法与下文介绍略有不同,但基本相似。
原文链接 samba client ubuntu redhat ubuntu gui tools 1,列出某个IP地址所提供的共享文件夹 smbclient -L 198.168.0.1 2,在security=share模式下访问一个匿名可以访问的目录 smbclient //192.
为了实现Windows主机与Linux服务器之间的资源共享,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Samba服务,Samba服务为两种不同的操作系统架起了一座桥梁,使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互相通信,为广泛的Linux爱好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mini2440 uboot使用nfs方式引导内核,文件系统 成于坚持,败于止步 看了一段时间的u-boot了,到今天才真正完全实现u-boot引导内核和文件系统,顺利开机,在此记录完整过程 1、首先如果你u-boot还没有一直也没有关系,这里上传了一个已经移植好的u-boot,版本问2010.
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t=58468 主要翻译自http://www.tuxfiles.org/linuxhelp/fstab.html,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修改和补充 可能玩Linux的朋友都知道fstab这个文件,如果要用好linux,熟悉linux的一些核心配置文件是必要的,而fstab则是其中之一。
首先安装nfs-kernel-server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 然后创建一个目录: mkdir -p /opt/share 并赋予权限777: chmod -R 777 /opt/share 在/etc/exports文件中添加配置: /opt/share 10.
一、NFS服务简介 NFS 是Network File System的缩写,即网络文件系统。一种使用于分散式文件系统的协定,由Sun公司开发,于1984年向外公布。功能是通过网络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能够彼此分享个别的数据,让应用程序在客户端通过网络访问位于服务器磁盘中的数据,是在类Unix系统间实现磁盘文件共享的一种方法。
1. 安装nfs服务 $sudo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 portmap 2. 在配置文件/etc/exports中添加以下内容/home/jxhui/nfs_root *(rw,sync,no_root_squash);以后就可以通过网络文件系统访问/home/jxhui/nfs_root目录 3.
查看IP [root@localhost ~]# ifconfigem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F0:1F:AF:D6:17:DD inet addr:115.
linux下好像没有专门的DNS查看命令。 用ifconfig命令也是看不到DNS的信息。(也可能是我不知道) 本机的DNS配置信息是在:/etc/resolv.conf [root@localhost etc]#cat resolv.
本文介绍下,在linux中设置IP地址、网关、dns的方法,有需要的朋友作个参考吧。 设置linux网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使用命令修改(直接即时生效) 复制代码代码示例: ip and netmask:# ifconfig eth0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