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社区> 问答> 正文

二维码全球每天使用量达 100 多亿,会被用完吗?

4000积分,靠垫*3,腰包*5

数字化时代,二维码已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每日全球二维码使用量达到了100多亿次。面对如此庞大的使用频率,这些二维码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在如此高强度的使用下,二维码的资源是否会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一样,有一天会面临枯竭的问题?

本期奖品:截止2024年7月2日24时,参与本期话题讨论,将会选出 3 个优质回答获得靠垫,5 个幸运用户获得腰包。快来参加讨论吧~

幸运用户获奖规则:本次中奖楼层百分比为5%、25%、50%、75%、90%的有效留言用户可获得互动幸运奖。如:活动截止后,按照回答页面的时间排序,回复为100层,则获奖楼层为 100✖35%=35,依此类推,即第35位回答用户获奖。如遇非整数,则向后取整。 如:回复楼层为81层,则81✖35%=28.35,则第29楼获奖。

优质讨论获奖规则:不视字数多,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非 AI 生成。

未获得实物礼品的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 10-100 积分的奖励。
靠垫.png
腰包.png

注:楼层需为有效回答(符合互动主题),灌水/复制回答将自动顺延至下一层。如有复制抄袭、不当言论等回答将不予发奖。阿里云开发者社区有权对回答进行删除。获奖名单将于活动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公布,奖品将于7个工作日内进行发放,节假日顺延。

展开
收起
提个问题 2024-06-11 10:15:30 876 10
103 条讨论
参与讨论
取消 提交讨论
    1. 理论上的可能性:
      理论上,二维码的矩阵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确实会有被用完的一天。
    2. 实际应用中的考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远远超过了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以微信付款码为例,其尺寸为25×25,除去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后,还有478个方块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
      假设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一年使用36500亿个,那么要用完所有的付款二维码需要2.14×10¹³¹年。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宇宙诞生至今的137亿年。
    3.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二维码在理论上存在被用完的可能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二维码的容量远超我们的使用需求,并且考虑到时间的漫长性,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二维码会在短期内被使用完。
    2024-06-23 08:40:52
    赞同 19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创造过程
    二维码的创造是通过特定的编码算法实现的。首先,需要确定要编码的信息,这可以是文本、网址、数字、图像等各种数据。然后,使用二维码生成软件或在线工具,这些工具基于特定的编码规则,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即二维码。
    例如,当我们要生成一个包含网址的二维码时,编码算法会将网址的字符串转换为一系列的二进制数字,再根据规则将这些二进制数字映射到二维码的各个方块中。
    关于二维码资源是否会枯竭的问题
    二维码资源几乎不会枯竭。二维码的容量取决于其版本和纠错等级。目前常用的二维码版本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而且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与电话号码和网络域名不同,电话号码和网络域名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其编码规则和可用的数字、字符组合是有限的。而二维码的组合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以 QR 码为例,QR 码有 40 个版本,每个版本的方格数量和纠错能力不同。即使是最小的版本 1,也有 21×21 个方格,每个方格可以是黑色或白色,这样的组合数量是极其庞大的,远远超过了全球的使用需求。
    假设我们把一个简单的二维码看作是一个由 100 个方格组成的矩阵,每个方格只有黑和白两种状态,那么可能的组合数量就是 2 的 100 次方,这个数字是极其巨大的,远远超过了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的使用量。
    所以,从目前的技术和使用情况来看,不必担心二维码资源会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那样面临枯竭的问题。

    2024-06-22 19:31:54
    赞同 21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诞生得益于日本Denso Wave公司在1994年发明的QR码,其设计巧妙在于能够在一个方形图案中编码大量信息。这些黑白相间的像素点,通过不同组合,可以指向网站链接、文字信息、联系方式等各式数据。创造二维码的过程涉及特定算法,将输入信息转换成可读图案,包括定位点、版本信息和纠错码,确保了扫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至于二维码资源枯竭的问题,理论上,由于二维码的编码能力基于特定大小的矩阵和多种模式,其组合数量极为庞大,几乎不可能用尽。以最常见的QR码为例,即使是最小的版本,也能生成数万亿个不同的代码。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二维码的使用不会遭遇类似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的枯竭问题。此外,动态二维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一二维码可以关联多个信息或随时间更新内容,进一步延长了二维码资源的使用寿命,确保了这一技术在数字化时代持续充当现实与虚拟世界桥梁的角色。

    2024-06-20 18:06:52
    赞同 26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QR Code)是由日本的电装公司于1994年发明的。二维码是一种将信息编码成二维条码的编码方式,它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存储信息。二维码可以存储文字、数字、网址等信息,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取大量信息。

    二维码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它可以用于支付、分享信息、连接网络等多种场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关于二维码资源是否会枯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和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的问题类似。二维码的资源实际上是无限的,因为二维码的编码方式可以生成无数个不同的二维码。但是,由于二维码的识别和读取需要依赖于扫描器或摄像头等设备,如果这些设备的数量有限,那么在某些情况下,二维码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此外,由于二维码的编码方式相对简单,所以二维码也容易受到伪造、篡改等安全问题的影响。因此,在使用二维码时,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024-06-20 15:25:58
    赞同 26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生成通常通过软件实现,比如手机应用、网页在线生成器、或者集成在企业流程中的专业生成系统。生成过程快速且成本低廉,几乎可视作无限制进行。

    至于二维码的资源是否会枯竭的问题,理论上是不会的。二维码的设计具有极高的可变性和自适应性,信息容量随着二维码的尺寸和选择的错误更正级别而变化。一个二维码能编码的数据量上限在使用标准ECI编码时,最大可以达到约4KB左右,这意味着可以生成几乎无穷多的不同二维码。

    重要的是,二维码中编码的通常是指向数据的指针(如URL),而不是数据本身。这与电话号码和网络域名不同,电话号码和域名是有限且需唯一标识的资源,但一个指向特定资源的二维码却可以有无数个,只要其指向的URL或其他数据不同。即使是相同的URL或数据,也可以通过变更二维码的容量、尺寸和错误更正等级来创建出不一样的二维码。

    考虑到技术发展,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编码方法,进一步扩大二维码的编码能力和多样性。基于以上这些因素,二维码资源不太可能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那样面临枯竭的问题。

    2024-06-19 18:02:06
    赞同 27 展开评论 打赏
  • 乘风破浪

    二维码的创造基于特定的编码算法,最常用的二维码标准是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以下是二维码生成的基本原理:
    编码过程:
    信息输入:首先,需要将要编码的信息(如网址、文字、电话号码等)转换成二进制数据。
    错误纠正编码:为了提高二维码的可读性和鲁棒性,会加入错误纠正码。根据不同的纠错等级(L、M、Q、H),牺牲一定的存储空间来纠正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或遮挡。
    数据矩阵排列:二进制数据随后会被排列成特定的模式,包括位置探测图案、定位图形、校正图形、版本信息、格式信息和数据区等。
    生成模块:最后,根据排列好的数据,生成黑白相间的像素矩阵,即我们所见的二维码图案。
    资源枯竭问题:
    二维码的容量:QR Code标准支持多种大小的版本,从Version 1到Version 40,每个版本的二维码可以容纳的信息量不同,最大可以存储数千字节的数据。因此,理论上讲,二维码的编码能力极其庞大,目前远未达到资源枯竭的地步。
    复用性和动态性:二维码的使用并非一次性或永久占用资源。同一个物理空间可以在不同时间展示不同的二维码,或者通过动态生成的二维码实现无限的内容指向,这使得二维码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无限扩展性:随着技术进步,如果未来有需要,二维码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升级或扩展,以适应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更大的数据容量需求。
    尽管二维码的使用极其频繁,但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复用性,目前来看,二维码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并不现实。

    2024-06-19 16:37:54
    赞同 21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创造基于特定的编码算法,最常用的二维码标准是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以下是二维码生成的基本原理:
    编码过程:
    信息输入:首先,需要将要编码的信息(如网址、文字、电话号码等)转换成二进制数据。
    错误纠正编码:为了提高二维码的可读性和鲁棒性,会加入错误纠正码。根据不同的纠错等级(L、M、Q、H),牺牲一定的存储空间来纠正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或遮挡。
    数据矩阵排列:二进制数据随后会被排列成特定的模式,包括位置探测图案、定位图形、校正图形、版本信息、格式信息和数据区等。
    生成模块:最后,根据排列好的数据,生成黑白相间的像素矩阵,即我们所见的二维码图案。
    资源枯竭问题:
    二维码的容量:QR Code标准支持多种大小的版本,从Version 1到Version 40,每个版本的二维码可以容纳的信息量不同,最大可以存储数千字节的数据。因此,理论上讲,二维码的编码能力极其庞大,目前远未达到资源枯竭的地步。
    复用性和动态性:二维码的使用并非一次性或永久占用资源。同一个物理空间可以在不同时间展示不同的二维码,或者通过动态生成的二维码实现无限的内容指向,这使得二维码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无限扩展性:随着技术进步,如果未来有需要,二维码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升级或扩展,以适应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更大的数据容量需求。
    尽管二维码的使用极其频繁,但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复用性,目前来看,二维码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并不现实。

    2024-06-19 16:10:33
    赞同 20 展开评论 打赏
  • 在数字化时代,二维码作为一种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其生成过程涉及多个步骤。确定需要编码的数据,如文本、网址或联系方式等。这些数据通过预定的编码规则转换为二进制比特流。为了增强二维码的容错性,纠错编码数据被生成并添加到原始数据中。编码数据和纠错编码数据被排列成一个矩阵,并遵循数据掩码规则以优化可读性。添加定位图案、定时图案和格式信息等功能图形,并通过绘制工具生成最终的二维码图像。
    关于二维码资源是否会枯竭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无需担忧的谣言。二维码的容量远超实际需求,其由黑白方块组成的变化是极其庞大的。以微信付款码为例,一个二维码矩阵中有625个小方块,除去功能所需的方块,剩余的可变方块数量足以支持超过宇宙粒子数的不同组合。因此即使全球每天使用100多亿次二维码,其资源也远未达到枯竭的边缘。
    二维码的生成过程科学且高效,而其资源则因容量巨大而无需担忧枯竭问题。

    2024-06-19 10:04:16
    赞同 17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是一种由黑白方块组成的图像编码,用于存储和传输信息。它们通常由二维码生成器或二维码生成软件创建。以下是二维码的创建过程:

    1. 选择编码类型:根据需求和使用场景,选择适当的二维码编码类型,如QR码、Data Matrix码等。

    2. 决定数据内容:确定要编码的数据内容,可以是文字、网址、联系方式、应用程序链接等。

    3. 选择二维码生成工具:使用二维码生成工具或库,可以是在线生成器、桌面应用程序或编程语言中的库,如Python的qrcode库。

    4. 生成二维码图像:将数据内容输入到生成工具中,工具会将其转换为二维码图像。可以选择图像大小、颜色和纠错级别等参数。

    5. 导出和使用二维码:生成工具通常提供将二维码保存为图像文件(如PNG、JPEG)或直接打印的选项。生成的二维码可以通过打印、发布在网页上或显示在屏幕上以供扫描使用。

    关于二维码资源枯竭的问题,目前的二维码标准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并且生成二维码的工具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码的资源并不会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那样面临枯竭的问题。

    然而,考虑到二维码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长,确保二维码的唯一性和可用性可能会成为一个挑战。在大规模的二维码应用中,需要确保生成的二维码与其他已经存在的二维码不重复。这可以通过使用较长的编码或采用更复杂的编码算法来增加唯一性。此外,可以通过管理和分配二维码的机制来避免冲突,类似于分配电话号码或域名的管理机构。

    综上所述,尽管二维码的使用量庞大,但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码的资源不会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那样面临枯竭的问题。然而,在大规模的应用中,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和分配机制来确保二维码的唯一性和可用性。

    2024-06-19 09:23:22
    赞同 14 展开评论 打赏
  • 平平无奇的程序媛而已

    常见的二维码为QR Code,最早于1994年被日本公司Denso Wave的腾弘原发明,并且由原来的条形码改造而来。与条形码相比,二维码的数据能力、存储能力大大提升。
    最早的二维码是彩色的,主要用来追踪其公司旗下汽车零部件维修等情况。后来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Denso Wave公司又改进出了今天常见的黑白色的二维码。
    在已被设计出来的所有二维码中,最小规格是21x21,其中包含了441个可排列的点,这些点都能表示1或者0。因此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一个二维码表可以有2的441次方种变化,那就是5.6x10^32,换算成通俗易懂读法就是5.6万亿……(省略15个亿)。

    2024-06-19 09:41:16
    赞同 11 展开评论 打赏
  • 远赴人间惊鸿宴。

    二维码的创造始于1994年,由日本电装公司(Denso Wave)的腾弘原(Masahiro Hara)等人研发。起初,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制造业中的零件追踪问题,以替代当时信息容量有限的一维条形码。二维码,特别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QR码(Quick Response Code),相比一维码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字母、数字、汉字、网址、邮箱地址等,并且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即便部分区域受损仍能被正确读取。
    二维码的生成过程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数据编码:将所需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据。
    2. 纠错编码:添加冗余信息以提高容错性,常用Reed-Solomon编码。
    3. 数据排布:将编码后的数据按特定规则排列到一个二维矩阵中,包括定位图案、校验图案等。
    4. 掩模处理:应用掩模以优化二维码的视觉效果和可读性。
    5. 生成图像:最终形成由黑白像素组成的二维码图形。

    至于二维码资源是否可能枯竭,实际上,二维码的设计使其具有极高的信息容量和灵活性。理论上,一个标准的QR码可以存储最多4296个字母数字字符或7089个数字或1852个汉字。考虑到这一点,加上二维码的多层级和多版本设计(从Version 1到Version 40,版本越高,可存储信息越多),其信息存储潜力巨大,远远超过了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的资源限制。此外,二维码的编码方式允许几乎无限的组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资源枯竭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出现前所未有的使用规模和频率,使得二维码的使用密度达到了理论极限,但这在当前的技术和社会应用场景下是极其难以想象的。因此,二维码作为信息编码和传递的工具,其资源枯竭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并不构成实际的担忧。

    2024-06-18 20:43:16
    赞同 9 展开评论 打赏
  • 1.二维码的设计与原理:

    • 二维码使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规律分布在平面上,利用黑白图案对信息进行编码。
    • 采用二进制数据(即0和1的比特流)表示信息,与计算机内部的逻辑基础相呼应,允许存储大量的数据类型,包括文字、数字和图片。
    • 二维码拥有强大的错误纠正能力,即使部分损坏或污损,也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读取。

    2.二维码枯竭的问题

    • 理论上,由于二维码依赖于二进制编码,其可能的组合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即使在极高频率的使用下,也有足够的二维码可供使用,不会面临枯竭。
    •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像素密度的增加和彩色二维码的出现,二维码的总数将进一步增加,进一步降低资源枯竭的风险。
    2024-06-18 16:43:09
    赞同 10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创造基于特定的编码规则,最常用的类型是QR码(Quick Response Code),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在1994年发明。QR码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将信息(如文字、网址、联系方式等)转化为黑白相间的像素点阵图案。这个过程包括错误纠正编码在内的多项技术,以确保即使二维码在部分损坏的情况下仍能被正确读取。

    至于二维码资源是否会枯竭的问题,实际上,二维码的容量非常大,以最常见的QR码为例,它有多种版本(从版本1到版本40),每个版本的大小和格子数量不同,能够存储的信息量也因此不同。最小的版本1可以存储最多20个数字或14个字母字符,而最大的版本40则可以存储多达7089个数字或4296个字母字符。考虑到这种巨大的信息承载能力,理论上讲,二维码几乎不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此外,二维码的设计允许一定的自定义和扩展,例如加入logo、颜色变化等元素,进一步增加了其多样性和可应用范围,而不会影响其核心的编码和解码功能。而且,如果真的面临某种形式的“空间限制”,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加编码复杂度或者开发新的编码标准来拓展容量,就像通信技术从2G演进到5G一样,技术的革新总是能够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因此,尽管二维码的使用极其频繁,但基于其高度的扩展性和技术进步的潜力,我们目前还远未触及到所谓的“资源枯竭”问题。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效、更先进的信息编码技术来替代或补充现有的二维码技术,但这更多是技术迭代的自然过程,而非资源耗尽的结果。

    2024-06-18 14:26:10
    赞同 9 展开评论 打赏
  • 从信息理论和编码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二维码的总数几乎是无限的,因为它们依赖于二进制数据的排列组合,而二进制系统具有几乎无限的表达潜力。即使每天使用100亿个不同的二维码,相对于所有可能的二维码组合来说,这也只占了极小一部分。

    想象一下,即便是最小容量的QR码版本,也能产生海量的不同组合,更不必说更大容量的版本了。况且,每次生成二维码时,还可以调整数据内容、纠错等级等参数,进一步增加了可能的变体数量。

    因此,换个角度思考,就像问世界上是否会用完所有的沙粒一样,二维码作为一种基于高度复杂数字编码技术的表达形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其“资源”是极度丰富且几乎不可穷尽的。所以,我们不用担心二维码会被用完的问题。

    2024-06-18 14:07:11
    赞同 9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的存储容量非常大,以最常见的QR码(Quick Response Code)为例,它有多种版本(从版本1到版本40),每个版本的符号大小不同,能够编码的信息量也不同。最小的版本1可以存储最多23个数字字符,而最大的版本40可以存储多达7089个数字字符,或者4296个字母数字字符。

    考虑到二维码的这种巨大存储能力,以及其编码方式的灵活性,实际上二维码的数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即便全球每天使用量达到100亿个,也不会很快耗尽其潜在的编码组合。这是因为二维码的设计允许通过不同的纠错级别、编码模式(数字、字母数字、二进制/字节等)来进一步增加其信息容量和多样性。

    简单来说,二维码的“库存”基于其编码原理是极其庞大的,远超当前乃至今后可预见的使用需求,因此,从实际角度看,二维码不会被用完。

    2024-06-18 14:06:18
    赞同 7 展开评论 打赏
  • 在数字化时代,二维码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编码和传递工具,确实扮演了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重要角色。关于二维码的生成和资源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二维码的生成

    • 编码算法:二维码的生成依赖于先进的编码算法,这些算法能够将大量的信息(如文本、数字、二进制数据等)高效地编码到二维矩阵中。生成过程中,信息首先被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然后通过算法进行优化和压缩,以适应不同尺寸的二维码模块。
    • 错误修正机制:二维码标准包含了强大的错误修正机制,比如QR码有四个纠错级别(L、M、Q、H),从低到高提供不同程度的容错能力。这意味着即使二维码部分被遮挡或损坏,依然能够正常解码出原始信息。

      2. 二维码的资源管理

    • 结构预设:二维码标准定义了不同版本的矩阵结构,从较小的版本(如21x21矩阵)到较大的版本(如177x177矩阵),每个版本都有对应的数据容量上限。这种结构预设确保了二维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 升级策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二维码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例如,QR码已经从最初的几个版本扩展出了更高的版本,以适应更大的数据容量需求。同时,新技术如彩色二维码、多层次二维码等也在不断涌现,为二维码资源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3. 二维码的资源枯竭问题

    • 海量组合:二维码的编码空间非常庞大,一个中等大小的二维码就可以编码上千个字符的信息。而且,由于二维码使用的是二进制编码,理论上的组合数量是巨大的,足以满足地球上每个人同时使用多个二维码的需求。
    • 动态分配:二维码并不像电话号码或网络域名那样需要全局唯一,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生成和分配。因此,即使全球每天使用超过100亿次,二维码的资源也不太可能出现枯竭的问题。相反,随着编码算法的优化和存储技术的进步,二维码的应用领域可能会进一步扩展。

    综上所述,二维码作为一种灵活且高效的信息载体,其生成和管理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在高强度的使用下仍能稳定运行。尽管全球每天的二维码使用量巨大,但由于其庞大的编码空间和动态分配的特性,二维码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几乎不存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二维码将在未来的数字化世界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2024-06-17 18:56:32
    赞同 7 展开评论 打赏
  •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这个之前好奇查过,我了解到二维码的生成基于特定的编码算法,如QR码(Quick Response Code)使用Reed-Solomon错误纠正算法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维码由黑白方块组成,每个方块代表不同的二进制数据。二维码的容量和纠错能力使其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并且即使部分损坏也能被识别。
    关于二维码资源枯竭的问题,实际上,二维码的编码方式具有极高的数据容量。以QR码为例,其最大容量可达7089个字符,并且可以通过增加版本号(Version)来增加数据容量。目前QR码有40个版本,每个版本容量不同,理论上可以生成的二维码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因此,尽管二维码使用量巨大,但由于其设计上的可扩展性,资源枯竭的风险非常低。此外,随着编码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编码标准出现,进一步提高二维码的存储容量和应用范围。

    2024-06-17 16:29:57
    赞同 7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二维码是1994年发明的一种矩阵式二维条码。二维码采用正方形网格的形式,包含多个黑白小方块,这些模块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形成可以存储大量信息的矩阵图案。二维码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大小不同,能容纳的信息量也不同。二维码设计中包含了强大的纠错功能,允许在二维码部分损坏或污损的情况下仍能被正确读取。
    会被用完吗?
    二维码的大小和版本决定了其编码容量,目前标准的二维码有40个官方版本,每个版本能够编码的信息量不同。将所有可能的二维码都用完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情景。如果真的有一天二维码接近“用完”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二维码的复杂度或设计新的编码标准来扩展可用的二维码数量,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024-06-17 16:01:48
    赞同 7 展开评论 打赏
  • 只能说大可不必担心。

    二维码是基于像素的矩阵编码,其数量取决于像素的大小和组合方式。以一个177×177的矩阵为例,其像素数量超过31,000个,而由此产生的二维码数量可以达到十的两万次方,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而且,实际使用中,二维码的像素大小和复杂度会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但即使是较小的像素矩阵也能产生大量的不同二维码。

    在已被设计出来的所有二维码中,最小规格是21*21,其中包含了441个可排列的点,这些点都能表示1或者0。因此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一个二维码表可以有2的441次方种变化。

    如果一定要将2的441次方展开的话,那就是5.6*10^32,换算成通俗易懂读法就是5.6万亿。以人类一天用掉100亿个二维码的速度来进行计算,要560000000000000亿年消耗完,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二维码会用完。

    2024-06-17 15:12:24
    赞同 7 展开评论 打赏
  • 二维码不会被用完。二维码是一种矩阵式二维码,可以表示大量的信息。
    目前,二维码使用的是 256 个字符的编码方式,可以表示大约 4 万个字符。如果按照每天使用 100 亿个二维码计算,那么每天使用的二维码数量约为每天使用量的 0.000256%,因此二维码是不可能被用完的。

    2024-06-17 14:42:17
    赞同 6 展开评论 打赏
滑动查看更多
问答分类:
问答地址:

话题讨论榜

  • 1
    你知道APP是怎么开发的吗?
    奖品池:4000积分,手电*4,折叠椅*5
    87

    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发布流程 移动应用的开发涉及多个环节,从最初的代码编写到最终的市场发布,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以下是移动应用开发与发布的通用流程: 代码管理: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管理源代码,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顺畅,同时保留历史版本,便于追踪和回滚。 构建:将源代码编译成可以在目标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这通常涉及到特定平台(如iOS或Android)的编译工具链。 测试:对应用进行功能...

  • 2
    函数计算一键部署ComfyUI绘画平台的优势有哪些?
    奖品池:4000积分,音响*5,数据线*3
    118

    使用函数计算(Function as a Service, FaaS)一键部署ComfyUI这样的绘画平台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快速部署:通过一键部署,可以快速启动绘画平台,无需手动配置复杂的服务器环境。 自动扩展:函数计算服务通常支持自动扩展,根据请求量自动调整资源,保证绘画平台的高性能。 成本效益:按需付费的模式意味着只有在函数被调用时才需要支付费用,这有助于降低成本。 维护简便:函数计算...

  • 3
    展示你通过AI修饰的自然风光照片,并讲述你的拍摄和编辑过程
    奖品池:4000积分,吸管杯*3
    19

    拍摄过程:傍晚,独自一人在清河之州散步,当时面试遭到滑铁卢,心情有些低落,走在河边,但看到这么蓝的天,感受着这么暖的风,不自觉地拍下夜晚的景色,记录这暖暖的一刻,但是由于拍照技术问题,图有点糊,照片的效果不够好。 Prompt:图片增强,去除景色外的建筑 AI生成结果:

  • 4
    一键部署3D卡通风格模型,分享部署过程及使用体验
    奖品池:4000积分,三合一数据线*15
    19

    使用阿里云函数计算FC部署生成3D卡通头像的体验分享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风格的展现变得尤为重要。最近,我尝试使用阿里云函数计算(Function Compute,简称FC)来部署并生成独特的3D卡通头像,这一体验让我深感AI技术的魅力以及云服务的便捷性。 首先,我访问了阿里云函数计算FC的官方教程页面:https://developer.aliyun.com/topic/june/three...

  • 5
    国内AI大模型高考数学成绩超GPT-4o,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奖品池:4000积分,地垫*3,马克杯*3
    32

    大部分测试模型在简单题(如选择题前三道)上表现出较好的准确率,这表明这些大模型在处理基础数学问题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当题目难度稍微提升,涉及到一定数值计算和逻辑推理的中档题时,模型的表现就显得较为一般。这反映了当前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数学问题时仍有待提升。 在两次评测中,GPT-4o与Qwen-72b均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能,并在所有模型中排名靠前。这显示了这两个模型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的...

  • 相关电子书

    更多
    低代码开发师(初级)实战教程 立即下载
    冬季实战营第三期:MySQL数据库进阶实战 立即下载
    阿里巴巴DevOps 最佳实践手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