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还记得2019年初时第一款5G手机发布,到现在身边的小伙伴们都用上了5G手机,5G越来越被大众关注。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两三年间,周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说5G是一个成功的技术;有人说发展5G没啥必要,4G就足够了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困惑本质来源于同个问题:
“一项新技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商用成功?”
为了回答上面的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通信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下1G到5G的技术的迭代过程。
我会用5篇推送的篇幅宏观的描述一下每一代技术都遇到了什么问题,下一代通信技术又是如何解决的,中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规律,相信在了解了1G-4G发展规律之后,应该就会对未来5G乃至6G等技术的前景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纵观通信技术大发展史,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本遵循每10年升级一代的周期。
大哥大
看到上图1G里对应的手机,我的脑海里就会不自主的出现老港片里面非常经典的画面:大佬从小弟手上非常高调地接过来一个【大哥大】,声音洪亮地讲话:
之所以非常高调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还是固定电话,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越来越迫切的被人们所需要,以便满足随时随地通话的需求,再加上昂贵的价格,这些少数拥有一台大哥大的人就很有优越感了。
为了匹配大哥大这种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无线基站的系统建设通常是把一个城市分成许多小块的区域,在每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建设一个基站,每个基站只覆盖一小块区域。
这样一来,手机和基站的距离变得很近,手机只需要很小的发射功率和一根小型天线就可以相互通信了。这样的小区域在移动通信里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蜂窝小区。
工程样机
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动到1973年,1G移动通信的商用是在手机出现之后才实现的。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
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见过没有绳子的电话。这个人也就是手机的发明者Martin Cooper,属于纽约曼哈顿的摩托罗拉实验室。
这是一部工程样机,它证明了1G手机在技术上是行得通的。接下来就是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了,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G手机才能正式商用。
随后,摩托罗拉集中解决了规模生产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于几年之后正式发布1G商用手机。所以,直到1981年,1G网络才在美国芝加哥最先得到大规模商用,采用的是AMPS技术标准。
“手机和网络的商用,
标志着1G正式进入商业化的时代”
01 这种全新的1G移动通信技术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发展潜力很大:
商用第一年,用户数达到20万;在短短几年内,用户数很快突破了200万。伴随着用户的快速增长,美国开发的AMPS技术,也成为了1G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
02 1G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这个时候欧美各国也在开发和商用自己的1G移动通信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英国的TACS、俄罗斯的NMTS、日本的JTAGS、德国的C-Netz,以及意大利的RTMI等等等等,伴随着多个1G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1G的用户数快速增长,1G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03 所以就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1G确实是一个成功商用的技术:
1. 1G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这是1G得以发展起来的前提;
2. 1G技术成功商用说明了1G具备产业化能力;
3. 1G用户数的快速增长使得1G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的也发现了其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比如1987年,我国引入了英国的TACS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共同建设的。虽然都是采用TACS,但摩托罗拉设备和爱立信设备之间不能相互通信。为了相互区分,使用摩托罗拉设备建设的1G被称为A网,而使用爱立信设备建设的1G被称为B网。
试想一下,你拿着几万块钱买的大哥大,从使用A网的城市出差到了使用B网的城市,手机直接就没法用了,用户体验非常的糟糕。
当时,1G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忙着开发自己的1G移动通信系统,可是这些系统之间无法漫游,人们没办法用一部手机去往各地,实现随时随地通话,这也就成了1G时代最大的弊端和硬伤。
此外,对于终端来说,像大哥大这样大块头的手机,携带起来并不方便。因此,追求小型化也成为各手机厂商努力的方向。
为了解决1G移动通信系统的这些问题,
2G移动通信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