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书收集、整理来的一些文字,可能用不上了,发在此处。)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以大学的专业为基础,培养着专业人才。各种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高中、技校、高等职业学院从事着职业教育的工作。通过职业教育,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能够从事有关的实际工作,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很多人的命运经过职业教育发生了改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充实的人生。在我国的很多领域,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定位于培养高级蓝领的职业教育,为各种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从中走出了一批“一招鲜,吃遍天”的牛人。
不管白领、蓝领、金领、粉领,工作服颜色不同,却同样可以秀出精彩。在IT行业中,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例,项目在了解需求之后,会进入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设计、软件开发、编程等步骤。在这些开发环节中,每个人都是生产线的一环,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也就是所谓的“软件蓝领”,他们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知识,但需要比较娴熟的技能,一般很多高中毕业生经过一两年职业培训即可以胜任。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背后,一些IT企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纷纷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软件蓝领”将成为数字时代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生力军。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身处这两个阵营中的学子应该知道些门道的问题,这是结合个人实际安排出有效学习的前提之一。
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培养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一贯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重视实践课教学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验证性、演示性,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主要是操作训练,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学术型、研究型,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双师型”,既会讲又会干。
这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分在于学术性。罗素在其《论教育》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高等教育除它的学术性特征外,还表现出它的职业性特征。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包括通识目标在内的专门人才,同时,毕业生直接面对的是社会就业市场,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高等教育需要偏重于理论的创新,讲究学科的专业性和基础的综合性,与之对照,职业教育偏重于理论的应用,讲究行业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应用性。
从社会所需人才的类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一般来说,工程型人才侧重直接运用科学原理,并综合考虑各种原理设计和构造产品,对科学原理需要有精深的了解和掌握,而理论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再唯一地强调理论教育,强调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标。工程型和理论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有越来越近的趋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由普通高等教育承担。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同属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时甚至不加区分,称之为“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在承担的工作任务方面,工程型人才主要搞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工程师是产品、生产过程或工程系统的开发者或设计者,应用数学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他们的典型工作。技术型人才是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心工程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都处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劳动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技术型人才是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应用心智技能来完成任务;而技能型人才则是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主要依靠技能进行工作。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由专家、技术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中,基本是由两个层类的人才组成:一部分是在专家的指导、监督下从事有关专业的辅助性工作的人员,如技术员、技术助理、工程管理员、医药助理、护士等。他们的工作特点就是辅助性,按照专家的思路做辅助性的具体工作,无需具有本门专业系统深厚的知识,但要能够理解专家意图,并且善于将专家意图转化为实际操作。这一类的人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途径培养。另一层类是专家,如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各类专业工程师、医师、统计师、经济师、律师、教师等,他们必须对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具有较高的素养,一般应该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的。
对这几种人才的区分,有助于读者根据自己正在求学的学校类型,以及自己的兴趣、特点,逐步明确属于自己的成才道路。毕竟,教育是面向人的,我们期望每一个经历高等教育的青年,首先能够为人,然后能够做事。无论搭上了以学术定向性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船,还是坐上了以职业定向性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车,成才的目标各不相同,成才的方式可以相异,让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校所安排的培养模式相匹配,从中获取最大化的收益。此外,在大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自学空间中,安排出特色和效率,这就是成就独特性的保证,也是适应未来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资本。纵然社会上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作有各种看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天地,树立特色,是当下“独立面对”应有的作为。
从“大职业”概念的角度看区分标准来看,所有专业教育面向的都是“职业”,都是为将来的职业岗位做准备,所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最终都要在职业岗位上表现出其价值,接受职业岗位的检验。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时代,实在不应该以自己上了哪一类型的学校,上了哪一个专业,就将自己牢牢地绑定。有人发现培养模式与自己以前头脑中的不相符合之时就束手就擒,止步不前,这就更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