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这篇文章已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把这段时间的跑步感受和人生前30年经历串联起来,让自己活的更加通透一些。
诚然如果三个月前有人告诉我在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我的月跑步公里数能够达到150公里,我一定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且难以置信,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似乎也并非不可能,至于为什么?其实在每次开跑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
拆解
我想说的第一个感悟其实就两字:拆解。在我开始跑3公里的时候,我会把里程拆解成以1公里作为最基本单元;在我开始跑6公里的时候,我会把里程拆解成以2公里作为基本单元;在我开始跑10公里的时候,我会把里程拆解成以5公里作为基本单元,在阶段性地完成基本单元后我会允许自己走个几分钟然后朝下一个基本单元继续冲刺。
之所以会总结出拆解这个关键字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我似乎一直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这个观点。工作上如此,日常的阅读写作也是如此。
在过去的Q2当中,当自己开始一步步拆解着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如果你把一个大问题成功地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然后一个个去解决的时候,一开始那种毫无头绪的发自内心的抵触就会消失,当你开始有意地去践行这种理念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其实就是这么一步步地解决的。后来有幸在阅读《原则》一书的时候,发现书中也在推荐这个方法。
阅读源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拆解的过程,不管是看任何开源项目亦或JDK的源码,我都是把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功能点去消化,然后通篇串联起来,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整个的工作原理,一开始那种急于消化的不安会慢慢的放松下来,整个会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
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抵触,而是静下心来开始慢慢的拆解,拆解完了以后看看事情的瓶颈在哪里。定位问题其实也一样,其实也是按照一个个逻辑进行拆解,最后总能定位的。与其怕事情最后完成不了,不如淡然地尝试来一次拆解。
万事开头难
首先万事开头难这是一句真理,我通过自己的跑步经历再一次证明这句真理,事情其实是这样子的,每当我准备跑10公里的时候,内心最抵触时间点往往是开始的3公里,当我快速跑完3公里之后发现后面的7公里基本上就不是问题了。
虽然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确定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但是我想或多或少应该是觉得10公里太遥远而让自己觉得终点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是当真正开始动起来并且开始完成小阶段目标的时候又突然发现其实终点并非虚无缥缈而不可及,所以万事开头难应该难在迈出第一步。
当离目标很近的时候,譬如已经跑到9公里离10公里很接近的时候,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处于亢奋而非疲惫,因为我知道自己距离创造一个新的记录已经很接近了(每次新记录都比前一次提升10m),所以其实快到终点的时候人往往不会选择放弃而会选择坚持,难就难在你能否坚持到记录在你的可及范围内,只要你看到了终点看到了记录基本上就不会放弃了,毕竟人终归还是希望能够战胜自己变得更强。
下限
每次跑步给自己定阶段性目标的时候,我从来只给自己定下限而不会追求上限,因为我始终觉得把下限踏坚实了才能更加放心的超下一个下限发起冲刺。如果我决定每天跑3公里那么肯定跑满3公里,决定跑5公里或6公里那么肯定跑满5公里或6公里;决定跑10公里那么肯定跑满10公里。因为下限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上限更多的是靠天赋。
我曾经和我的好哥们扎克排骨(对我们称之为排骨)讨论过NBA的03黄金一代的NBA球员詹姆斯和安东尼,然后当时他给我提了一个观点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詹姆斯的下限很高,而安东尼的上限很高。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詹姆斯过往经历证明他的球队能够保证总决赛最次东部决赛,詹姆斯的超高下限决定了球队的季后赛战绩;相反安东尼呢,安东尼带队能力不行但是关键时刻绝杀能力很高,也就是说安东尼作为一个球队的核心拼图的时候,他的上限决定他可以完成绝杀这种让人血脉膨胀的事情。
刚好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感觉蛮有同感的,刚好能够激励自己夯实自己的下限,文章的观点是
对高手而言
自律是一种生活方式
若只是间歇性的热血沸腾
不可能成功
很多工作拼的不是才华
而是持续和稳定
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中间遇到了很多天才型的选手(譬如文中提到的扎克排骨),那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不可能超越,我是始终坚信天赋论的虽然我自己缺乏那种天才型的灵性。但是坚持学习那怕每次在年级排名当中都是中间位置,你的下限就会有保证。虽然不一定清华北大,但是其他的985/211应该有希望,虽然不一定985/211,但是其他的本科应该有希望,所以对于我来说,我会督促我的外甥们坚持学习,因为坚持了至少下限有了保证,至于上限那是天赋兑现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
爱上跑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