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潜入清华神秘实验室,用脑机接口写了两句诗

简介: 本文讲述了我被赋予了“超能力”之后发生的故事。

从没想过,我也是名“超能力者”。

直到我潜入一个神秘实验室。

然后坐在屏幕前,不敲键盘、不按鼠标、不用麦克风……只需盯着屏幕上的键盘,动用我的意念,就能随心所欲地掌控电脑打字。

这感觉就像阿凡达(或者海绵宝宝)里的场景一样。

我全神贯注的发出我的脑波: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一个个字母果然如我思索的一般蹦出来,而我,除了盯着屏幕之外,什么也没做。

现在,我是一个能用意念控制电脑输入文字的人。掌握这个技能之后,我甚至现场写了两句诗。(不是苟利……)

image

脑控机器人打字

科学地讲,我的“超能力”是机器赋予的。

这套设备,就藏在清华的脑机接口实验室里。在机器的帮助下,我的脑电波被采集出来,实现了“脑控输入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动用意念打字。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在系统中输入我的名字后,就进入了“打字”界面——一些小写字母和数字像电脑键盘那样排列,整体背景是黑色的,键盘则是白底黑字。

image

“键盘”的上方则是一排待输入的字符,包含小写字母、数字、逗号、句号和空格。根据待输入字符的顺序,我需要集中注意力,依次紧盯键盘上的该字符。

每个字符有几秒钟屏幕闪动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我集中注意力盯着该字符,就可以成功用脑电波“打出”这个字。

第一次体验开始了。我看着上方那一排待输入的字母,在键盘上找到第一个字母o。屏幕开始闪动,我紧盯不放,仿佛置身于仅有这一个字母的白色空间。

然而,电脑却无法准确识别我的意图,在尝试了几个字之后,准确率只有30%。

第二次,我尝试通过轻轻摆动头部的方向、将需要“打出”的字符放在视线最中央来集中注意力。

果然,效果好了很多,连着对了四五个字符,最终准确率过半。不过身边量子位吃瓜同事的讨论声还是让我分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控制电脑沉浸在某个字符中。

第三次,我尝试在心中默念这个字母的发音,成功率好了一些。但是,当你在几秒钟内盯着一个字母看的时候,难免会发散出其他的想法,比如看到“f”,脑子里出来了“friend”、“five”等f开头的单词,进而影响脑电波输入的准确率。

image


我努力发射脑电波的时候,另一台电脑施展了“读心术”

初步掌握了意念打字之后,就可以进阶写诗了。

那两句是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得用拼音“dai zong fu ru he qi lu qing wei liao”把诗文写出来。如果有打错的字,则需要输入“删除”实现删除功能。

d,成功;
a,成功;
i,试了三次都不成功,打成了其他字母,只好发送三次删除信号重新来,终于打出了第一个“岱”字。

而后的“zong”、“fu”、“ru”都还算顺利。可是“何”字的h打完之后,却怎么都出不来e字母,想要输入“删除”也未能成功,屏幕上出现了一长串错误的字……

我在屡试不成的痛苦中纠结时,研究人员停掉了程序,把我解放了出来。

( -_-|| 据说我是目前表现最差的一个,嗯,一定是因为构思这篇文章分心了)

真正的高手也在现场演示了一下,每个输入的间隔是0.5秒,速度已经是相当快了,而高手准确率相当高,或者说压根一次也没有错过……

image

读心术?怎么做到的

如果你还记得Facebook去年F8开发者大会上展示的“意念打字”黑科技,可能会觉得今天的画风有点熟悉。

image

在Facebook的展示中,一位女士不动口不动手,用大脑控制着屏幕上的鼠标,移到虚拟键盘的某个字母上,就可以打字了。

不过,这位女士和潜入清华的我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区别:她体验的黑科技,是要在脑中植入电极的,而我当然没有开颅,只是戴了个脑电帽。

如果你是个做开颅手术的病人,顺手体验一下倒还不错。可是,这对于健康人来说当然难以接受了。

我去体验的这种,属于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戴脑电帽虽然对洗头吹干要求略高,但心理负担总比开颅要小。

可是隔了一层颅骨,“读心”就难了很多。

和人家植入电极直接接触大脑皮层相比,脑电帽采集到的信号,复杂度低,区分微弱,电压也只有10-100微伏(μv,相当于10-6V)。一节电池的电压,大概比这个强10万倍吧。心电也比这个强千倍。

所以,想靠脑电帽来像Facebook那样识别运动中枢的信号,指挥鼠标移动,效率和效果必然堪忧。

我打字的时候,也的确不用控制着鼠标移动。那么,头上的脑电帽和眼前的计算机,是怎么知道我在看哪个字母的?

答案并不在字母本身,而在于每个字母上叠加的、那些像受了电磁干扰一样的闪烁。

image

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介绍,在这个虚拟的键盘上,每个键(字母或者数字)上面叠加的闪烁频率都是不一样的,而人的视觉中枢会对不同频率的闪烁做出不同反应。

脑电帽读取视觉中枢脑电波的细微变化,而计算机里的算法接收到这些信息,就能计算出它对应的闪烁频率,知道这个闪烁频率对应的键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于是,我就这样成了一个能用意念打字的人。

这套系统,严谨地讲是基于SSVEP(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技术的一种应用。

当人受到一个固定频率视觉刺激的时候,大脑视觉皮层会产生一个连续的、与刺激频率有关(刺激频率的基频或倍频)的响应。这个响应就叫做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清华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官方网站介绍称,这种技术通过解码大脑初级视觉皮层的振荡频率,来确定用户所注视的刺激物,并转换为相应的脑机指令输出,达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对于系统的设计者来说,要设计一批合适的“刺激物”;对于使用者来说,全神贯注的“注视”是必需的。

这种“注视”着一片闪烁屏幕的方法,也是目前各种脑机接口方法中输入效率最高的。

洗头,重要的一步

虽然我体验的这种脑机接口技术不需要在大脑中植入电极,对身体无损伤,不过使用起来还是有一点麻烦的。

由于头发上的油脂和污垢可能会对导电有影响,开始之前,需要先洗头,完全吹干后,再戴上拥有64个接收点的脑电帽。

这些接收点分布在脑电帽的四面八方,不同的区域意味着不同的大脑功能,比如听觉信号来自大脑两侧,视觉信号则来自后脑勺。

固定的接收点需要对准特定的大脑穴位。戴好后,研究人员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在接收点内注入脑电膏,也就是说,在头皮和脑机接口之间注入一层导电物质,填满两者之间那些充斥着头发的空隙。由于本次实验是以视觉信号为主的,所以大部分脑电膏注射在了我的头顶和后脑勺上的接收点上。

脑电膏看起来是白色半透明的粘液状,看起来就像熬了很久的一锅粥。不过,当它接触到头皮后,倒是感觉冰冰凉凉,提神醒脑。

image

鸡冻的举起小爪爪

所以,结束之后还要再洗一次头,把头发上的脑电膏冲洗掉。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7-19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数据派THU”,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数据派THU

相关文章
|
量子技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立量子软件研究中心,应明生受聘为主任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立量子软件研究中心,应明生受聘为主任
172 0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立量子软件研究中心,应明生受聘为主任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75岁Hinton中国大会最新演讲「通往智能的两种道路」(2)
75岁Hinton中国大会最新演讲「通往智能的两种道路」
101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设计模式 人工智能
75岁Hinton中国大会最新演讲「通往智能的两种道路」(1)
75岁Hinton中国大会最新演讲「通往智能的两种道路」
127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全奖读博机会:南洋理工大学MMLab@NTU潘新钢老师招收Generative AI方向博士生、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全奖读博机会:南洋理工大学MMLab@NTU潘新钢老师招收Generative AI方向博士生、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397 0
|
达摩院 人机交互 开发者
独家下载|清华教授史元春、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与学术大咖共话元宇宙, 带你穿越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
近来,“元宇宙”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大家都在谈论它,但似乎还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同的定义。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未来它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71215 1
独家下载|清华教授史元春、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与学术大咖共话元宇宙, 带你穿越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
|
机器人
CMU计算机教授造出海上飞蛇:蛇状机器人为军舰保驾护航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备受关注的蛇状机器人现在可以在水下滑行,人们以此用来检查船舶,潜艇和基础设施是否损坏等。
212 0
CMU计算机教授造出海上飞蛇:蛇状机器人为军舰保驾护航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缓存
历数近22年计算机科学顶会最佳论文:微软领先,清华国内第一
研究人员可能会觉得,如果有一份统计近年来所有 CS 顶会最佳论文的网站就好了。事实上,确实有这样一个网站:来自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Jeff Huang 统计了自 1996 年以来,计算机科学领域里所有重要会议的最佳论文。
336 0
历数近22年计算机科学顶会最佳论文:微软领先,清华国内第一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之心独家专访:首度揭秘地平线语音战略与研究
在近日,机器之心对地平线联合创始人、算法副总裁黄畅博士以及首席语音算法工程师牛建伟进行了专访,从公司的整体战略、语音技术两个角度揭开地平线语音的神秘面纱。
467 0
机器之心独家专访:首度揭秘地平线语音战略与研究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传感器 人工智能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不能太跟风
  杨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华人界唯一的国际人工智能协会 (AAAI)councilor,IEEE 大数据期刊主编,ACM 杰出科学家。两次获得国际数据挖掘领域最高级别竞赛 KDD Cup 世界冠军。杨强教授发表论文 400 多篇,被引用超过 20000 次。   但同时,除了扎根科研界,杨强教授还是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商业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目前,杨强教授担任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的首席科学家,带领这家被广泛看好的人工智能公司不断取得科技突破,近期第四范式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可供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使用的人工智能公有云产品,
855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深度学习的钥匙丢在黑暗角落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在一次学术活动中阐述深度学习方法易受欺骗、易受攻击的根本原因。
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深度学习的钥匙丢在黑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