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量子技术已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存在,就在我们身边。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截至今日,恰好满一周年。
近日,这颗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表示:潘建伟团队这些实验中,量子技术就已经突破“天空的限制(gone beyond the sky)”,并将应用型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astronomical height)”。
研究者们成功从太空中,往相距约1200公里的云南丽江和青海德令哈地面站发送了纠缠光子对。这项实验是量子密码这种新技术中的一次关键测试,根据潘建伟之前的想法,这种量子技术未来将为我们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量子卫星通信网络。8 月 10 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潘建伟团队文章,也是关于量子隐形传态,它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物体本身却不需要移动。
欧洲最大量子信息实验室之一量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罗纳德·汉松认为:“真是了不起的进展。中国的实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们完成了首批地空基础量子任务。将遥远的系统通过量子连接起来已经成为现实。”
报道称,长距离传输必须通过太空,因为光导纤维中信号受损导致纠缠与隐形传态被限制在100多公里的距离内才能完成。而且与常规世界相反,在量子物理学中不可能增强或者重复一个信号。因此人们关注宇宙真空环境,即便考虑到大气层的厚度,这里的损耗也要小得多。但成本这么高的网络又有什么用呢?更加安全的密钥当然是个动机,但当前“经典”技术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带有非保密密钥协议。
巴黎第六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埃莱妮·迪亚曼蒂明确指出:“当前的量子计算工作让这些系统面临危险,量子密钥是一种解决方案。”研究人员还希望建设有新性能的“量子网络”,能够将计算分发到多个网络节点上完成,而无需节点接触数据。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了解这些关乎国家防御和主权的重大挑战,除了中国的量子技术在紧张的实验预研究阶段之外,欧洲、美洲等国家也在紧张的研发中,谷歌曾经在去年表示将在2017年年底之前发布量子计算机;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也有陆地和太空计划。
目前我国处于量子计算的前沿,“墨子号”量子卫星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3-10
本文作者:科技前沿吧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