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8月12日发布了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为人民币202.45亿元(约合3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为人民币308.16亿元(约合49.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4.38亿元增长148%。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94.96亿元(约合15.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3.17亿元增长30%。
雅虎财经汇总的数据显示,28位分析师平均预计,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Non-GAAP),阿里第一财季每股摊薄收益将达0.58美元;财报显示,阿里第一财季每股摊薄收益0.59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
另外,28位分析师平均预计,阿里第一财季总净营收将达33.9亿美元;财报显示,阿里第一财季总净营收32.6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
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各项核心运营指标继续显著增长。活跃买家数量增长推动中国零售平台的商品成交额(GMV)达人民币6730亿元;淘宝及天猫的季度成交额分别达人民币4270亿及2460亿元。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国零售商务平台上的年度活跃买家达3.67亿,同比增长32%,平均每个年度活跃用户下单超过50单。
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收入达人民币202.45亿元,主要由中国零售平台的强劲增长带动。受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和佣金收入增长推动,中国零售平台收入增长至人民币157.12亿元。一季度产生自由现金流就接近100亿人民币(95.48亿元)。
第一财季业绩摘要:
中国零售市场的交易总额(GMV)为人民币6730亿元(约合10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排除暂停彩票销售业务的影响,GMV同比增长36%。
营收为人民币202.45亿元(约合3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排除暂停彩票销售业务和转移至蚂蚁金服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影响,营收同比增长36%。
移动GMV为人民币3710亿元(约合6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移动营收为人民币79.87亿元(约合12.88亿美元),首次突破我们整体中国商务零售营收的50%。
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增长迅速,营收达到了人民币4.85亿元(约合7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6%。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95.48亿元(约合15.40亿美元)。
第一季度移动月活跃用户(MAU)为3.07亿人, 55%的GMV交易通过移动设备进行。
移动营收为人民币79.87亿元(约合12.88亿美元),占整体中国零售市场营收的51%。
战略投资:
我们近日宣布,将对位于深圳的苏宁云商投资283亿元人民币(约合46亿美元),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将成为苏宁的第二大股东。
股票回购
公司董事会已批准在未来两年内最多回购40亿美元的股票,主要为了抵消股票稀释,如源自公司基于股权的补偿计划。
第一财季业绩分析:
GMV
中国零售市场的交易总额(GMV)为人民币6730亿元(约合10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5010亿元增长34%。排除暂停彩票销售业务的影响,GMV同比增长36%。其中,来自淘宝平台的交易额为4270亿元,同比增长25%;来自天猫平台的交易额为2460亿元,同比增长55%。
活跃用户数量
截至6月30日的12个月的活跃用户(MAU)为3.67亿人,而截至3月31日的12个月的活跃用户为3.5亿。
移动GMV和MAU
第一财季移动GMV为人民币3710亿元(约合600亿美元), 同比增长125%。 移动GMV占到了整体GMV的55%,而上一财季的该比例为51%,上年同期为33%。
第一财季移动月活跃用户(MAU)为3.07亿,而上一财季为2.89亿,净增1800万。
营收
营收为人民币202.45亿元(约合32.6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57.71亿元相比增长28%。营收同比增主要得益于中国商业零售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
来自于中国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57.12亿元(约合25.34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8%,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6.391亿元增长24%。该部分业务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在线营销服务营收和佣金营收的增长。
货币化率(Monetizatio rate)为2.33%,而上年同期为2.52%。移动货币化率为2.16%,而上年同期为1.49%。
移动营收为人民币79.87亿元(约合12.88亿美元),占到了我们整体中国商务零售营收的51%。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24.54亿元,占比为19%。
来自于中国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9.97亿元(约合1.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09亿元增长41%。该部分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付费用户数量的增长,以及付费用户平均营收的增长。
来自国际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5.01亿元(约合81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3.58亿元增长40%。
来自国际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2.45亿元(约合2.0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1.11亿元增长12%。该部分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付费用户数量的增长。
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营收为人民币4.85亿元(约合780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36亿元相比增长106%。
其他营收为人民币13.05亿元(约合2.1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18亿元相比增长82%。
营收成本为人民币67.11亿元(约合10.83亿美元),占营收的33%。而上年同期营收成本为人民币45.85亿元,占营收的29%。
产品开发开支为人民币32.41亿元(约合5.23亿美元),占营收的16%。而上年同期产品开发支出为人民币19.52亿元,占据了营收的12%。
销售与营销开支为人民币22.41亿元(约合3.61亿美元),占营收的11%。而上年同期销售与营销支出为人民币12.12亿元,占营收的8%。
总务及行政支出为人民币22.44亿元(约合3.61亿美元),占营收的11%。而上年同期产品开发支出为人民币9.44亿元,占营收的6%。
股权奖励支出为人民币39.95亿元(约合6.44亿美元),占营收的20%,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0.73亿元增长了272%,占营收的7%。
无形资产摊销为人民币6.47亿元(约合1.05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人民币2.34亿元。
运营利润为人民币51.61亿元(约合8.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68.44亿元下滑25%。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人民币105.85亿元(约合17.07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85.74亿元。EBITDA利润率为52%,而上年同期为54%。
利息和投资收入为人民币273.82亿元(约合44.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68.28亿元增长301%。
其它收益为人民币5.51亿元(约合89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11亿元下滑23%。
所得税支出为人民币13.94亿元(约合2.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4.45亿元下滑4%。有效税率降至4.3%,而上年同期为10.3%。
净利润为人民币308.16亿元(约合49.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4.38亿元增长148%。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所得,排除投资所得和股权奖励开支,净利润同比增长39%。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排除投资所得、股权奖励开支、无形资产摊销和其他特定开支),净利润为人民币94.96亿元(约合15.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3.17亿元增长30%。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08.43亿元(约合49.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3.44亿元增长150%。
每股美国存托股摊薄收益为人民币11.92元(约合1.92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5.20元增长129%。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美国存托股摊薄收益为人民币3.68元(约合0.59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3.05元增长21%。
截至2015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1152.71亿元(约合185.92亿美元),而截至2015年3月31日为人民币1223.41亿元。
截至2015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第一财季通过运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人民币104.00亿元(约合16.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01.77亿元增长2%。
资本支出为人民币17.87亿元(约合2.88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13.07亿元。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95.48亿元(约合15.4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05.94亿元下滑10%。
用于投资活动的净现金为人民币155.92亿元(约合25.15亿美元),其中投资和收购活动为人民币36.61亿元(约合5.90亿美元)。
截至2015年6月30日,阿里巴巴拥有34,433名员工,而截至2015年3月31日为34,985,截至2014年6月30日为26,845。
生态豹变
受益于阿里影业估值大幅提升,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净利润猛增148%达到308.16亿,主要来自于阿里影业完成融资后,阿里影业剥离出报表,并大幅推高阿里巴巴集团持有阿里影业股权的估值,因此带来高达247.34亿元人民币的处理收益计入。
阿里CEO张勇此前表示,阿里生态系统未来的载体,应该由阿里巴巴一家企业的“巨型战舰”转变为一个“航母战斗群”——生态系统内的独立于阿里巴巴的众多伙伴关系企业,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阿里生态体系内已经包括阿里影业,阿里健康,菜鸟网络,蚂蚁金服,苏宁云商,银泰商业,海尔,日日顺,圆通,微博,优酷,魅族等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企业,以及新加坡邮政等一系列海外投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企业资产都将从与阿里的合作中受益,进而不断增值,为阿里巴巴创造价值。
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阿里巴巴集团本季度经调整EBITDA利润达人民币105.8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85.74亿元增长23%。经调整EBITDA利润率为52%,而去年同期为54%,主要是由于阿里收购UCWeb和高德地图后合并其财务报表,以及投资数字娱乐、移动操作系统及本地生活服务等新商业计划。阿里巴巴集团本季度自由现金流达人民币95.48亿元。
阿里巴巴在移动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移动货币化能力也持续提升。于2015年6月底的季度内,来自移动端的中国零售平台收入占比首次突破一半至51%,达人民币79.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5%。本季度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GMV更达人民币3710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5%,占平台总GMV比例达55%。移动月度活跃用户进一步增长63%至3.07亿。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我们经历了一个强劲发展的季度,继续为未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专注于促进成交额健康增长,提供最佳消费者体验,并提升平台上商家的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成长性。我们非常兴奋于未来的战略重点,包括全球化,移动端继续领先和向农村扩大我们生态系统,还会继续投资于核心技术,推动我们的云计算业务发展。“
CFO武卫表示:“这一季度我们出色的执行了战略,GMV同比增长34%至6730亿元。在货币化移动流量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收入首次超过50%。这一季度我们产生了15亿美元的强劲现金流。我们继续执行增长战略并且聚焦于长期价值的创造。主要业务的强劲,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继续投资新计划,增加新用户,提升用户体验和扩大产品和产品。”
六大战略领域全面进军
这一季度全球化进展顺利。阿里巴巴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将全球化视为优先战略重点,这几个月来,通过旗下平台,阿里巴巴为一大批国际品牌提供接触中国消费者的机会。继Nike、Uniqlo、Tommy Hilfiger等众多全球品牌后,自年初以来,联合利华、施华洛世奇、喜力、新秀丽及享氏等也纷纷加盟阿里平台。阿里巴巴最近更与超过160个品牌签约,协助他们制定拓展中国业务的全面营销和销售计划,其中和包括Zara、Timberland、Stradivarius等20个品牌,更是以独家形式展开合作。可以看到的是,品牌越来越把天猫看做拓展中国市场的唯一电子商务渠道。6月,阿里巴巴和12个国家合作,推出提供当地特色商品的国家馆。
在物流方面,集团本季度通过关联公司菜鸟网络,与仓库、运输、快递服务和提取点等行业伙伴合作,构建了中国最大的物流服务生态系统,并不断提升服务质素和用户满意度,“次日达”已经惠及41个城市的阿里巴巴平台消费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主要城市,阿里和财年更在最大城市北京及上海更初步开展了食品杂货“当日达”服务,带动北京的食品杂货销售同比增长740%,当中90%订单来自移动设备。阿里巴巴还通过投资圆通快递,提升全行业标准。
此外,阿里巴巴与苏宁云商全面战略合作,未来在日日顺物流体系和苏宁物流体系双翼齐飞的帮助下,中国150个城市的消费者购买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电类产品,将可享受两小时内送递服务。
同时,阿里云已成为中国云计算服务的领导者,多年来在专利技术,以及可靠、高附加值的云服务产品方面的投资初见回报。集团本季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持续发展,收入同比加速增长106%至人民币4.85亿元,而上季度增幅为82%,云计算实现加速增长。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成功整合了此前收购的UCWeb。根据艾瑞数据,UCWeb继续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移动浏览器,根据Statcounter数据,UCWeb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是最流行的第三方移动浏览器。UCWeb在6月已经拥有3.3亿全球活跃用户,凭借UCWeb的用户基数,阿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有望在移动搜索,移动应用分发和游戏社区等业务上占得先机。
在本地生活领域,本季度阿里和蚂蚁金服务合资组建了“口碑”,执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战略规划。这一线上线下融合市场,在2015年预计产生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口碑的服务会首先覆盖外卖,餐厅和其他娱乐设施,便利店和医院,药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淘宝和支付宝钱包使用这些服务,这两大App将通过移动支付,形成消费者和实体店之间的互动闭环。阿里巴巴集团表示,结合阿里巴巴集团的移动端领先地位,和支付宝钱包的移动支付领先地位,“口碑”将有望抓住这个领域的增长机遇。
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阿里巴巴的中国零售平台继续成为能给消费者提供最多选择,高品质商品的购物终点站。阿里巴巴致力于继续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物流服务和提供更多来自品牌的高品质商品。此外,阿里巴巴集团本季度采取了有力措施来提升平台的质量和健康度,通过利用数据和专利技术,并和政府部门,如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局合作,阿里巴巴最小化了假货和炒信的发生。阿里相信,技术驱动的平台治理手段,以及我们赢得消费者和品牌信任的决心,会持续不断把不良因素驱逐出阿里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