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个媒体关于“雷锋”以及“学雷锋”的报道都要比以往“来的早一些”。窃以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开始提高、开始积极向善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整整五十周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合“十”总是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于是乎顿感一地苍凉、满纸心酸。
暂且忘却悲伤,把时钟稍稍往回拨,可以发现每一个年代的学雷锋方式都不尽一样,可谓“代代学雷锋,故事各不同”。从六十年代的主打“理发”,到七十年代的“进驻养老院”,到80年代的“街头义诊”,再到90年代的“植树”,最后到如今21世纪的“百花齐放”。可以看出形式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3月5日学雷锋和3月15打假一样,都是“应景的事”,难怪有人调侃“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对中国人冠之以“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精神荒凉”等等各种大帽子。暂且不说这些大帽子存不存在,但是雷锋与帽子之间,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当今的中国人,一方面被地沟油、毒牛奶、假鸡蛋、瘦肉精、油豆腐等包围着,另一方面还要时刻防备着各种名爸名爹的伤害,自保尚且艰难,何况助人?
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如果雷锋同志活到现在的话,他将会多么的尴尬与纠结。帮人抬行李,会被认为是抢劫;帮人抱小孩,会被认为是人贩子;搀扶老人,可能会被讹上……退一万步就算这些倒霉的事情都没碰上的话,肯定又会有人怀疑他的动机,“是在作秀,为了出名吧?!”如此种种,让雷锋同志情何以堪。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冷漠”相比,网络上则到处都充满了“好人好事”。在过去的2011年里,从微博打拐到免费午餐再到爱心橱柜,这些公益事件无不发端于网络,比起这些如潮水般大起大落的事件,无数草民在网上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的行为,更是如涓涓细流温暖着人心。
以笔者经常使用的百度知道为例,无论是生活、教育、健康、理财,还是情感、体育、科学、艺术,几乎所有的问题和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今百度知道已经累计为广大网民解决了1.7亿个问题,“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并非妄语。在这1.7亿个问题的背后,总有人因此找到了便利生活的捷径,避免了一些法律的陷阱,总有人受益于信息的分享,总有人用低成本的方式找到了疾病的破除之道……在此过程中,也毫无保留的彰显出了中国网名的无私与热情,而且这种天南地北的无名帮助方式,不正是雷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精神的最朴素的体现与最真实的注脚。
由此可以看出,原来雷锋精神一直潜伏在我们的周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缺乏爱心,而是当前缺乏呵护爱心的土壤。幸运的是互联网的包容、平等和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在此间孕育雷锋精神,进而反哺现实生活人们所言所行的机会。如果哪天有幸这种线上和线下的断层得以衔接的话,那雷锋精神就不会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一个面,就如互联网的比特流一样,互相传递而又无所不在。
雷锋已经离开了整整50年,在这个人人心中有爱却又谨小慎微的年代里,学习雷锋精神,不妨从小事做起。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在使得雷锋精神无处不在,同时也让每个人都有了更便捷、更有效、更随时随地的“学习雷锋”的机会。我们不如动动鼠标,用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为生活,告诉那些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一种菜的做法,一首歌的唱法,又或者是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让雷锋精神在菜香、歌声与欢笑中,远远的传递出去。
本文转自 瞬雨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soorain/79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