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高庆狮院士去世.不到3年前,离开科学院的时候,还曾看到高庆狮院士回所来讲学.虽然未曾得到高院士的亲身传授,但是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孜孜不倦培养后进和年轻科学人才的精神,对中国科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我很是敬佩和感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能够如此执着于科学研究的能有几人呢?
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候不知道人们在追求什么?也许高院士的表率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我.特借博客,深深表达对高院士的哀悼之情.愿高院士安息.
附:高院士生平简介
高庆狮1934年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53年以数学100,物理9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校期间,1956年他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所与北大、清华合办的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聆听了钱学森和董铁宝(回国前在美国有几年编程经验,是当时国内惟一接触过计算机的学者)的讲座,就此从抽象数学改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体设计组。此后一直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高庆狮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计算机界最早的两位院士之一,也是当时技术科学部最年青的院士。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所长(从199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终身研究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他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19、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的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通用第一台十万次/秒计算机109丙机、中国第一台向量计算机757的体系结构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109丙机上实现)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他也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早期设计负责人之一,“两弹一星”任务中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的晶体管计算机——“功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1973年他提出了纵横加工流水线向量机设计思想,提出了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机的原理和设计,与三年后公布的CRAY-1思路不谋而合。
高庆狮除了体系结构方面的成就外,在并行算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学重大成果奖。2004年,还发现1965年Zadeh提出的模糊集合论不完备和不可能有补集等两个缺点。与此同时,他还培养了近百名硕士和博士。
本文转自samsunglinuxl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patterson/573957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