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网络开始产生巨大威力以来,微软就从一位落后者开始苦苦追赶,进而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扮演了强势的侵略者角色。然而,遗憾的是微软从来都没有在网络领域中扮演过引导者的角色,从Internet Explorer到.NET,从Portal到Web 2.0,再到现在的SaaS或者S+S,微软总是缺乏足够的创新去开辟新的市场,反而亦步亦趋地跟随在IBM、Sun或者Google的后面。
然而,微软具有的底蕴使得他的敌人从来不敢忽略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与影响力。微软从来不是邯郸学步的楚人,只知生搬硬套,机械地去模仿,相反,他总是能够在跟随的脚步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而在竞争的博弈中占得先机,将敌人远远地抛在脑后。
最近,随着全新的服务平台技术Live Mesh的诞生,昭示着微软已经吹响了服务战略的集结号。Live Mesh是一种云(Cloud)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了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用户可以跨越多重设备,进行文件、文件夹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内容同步化。Live Mesh的推出将微软的S+S(Software + Service)推向了应用的极致。
微软的首席技术官Ray Ozzie提到:微软的整体服务战略涵盖了个人服务、企业服务以及开发人员服务等领域。服务战略的核心是拥抱两个世界,一个是网络的世界,一个是设备的世界。微软希望利用Windows,Windows Live和Windows Mobile将设备连接起来,以Web为核心进行协作,从而完成统一的设备管理、应用管理与数据管理。
对于个人服务而言,微软提出的“社交聚合”与“设备聚合”可以极大地丰富用户在Web上的体验,提供丰富的娱乐媒体服务与体验互动,利用无缝连接的设备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共享。
微软一直在中小型企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根据“长尾理论”,这也是S+S的立身之本,利用服务可以更大地为企业以及服务提供者创造价值。利用基于云的企业效用计算,大型企业同样可以从服务中获益。例如,全新的微软Online Services可以通过SharePoint、Exchange、OCS和Dynamic CRM提供一个可以对其进行管理的、基于服务的构架。企业服务平台还可通过SQL Server Data Services、BizTalk Services和其他服务扩展到云架构服务中。
随着SilverSlight的逐渐成熟,以及REST轻量级技术的普遍存在,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服务(Web Service和WCF Service)在跨操作系统的场景下进行开发,同时利用“设备耦合”,通过Web将用户设备作为一个无缝的整体进行管理。微软提供Expression Studio和Visual Studio等设计工具对无缝融合多个层级应用的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支持。
根据Ray Ozzie的预想,“设备聚合”、“社交聚合”、“云构架”以及“服务器/服务对称(server/service symmetry)” 对于微软所服务的市场来说是非常大的机遇。事实是否如此呢?从微软在S+S的竞争对手来看,各方敏锐的眼光已经盯准了服务所面临的巨大市场。例如,微软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Google就先于微软推出了新的网络平台服务Google App Engine。Google还利用云计算平台从移动、社区、地理和网站等多方面推出如Google Gears、OpenSocial、Android等工具。
现在,微软与Google已经在“服务”市场展开了殊死搏斗,鹿死谁手还未可知。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微软已经全面启动了服务战略,能否缔造微软帝国的又一个神话,实现Bill Gates的霸业宏图,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服务世界”的美好愿景。数年前,微软雄心勃勃提出了Xml Web Services,除了积极参与WS-*标准的制订之外,还积极倡导UDDI,并计划推出.NET My Services,然而事实证明微软的期望只能是一厢情愿,最终推出的My Services也是无疾而终。微软的Windows Passport也因为个人隐私权与法律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置疑,遭受了巨大的阻力。至于Bill Gates曾经一力倡导的类似设备聚合的“维纳斯”计划更是因为现实因素与技术因素而最终搁浅。
然而,微软具有的底蕴使得他的敌人从来不敢忽略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与影响力。微软从来不是邯郸学步的楚人,只知生搬硬套,机械地去模仿,相反,他总是能够在跟随的脚步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而在竞争的博弈中占得先机,将敌人远远地抛在脑后。
最近,随着全新的服务平台技术Live Mesh的诞生,昭示着微软已经吹响了服务战略的集结号。Live Mesh是一种云(Cloud)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了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用户可以跨越多重设备,进行文件、文件夹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内容同步化。Live Mesh的推出将微软的S+S(Software + Service)推向了应用的极致。
微软的首席技术官Ray Ozzie提到:微软的整体服务战略涵盖了个人服务、企业服务以及开发人员服务等领域。服务战略的核心是拥抱两个世界,一个是网络的世界,一个是设备的世界。微软希望利用Windows,Windows Live和Windows Mobile将设备连接起来,以Web为核心进行协作,从而完成统一的设备管理、应用管理与数据管理。
对于个人服务而言,微软提出的“社交聚合”与“设备聚合”可以极大地丰富用户在Web上的体验,提供丰富的娱乐媒体服务与体验互动,利用无缝连接的设备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共享。
微软一直在中小型企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根据“长尾理论”,这也是S+S的立身之本,利用服务可以更大地为企业以及服务提供者创造价值。利用基于云的企业效用计算,大型企业同样可以从服务中获益。例如,全新的微软Online Services可以通过SharePoint、Exchange、OCS和Dynamic CRM提供一个可以对其进行管理的、基于服务的构架。企业服务平台还可通过SQL Server Data Services、BizTalk Services和其他服务扩展到云架构服务中。
随着SilverSlight的逐渐成熟,以及REST轻量级技术的普遍存在,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服务(Web Service和WCF Service)在跨操作系统的场景下进行开发,同时利用“设备耦合”,通过Web将用户设备作为一个无缝的整体进行管理。微软提供Expression Studio和Visual Studio等设计工具对无缝融合多个层级应用的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支持。
根据Ray Ozzie的预想,“设备聚合”、“社交聚合”、“云构架”以及“服务器/服务对称(server/service symmetry)” 对于微软所服务的市场来说是非常大的机遇。事实是否如此呢?从微软在S+S的竞争对手来看,各方敏锐的眼光已经盯准了服务所面临的巨大市场。例如,微软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Google就先于微软推出了新的网络平台服务Google App Engine。Google还利用云计算平台从移动、社区、地理和网站等多方面推出如Google Gears、OpenSocial、Android等工具。
现在,微软与Google已经在“服务”市场展开了殊死搏斗,鹿死谁手还未可知。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微软已经全面启动了服务战略,能否缔造微软帝国的又一个神话,实现Bill Gates的霸业宏图,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服务世界”的美好愿景。数年前,微软雄心勃勃提出了Xml Web Services,除了积极参与WS-*标准的制订之外,还积极倡导UDDI,并计划推出.NET My Services,然而事实证明微软的期望只能是一厢情愿,最终推出的My Services也是无疾而终。微软的Windows Passport也因为个人隐私权与法律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置疑,遭受了巨大的阻力。至于Bill Gates曾经一力倡导的类似设备聚合的“维纳斯”计划更是因为现实因素与技术因素而最终搁浅。
此次微软制定的服务战略显然已经蓄谋已久,由于.NET框架已经逐渐成熟,并提供了开发方面的强大功能,在加上微软众多企业产品的有力支持,凭借微软雄厚的资金,以及来势汹汹的市场宣传,或许微软的服务战略能够沉舟侧畔千帆过,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自wayfarer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wayfarer/280192,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