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参数传递几点小结

简介:
在C#中,方法的参数传递有四种类型: 传值 (by value), 传址 (by reference), 输出参数 (by output), 数组参数 (by array)。传值参数无需额外的修饰符,传址参数需要修饰符ref,输出参数需要修饰符out,数组参数需要修饰符params。传值参数在方法调用过程中如果改变了参数的值,那么传入方法的参数在方法调用完成以后并不因此而改变,而是保留原来传入时的值。传址参数恰恰相反,如果方法调用过程改变了参数的值,那么传入方法的参数在调用完成以后也随之改变。实际上从名称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含义—— 传值参数传递的是调用参数的一份拷贝,而传址参数传递的是调用参数的内存地址,该参数在方法内外指向的是同一个存储位置
下面总结几种在项目中常用的参数传递:
1、常规值类型参数传递(如:整型参数传递)
Code
2、结构参数传递
Code
3、普通引用类型参数传递
Code
4、 string类型 参数传递(****)
Code
通过上面的代码,我们发现string类型参数传递返回的结果和常规值类型参数传递(如:整型参数传递)返回的结果一致,这里把string类型单独拿出来,是为了区别对待string这种特殊类型。本质上string是引用类型,但是在实际计算和处理的时候,它处处透漏出值类型的特征。关于string类型,网上有无数精彩的文章介绍,这里不再多说。
5、数组参数
params 关键字可以指定在参数数目可变处采用参数的方法参数。 在方法声明中的 params 关键字之后不允许任何其他参数,并且在方法声明中只允许一个 params 关键字。 
Code

6、最后,总结一下:

在C# 中,既可以通过值也可以通过引用传递参数。通过引用传递参数允许函数成员更改参数的值,并保持该更改。若要通过引用传递参数, 可使用ref或out关键字。ref和out这两个关键字都能够提供相似的功效,其作用也很像C中的指针变量。它们的区别是:
传递参数中,关键字ref和out的区别:
(1)、使用ref型参数时,传入的参数必须先被初始化。对out而言,必须在方法中对其完成初始化。 
(2)、使用ref和out时,在方法的参数和执行方法时,都要加Ref或Out关键字,以满足匹配。 
(3)、out适合用在需要retrun多个返回值的地方,而ref则用在需要被调用的方法修改调用者的引用的时候。




本文转自JeffWong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jeffwongishandsome/archive/2009/05/04/1448101.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
|
3月前
|
C#
C#的方法的参数传递
C#的方法的参数传递
38 0
|
C# C++
C#调用C/C++ DLL 参数传递和回调函数的总结
原文:C#调用C/C++ DLL 参数传递和回调函数的总结 Int型传入: Dll端: extern "C" __declspec(dllexport) int Add(int a, int b) ...
5777 0
C# List 作为参数传递的值变化
一、示例演示 namespace TestConsole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
1396 0
|
C# Windows 数据库
C# 多线程参数传递
1、通过实体类来传递(可以传递多个参数与获取返回值),demo如下: 需要在线程中调用的函数: namespace ThreadParameterDemo { public class FunctionClass { public static string TestFunction(string name, int age) {
1184 0
|
消息中间件 API C#
在C#中SendMessage和PostMessage的参数传递
本文源码下载地址: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testcs_dn/5152868 在C#中可以使用Window API提供的SendMessage和PostMessage来传递参数。
1717 0
|
C# 编译器 .NET
|
2月前
|
C# 开发者
C# 一分钟浅谈:Code Contracts 与契约编程
【10月更文挑战第26天】本文介绍了 C# 中的 Code Contracts,这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通过契约编程增强代码的健壮性和可维护性。文章从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了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和对象不变量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具体代码示例进行了说明。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常见的问题和易错点,如忘记启用静态检查、过度依赖契约和性能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Code Contracts。
4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