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ava多线程互斥,和java多线程引入偏向锁和轻量级锁的原因?
--->synchronized的重量级别的锁,就是在线程运行到该代码块的时候,让程序的运行级别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把所有的线程挂起,让cpu通过操作系统指令,去调度多线程之间,谁执行代码块,谁进入阻塞状态。这样会频繁出现程序运行状态的切换,线程的挂起和唤醒,这样就会大量消耗资源,程序运行的效率低下。为了提高效率,jvm的开发人员,引入了偏向锁,和轻量级锁,尽量让多线程访问公共资源的时候,不进行程序运行状态的切换,由用户态进入内核态,借助操作系统进行互斥。
--->jvm规范中可以看到synchronized在jvm里实现原理,jvm基于进入和退出Monitor对象来实现方法同步和代码块同的。在代码同步的开始位置织入monitorenter,在结束同步的位置(正常结束和异常结束处)织入monitorexit指令实现。线程执行到monitorenter处,讲会获取锁对象锁对应的monitor的所有权,即尝试获得对象的锁。(任意对象都又一个monitor与之关联,当且一个monitor被持有后,他处于锁定状态)
--->java的多线程安全是基于lock机制实现的,而lock的性能往往不如人意。原因是,monitorenter与monitorexit这两个控制多线程同步的bytecode原语,是jvm依赖操作系统互斥(mutex)来实现的。
--->互斥是一种会导致线程挂起,并在较短时间内又需要重新调度回原线程的,较为消耗资源的操作。
--->为了优化java的Lock机制,从java6开始引入轻量级锁的概念。轻量级锁本意是为了减少多线程进入互斥的几率,并不是要替代互斥。它利用了cpu原语Compare-And-Swap(cas,汇编指令CMPXCHG),尝试进入互斥前,进行补救。
二:为什么要自旋或者自适应自旋?
--->前面我们讨论互斥同步的时候,提到了互斥同步对性能最大的影响是阻塞的实现,挂起线程和恢复线程的操作都需要转入内核态中完成,这些操作给系统的并发性能 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虚拟机的开发团队也注意到在许多应用上,共享数据的锁定状态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为了这段时间去挂起和恢复线程并不值得。如 果物理机器有一个以上的处理器,能让两个或以上的线程同时并行执行,我们就可以让后面请求锁的那个线程“稍等一会”,但不放弃处理器的执行时间,看看持有 锁的线程是否很快就会释放锁。为了让线程等待,我们只须让线程执行一个忙循环(自旋),这项技术就是所谓的自旋锁。
--->自旋锁在JDK 1.4.2中就已经引入,只不过默认是关闭的,可以使用-XX:+UseSpinning参数来开启,在JDK 1.6中就已经改为默认开启了。自旋等待不能代替阻塞,且先不说对处理器数量的要求,自旋等待本身虽然避免了线程切换的开销,但它是要占用处理器时间的, 所以如果锁被占用的时间很短,自旋等待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反之如果锁被占用的时间很长,那么自旋的线程只会白白消耗处理器资源,而不会做任何有用的工作, 反而会带来性能的浪费。因此自旋等待的时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自旋超过了限定的次数仍然没有成功获得锁,就应当使用传统的方式去挂起线程了。自旋次 数的默认值是10次,用户可以使用参数-XX:PreBlockSpin来更改。
--->在JDK 1.6中引入了自适应的自旋锁。自适应意味着自旋的时间不再固定了,而是由前一次在同一个锁上的自旋时间及锁的拥有者的状态来决定。如果在同一个锁对象 上,自旋等待刚刚成功获得过锁,并且持有锁的线程正在运行中,那么虚拟机就会认为这次自旋也很有可能再次成功,进而它将允许自旋等待持续相对更长的时间, 比如100个循环。另一方面,如果对于某个锁,自旋很少成功获得过,那在以后要获取这个锁时将可能省略掉自旋过程,以避免浪费处理器资源。有了自适应自 旋,随着程序运行和性能监控信息的不断完善,虚拟机对程序锁的状况预测就会越来越准确,虚拟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三:锁削除
--->锁削除是指虚拟机即时编译器在运行时,对一些代码上要求同步,但是被检测到不可能存在共享数据竞争的锁进行削除。锁削除的主要判定依据来源于逃逸分析的数 据支持(第11章已经讲解过逃逸分析技术),如果判断到一段代码中,在堆上的所有数据都不会逃逸出去被其他线程访问到,那就可以把它们当作栈上数据对待, 认为它们是线程私有的,同步加锁自然就无须进行。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变量是否逃逸,对于虚拟机来说需要使用数据流分析来确定,但是程序员自己应该是很清楚的,怎么会在明知道不存在数据争用的 情况下要求同步呢?答案是有许多同步措施并不是程序员自己加入的,同步的代码在Java程序中的普遍程度也许超过了大部分读者的想象。比如:(只是说明概念,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例子)在线程安全的环境中使用stringBuffer进行字符串拼加。则会在java文件编译的时候,进行锁销除。
四:锁粗化
--->原则上,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总是推荐将同步块的作用范围限制得尽量小——只在共享数据的实际作用域中才进行同步,这样是为了使得需要同步的操作数量尽可能变小,如果存在锁竞争,那等待锁的线程也能尽快地拿到锁。
--->大部分情况下,上面的原则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系列的连续操作都对同一个对象反复加锁和解锁,甚至加锁操作是出现在循环体中的,那即使没有线程竞争,频繁地进行互斥同步操作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性能损耗。
--->原则上,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总是推荐将同步块的作用范围限制得尽量小——只在共享数据的实际作用域中才进行同步,这样是为了使得需要同步的操作数量尽可能变小,如果存在锁竞争,那等待锁的线程也能尽快地拿到锁。
--->大部分情况下,上面的原则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系列的连续操作都对同一个对象反复加锁和解锁,甚至加锁操作是出现在循环体中的,那即使没有线程竞争,频繁地进行互斥同步操作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性能损耗。
--->如果虚拟机探测到有这样一串零碎的操作都对同一个对象加锁,将会把加锁同步的范围扩展(锁粗化)到整个操作序列的外部。
五: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对比
锁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偏向锁 | 加锁和解锁不需要额外的消耗,和执行非同步方法相比仅存在纳秒级的差距 | 如果线程间存在锁竞争,会带来额外的锁撤销的消耗 | 适用于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同步块场景 |
轻量级锁 | 竞争的线程不会阻塞,提高了程序的响应速度 | 如果始终得不到索竞争的线程,使用自旋会消耗CPU | 追求响应速度,同步块执行速度非常快 |
重量级锁 | 线程竞争不使用自旋,不会消耗CPU | 线程阻塞,响应时间缓慢 | 追求吞吐量,同步块执行速度较长 |
对象头的存储内容(monitor)
长度 | 内容 | 说明 |
32/64bit | Mark Word | 存储对象的hashcode或锁信息 |
32/64bit | 类对象的地址 | 存储到对象类型数据的指针 |
32/64bit | Array length | 数组的长度(如果当前对象是数组) |
锁状态 | 25bit,4bit | 1bit(是否是偏向锁) | 2bit(锁标示位) |
轻量级锁 | 指向栈中锁记录的指针 | 00 | |
重量级锁 | 指向互斥量(重量级锁)的指针 | 10 | |
GC | 空 | 11 | |
偏向锁 | 线程id,对象hashcode,对象分代年龄 | 1 | 01 |
六:锁的状态
--->锁一共有四种状态(由低到高的次序):无锁状态,偏向锁状态,轻量级锁状态,重量级锁状态
--->锁的等级只可以升级,不可以降级。这种锁升级却不能降级的策略,目的是为了提高获得锁和释放锁的效率。
七:偏向锁
--->a线程获得锁,会在a线程的的栈帧里创建lock record(锁记录变量),则在锁对象的对象头里和lock record里存储a线程的线程id.以后该线程的进入,就不需要cas操作,只需要判断是否是当前线程。
--->a线程获取锁,不会释放锁。直到b线程也要竞争该锁时,a线程才会释放锁。
--->偏向锁的释放,需要等待全局安全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没有正在执行的字节码),它会首先暂停拥有偏向锁的线程,然后检查持有偏向锁的线程是否还活着,如果线程不处于活动状态,则将对象头设置成无锁状态。如果线程仍然活着,拥有偏向锁的栈会被执行,遍历偏向对象的所记录。栈帧中的锁记录和对象头的Mark Word要么重新偏向其他线程,要么恢复到无锁,或者标记对象不适合作为偏向锁。最后唤醒暂停的线程。
--->关闭偏向锁,通过jvm的参数-XX:UseBiasedLocking=false,则默认会进入轻量级锁。
八:轻量级锁
--->a线程获得锁,会在a线程的栈帧里创建lock record(锁记录变量),让lock record的指针指向锁对象的对象头中的mark word.再让mark word 指向lock record.这就是获取了锁。
--->轻量级锁,b线程在锁竞争时,发现锁已经被a线程占用,则b线程不进入内核态,让b线程自旋,执行空循环,等待a线程释放锁。如果,完成自旋策略还是发现a线程没有释放锁,或者让c线程占用了。则b线程试图将轻量级锁升级为重量级锁。
--->锁记录(lockrecord)和对象头(mark word)的进行指针交换的示意图
十:重量级锁
--->重量级锁,就是让争抢锁的线程从用户态转换成内核态。让cpu借助操作系统进行线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