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户外是接近38度高温,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大汗淋漓的孩子背着书包围在苹果体验店里,你争我夺的抢玩最新iPhone上安装的各种游戏。他们的表情上流露出的快乐,就像是80年代时那些孩子玩街机一般。但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没有一分钱收入的“孩子们”,会成为中国购买iPhone的主力局之一。虽然iPhone的价格高达5000元之多,但这些孩子依然会从压岁钱、零用钱中“存够”这笔巨款。不仅如此,甚至在很多家长看来,iPhone还成为要求孩子考出好分数时最好的砝码。
但在3年前,也就是2009年国庆节,苹果公司以高达人民币6999元的价格出现在中国iPhone3GS时,还处于被山寨机“统治”的中国手机市场,几乎很难“接受”这个高昂的价格。而时隔仅仅几个月,一连串因为购买这款手机而引发卖肾、卖“初夜”、跳楼的悲剧就接连出现。一款简简单单的iPhone手机,为何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颠覆人们的想法并产生如此大的“妖力”,诱惑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为此付出健康,甚至宝贵的生命?
它代表着一个个美国梦?
和其他产品所不同的是,在苹果还未进入中国市场时,苹果所代表小众艺术家、社会名流等美国上流人士的品味,就深深吸引着年轻一代的中国消费者。这种“独特”的数码产品,成为了他们向往那种不拘一格生活理念和享乐态度的寄托。也几乎是在同时,这样一款数码产品得以成为和LV、普拉达一样,一下子变成这些年轻人心中的“奢侈品”。在苹果公司广告的推波助澜,这种虚幻的虚荣被描述得如此真实。电视台中动感、时尚的宣传广告,以及其他媒体的夸耀,仿佛一次次一轮又一轮的“商品洗脑”。并自上而下的在国内年轻人群中形成了难以抹去的信念。
这些被苹果公司日益宣传的理念,正在让类似19岁的阿豪、17岁的小王这样的少年,沦为“拜物教徒”或者“奢侈品拜物教”。这两个“单肾”少年,都为了买上一部iPhone手机,而在黑市将自己的一个肾卖掉。已经注定牺牲掉健康的他们,并非完全意识到自己的疯狂举动。他们仍然因买到一部iPhone,而感到兴奋。苹果营销口号中的理念,正在发生悄然变质,并开始根深蒂固的动摇这些还未建立完整价值观的青少年。
17岁女孩小罗,又是一个被“洗脑”而做出疯狂举动的未成年人。她因为父母没有买苹果而买的是三星,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在重庆,同样有一位年轻的女孩正因为男友送不起iPhone手机而欲跳楼自杀。在杭州,一名买不起iPhone的大学生,连续两次偷盗室友iPhone。他们正在漫天的“苹果赞扬声”下,开始沉迷于一种日益增长的对奢侈品的憧憬与崇拜中。这种“沉迷”就像毒品一样,让人为之不顾性命、不顾法律的疯狂着迷。
“紧张、兴奋、刺激、害怕”
曾看到电视中记者在采访刚卖过肾的孩子时,对方说出的一些话中并未有“后悔”二字,“紧张、兴奋、刺激、害怕”是他们对自己疯狂举动的最终“感受”。很多人花好几个月工资不吃不喝去买这个手机,结果就发发短信打打电话。在拥有iPhone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并未花钱买过一款应用。虽然中国成为继美国市场之后,苹果最大的购买国,但这仅仅限于iPhone手机“硬件”。而据一份调查显示,在苹果Store App全球收入榜单中,中国用户几乎是处于压底的地位。这意味着,在Store App以收费应用为主的iPhone中,大部分中国用户都正在使用免费版、破解版的应用。
虽然在苹果的宣传广告中,其中各种各样的功能、丰富的收费应用才是其主角,但在国内绝大部分iPhone用户却不愿意为此付出一分钱。似乎很多购买者,都是冲着这个iPhone的“壳”去的。在需要下载各种应用时,他们更愿意通过另一种虽然比较繁琐但却能享用到更多免费应用的手段去获得。
撑的壳,要的命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上比iPhone更便宜、更易获得更多免费应用的智能手机,已经随处可见。但始终有一些固执的“果粉”不愿意去使用,令愿会花更多的钱获得这个“昂贵的手机”,并继续通过复杂的方式获得免费应用。在不少中国果粉人眼里,拥有iPhone代表着自己已经进入“人均生活消费更高”的群体之列。通过iPhone这个“壳”,他们可以象征证明自己成功了。
加之苹果饥渴营销的助推,以及“奇货可居”氛围和高端定位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国果粉逐渐在这种蛊惑之中被“洗脑”。在苹果的营销政策中,将“更好的生活与iPhone”捆绑,把“对乔布斯的崇拜与iPhone”捆绑的宣传方法,更加深入地将他们牢牢地捆死在拜金之路上。卖肾、卖初夜,甚至不惜丢掉自己的脸面去偷窃、自杀的情况,在这样的“思想”下被熏陶,最终酿造出一幕幕悲剧……(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处
QQ:88328702 MSN:wangk102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