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听了陈国良院士的讲座《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触动颇大。在报告中,陈院士提到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他说美国将“科学”分为三类: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作为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很荣耀的事情。致力于世界三大“科学”之一的学习和研究,难道不值得庆贺吗?不过,这个报告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有关数学的学习。要想学好计算机,数学是基础。正所谓“不及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数学这个“基础”稳固了,才能建立起高层的大楼。
我本人非数学家,也不是数学牛人,但自认为数学功底还不错。借着院士这个话题,我回忆了一下自己本科时学习数学的经历,感觉那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令我难以忘记!
先来说一下自己的“光辉业绩”吧。本人在大一的时候学习了《高等数学》,那时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第五版”。两个期末考试,我的成绩都是100分,这个记录在我毕业之前还没有被打破过。我并非自鸣得意之徒,只是想在此分享一下自己学习高数的方法及感受。
大家都有学习这门课的经历,知道它对于其它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并且学分也比较的多(当时我们是11个学分)。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哪里都是数学公式,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在第一学期的上半叶,我并没有太在意它,直到期中考试得了个82分(即便如此,也是本专业的第3名)。我终于知道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于是决定转移学习的重心,对之进行重点突击。
人就是在有了危机的时候才会努力。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想到了一个笨办法:搞“题海战术”。我买了几个纸质的笔记本,同时从图书馆借了一些参考书。我从教材的第一章开始,将每一节后面的习题都写在了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先留在那里,等后面的做完了再回过头来解决。我真的几乎是一道题都没有落下,将它们“一网打尽”了。在遇到确实比较难的题时,我借到了“教材习题解答”来参考,但一定是要在自己的确无能为力的情况之下。教材后的习题做完后,我还不满足,于是又将参考书目上的题做了一些。笔记本写完了,我就拿空白纸来写,最后也不知道写完了多少张空白纸。
我的这个行为在本专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大家都知道了,说我颇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甚至有同学专门跑来借我的“习题解答”去看(后来一直没还我)。确实,为了做好这些习题,我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有时为了做出一道题目,要想好几个小时。那时宿舍里面的蚊子又要特别的多,经常给我“送红包”。我当时真是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就这样,我拿了两个100分,并且在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上,我得了99分。当时,教我们高数的邓老师亲自叫我上讲台去把自己的思路写出来,真是十分“光荣”啊!任何事情,如果是自己有兴趣做的,并且只要能够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MIT的校训是“既能想,又会做”,这就是对我们理工科学生的要求。经过那一年的锻炼,我觉得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对于以后某些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
现在提倡“计算思维”,其实就是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可以说是被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它能够使我们终身受益!
“计算思维”,努力学习并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