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业界关注的物联网医疗的模版出现。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阿斯利康(AstraZeneca)跨界联手医疗专家、医院体系共同打造的基于物联网的疾病诊疗一体化方案揭开面纱。
广义的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今年才开始出现,已有众多包括手术室一体化、药品供应链管理、医用耗材流程监控、新生儿防盗等案例。只是,通过物联网实践诊疗一体化与“分级诊疗”依然是业界,包括众多药企、器械企业、医疗信息公司关注的事件。
通俗来讲,一体化诊疗方案在每一个诊疗中心内部,通过对诊疗过程中多科室资源的整合、流程的优化,让患者获得“一站式”医疗服务;而在一体化诊疗中心模式大体系中,将打造成类专科疾病领域的“分级诊疗”“医联体”。
对胸痛急性发作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50万,预计2030年患者数量是现在的10倍。
国际上通常采用门球时间(D-to-B)衡量医疗机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能力。目前,我国平均门球时间为112分钟,远超90分钟的国际标准。就诊、转运、判断、启动等救治各个环节都存在延误现象;“先付费、后救治”的流程也耽误了宝贵的急救时间;患者出院后与医院、医生联系不紧密,导致预后管理不完善,心梗复发率及重复住院率无法有效控制,加重社会医疗负担。
以胸痛中心为例。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构建院前、院内、出院后无缝连接的一体化急性胸痛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减急救时间;此外,建立早期诊断、快速救治、科学随访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让更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得到多个环节的疾病救助与指导。
在这一模式下,通过物联网技术,医院介入疾病管理的关口向前后延伸。按照体系建设设想,最终实现多方获益。
对于政府而言:胸痛中心为政府提供了优化我国急性胸痛救治体系的途径,达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的目标。同时,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基层医院收治的患者快速地转运至中心医院,中心医院则能为基层医院提供规范化诊疗指导,通过上下联动使各级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发挥最大效用,进而助力心血管疾病分级诊疗的建设。
对于药企而言,这种创新本质上是商业模式及商业营销的创新。通过让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救助更多患者的生命,延长更多患者的生命,药企最终能够获得商业价值的实现。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称,在这一商业模式中,阿斯利康要做的是一种生态,打通资源、连通数据,构建跨地域、跨行业的健康物联网生态模式。目前,阿斯利康已与近30家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上述解决方案,包括中国移动、爱立信、欧姆龙等。“希望诊断设备、互联网、物联网各个方面的合作伙伴能够入驻,一起来探讨打造这个生态环境,真正的为中国患者谋福利。”王磊称,“当然谋福利之后我们也不隐讳,如果患者的利益是提升的,多方、多赢的商业利益也能够得到实现。”
胸痛中心体系的建设,早在阿斯利康参与之前,就已经在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等权威专家已经启动这一项目。胸痛中心体系的本质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基于打造标准版的操作规范,并不是实体医疗场所的再建,只要达到要求,都可以认证成为胸痛中心。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