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的是从五大要素切入应用 告别SOA幻灭的谷底期,【IT168 资讯】严峻的经济形势,缺乏有说服性的案例使得SOA开始面临质疑,有分析师断言SOA已死,并批评SOA项目浪费了企业大量的投资。
这真的是SOA将死的预言,还是对SOA的深刻反思,企业又该如何避开SOA的误区,迅速切入SOA,并看到收益呢。
刚刚进入2009年,Burton集团副总裁兼研究总监AnneThomasManes在她的博客中宣布SOA已经死亡。她说:“2009年元旦,SOA遭遇死亡,经济衰退的灾难性影响彻底摧毁了它。”
她认为SOA曾被认为是IT的大救星,现在却证明是一项极其失败的试验——至少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如此。SOA被认为能大规模降低成本和增加机动性。但除了极个别情况,SOA并未兑现它承诺的好处。在投资百万后,IT系统并未得到改善。许多组织的情况更糟:成本增加、项目延期,系统比以往更脆弱。手握钱袋的人们对此已感到厌倦。鉴于2009年的预算紧缩,许多组织消减了他们SOA项目的资金。
此言一出,在IT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分析师表示支持,并拿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过即使这些支持SOA概念已死的人也承认:SOA提出的理念和思想是先进的,它将渗透在其他形式中继续发展。
那么SOA本身为什么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挑战,SOA产业的推进是否陷入困境中呢?“SOA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降低复杂性、松耦合、灵活支持业务等等,但是这些好处都是不可量化的,属于隐形的收益。”赛迪顾问副总裁张涛告诉记者,“归根到底,SOA的核心和难点在于架构和思想,而不是技术。”
正是SOA所提倡的架构革命、业务价值、IT与业务的一致使得SOA在现实当中困难重重。因为它只是提出了理念、思想和目标,并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实现方法,而这个理想又过于美好,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终极诉求。“过高的目标压垮了SOA本身,因为一旦无法实现,就面临着被质疑甚至被否定的结果。”一业内人士指出。
SOA被质疑是否就真的表明SOA已死呢,换个角度,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权威的全球IT咨询/分析机构Gartner在1995年发明了一个叫“炒作周期(HypeCycle)”的曲线模型,利用它来观察、预测各种新科技被企业接受、落地的成熟度。
这个曲线模型把任何一个新兴科技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触发阶段、夸大的期望定点(炒作最厉害的时候)、幻灭的谷底(被质疑、被否定的时候)、启示的上坡(应用开始出现并蔓延)、生产力的高原(广泛的应用,最终开花结果)。
每年Gartner针对不同的行业和技术领域,都会更新其炒作周期曲线,2008年公布的曲线图中,SOA正步入“启示的上坡”阶段,表明SOA应用已经开始出现,并正在逐步推广过程中。
其实不管质疑、否定,或者是静悄悄,都是任何一个新兴科技发展的必然阶段,它反而表明了这项新兴科技真的开始进入应用阶段,而不再是华而不实的炒作和空口承诺。因此对于“SOA已死”的争论不妨看做对SOA的有益反思。
SOA的五个切入点
无法落地,无法看到投资回报是SOA当前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这也是SOA应用过程中的硬伤。如何迈出第一步,让SOA的理念变成现实,让SOA口号变成真真切切可以体验到的幸福,这是SOA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此,IBM很早就提出了SOA的五个切入点,它们分别是人员、流程、信息、连接性和重用。其中人员、流程和信息是任何一个IT项目必须考虑的三要素,而连接性和重用则是SOA的精华所在,连接异构系统,实现代码重用是SOA在架构层面的本质。
在人员方面,SOA的这个切入点关注用户体验,从用户的角度入手来考虑SOA。例如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中开展的SOA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OnePage”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使用人员,他所有的操作只要在一个页面就可以完成。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报销的时候要进入财务系统,预定办公室的时候再进入OA系统,请假的时候又要进入HR系统。在新的页面中,这些系统都变成一个个的功能被嵌入在同一个页面当中。当然,面向不同类型的人员,这个页面也是不同的。
流程切入点可帮助企业了解其业务中发生的情况,从而支持其对现有业务模型进行改进。SOA所倡导的服务就像一粒粒的珍珠,而流程则是串起这一粒粒珍珠的线,在SOA中,通过利用BPM(业务流程管理),不同的服务被灵活地组装在一起形成新的应用,而其中的核心在于灵活的组装、动态的调整和持续的优化。
信息切入点确保能以一致而可见的方式利用公司中的信息。在SOA的架构中,信息也是以服务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
连接性切入点强调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强调异构系统的连接,以此,所有的服务都可以进行对话和交互。其中,ESB(企业服务总线)是最常见到的产品和技术。
重用切入点即SOA所倡导的服务,IT被模块化,并以服务的形式来展现自己,这样现有的资产就可以被最大化的重用,提高投资价值的同时,缩短应用开发时间。“在SOA时代,一个新应用的开发,大部分的工作是组装现有的服务,而不是开发新的代码。”普元CEO沈惠中说。
从以上五个切入点的任何一个入手,都可以开始SOA的项目,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迫切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开展SOA项目。不要为了实施SOA而实施SOA,这样SOA的价值才能找到承载体。
对于迫切需要进行流程组装的企业,例如电信、银行各种的业务系统都迫切地需要流程的支持,就可以以流程入手,通过BPM来切入SOA应用;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大量应用系统,但是却彼此孤立的企业,则可以从连接入手,通过ESB来切入SOA应用;而对于那些有大量的应用需要上线的企业,则从开发阶段就开始切入SOA,以方便以后的重用和连接。
如此以来,SOA这个宏图理念就变成了现实中可以操作的项目,而SOA所宣扬的价值也找到了落脚点。
SOA的误区
尽管SOA最初主要被技术人员接受,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业务而非技术问题。又由于是技术人员和产品提供商引入(并且往往执行)了SOA,他们对SOA技术(软件销售)的关心要多过对其本身业务影响的关注。
热衷技术问题,而忽略业务价值使得SOA局限在技术圈子,无法在最终用户那里得到认可。热衷细节,而忽略架构使得SOA的价值无法发挥。同时厂商对于SOA的宣传成为其兜售产品的噱头,用户误以为只要购买了相应的产品就等于实现了SOA,在配置了一系列的ESB、BPM、WebService工具后,迟迟看不到其价值,大量的产品被闲置,用户逐渐对SOA失去耐心。
“人们忘记了SOA的目的,沉醉于愚蠢的技术争论(如"最好的ESB是什么?"或者"WS-*火拼REST"),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架构。”AnneThomasManes说。
另一位分析师SteveJones指出:“并不是说SOA已死,而是意味着在无法销售更多的ESB和Web服务工具时,市场对T-SOA(Technology-SOA,技术性SOA)不再青睐。剩下来的,SOA的服务所带来的事实是SOA的起点不是那些绚丽的技术;如果你采用新的技术,而不具备服务的心态,那么你就会制造一定程度的混乱,结果会轻易地让咨询师和提供商利用EAI而大发横财。”
热衷技术和产品的典型表现就在于对于ESB的态度,很多人把ESB等同于SOA,认为购买了ESB,SOA就指日可待了。殊不知,ESB的作用只是在于跨越异构的系统把服务连接起来,使服务与服务彼此能够沟通。在当前企业的IT系统中,服务尚且不存在,何来连接服务?即使存在服务,在未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根本没有采用ESB的必要。
“ESB就是道路,试想城市规划时是先把所有的道路都修好,然后再去修大楼吗?”IBMSOA中国设计中心主任毛新生说,“ESB是后一个阶段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采用它”。
在中国,SOA概念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很多企业在招标中已经明确地把SOA提出来,要求支持这种技术方向。不过沈惠中指出,用户对SOA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他们只知道SOA是未来的方向,是先进的,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弄清SOA是什么。SOA被当作金纸,只是贴在脸上让别人看的。
这种对SOA浅薄的认识很可能成为SOA项目未来的隐患,“SOA已死”的争论表明了国外已经开始认识到SOA走入误区后的危害,而IT落后美国数年的中国,如果不能避免SOA误区,迟早也会遇到同样的危险。
SOA从应用开始
对SOA如何落地,沈惠中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架构入手,一是从应用(下文的应用都是指应用系统,如CRM、HR等)入手。从架构开始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在统一的规划中实施一个又一个的SOA项目;而从应用开始是自底向上的方法,每一个应用都采用SOA的方式来构建,当应用越来越多的时候,SOA项目就开始显现价值。
不过,沈惠中指出从架构入手,虽然可以有统一的规划,但是周期过长、风险较大,在前期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搭建,而SOA所倡导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是无法在这个阶段体现的。
“起一个SOA项目,首先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好,最后再用统一的框架把原有的系统做一遍。5年过去了,但是这5年,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界环境和技术潮流也在快速演进,而以前的规划又落伍了”沈惠中说。
在美国,一些企业的IT部门会有专门的架构组,负责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所有的系统和应用都必须按照架构组的要求进行。在这种企业中,从架构入手的办法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有专门的架构组,即使从总体架构角度来考虑每一个系统的建设仍是比较少见的。中国的IT建设基本都是采用项目制,在总体规划上相当薄弱,因此从架构入手,中国企业既没有经验,也缺乏相应的能力。
“在中国只听说过OA的项目、CRM的项目,很少听说过一个架构的项目。只有满足具体业务需求的项目才可能被审批,那些无法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项目则很难通过。”沈惠中告诉记者。
此外,中国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大量的应用和系统需要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承建新的系统;而美国的信息化已经相当成熟,存在着大量的系统和应用,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成和改造。中美的现实情况不同,决定了切入SOA的方式也不同,在美国,从架构入手更容易推动,而在中国,从应用入手则是最现实的选择。
在做一个OA项目的时候,我们基于SOA来构建一个OA项目;在做一个CRM项目的时候,我们基于SOA来构建一个CRM项目。在一个个基于SOA的应用逐步建立的时候,SOA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越来越大。”沈惠中说,“每前进一步,我们都能体会到SOA的价值,并且积累下经验,培养好人才,为下一个项目做好准备。”
沈惠中指出这种办法循序渐进,每一步都能看到收益,信心越来越强;每一步都扎扎实实,项目越做越好。“不要妄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他说。
此外沈惠中也指出,在初级阶段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模块化、松耦合、符合标准上,而不要过分追求服务的切分。“服务的切分是个无解的事情,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中间寻求最好的平衡点是门艺术。”沈惠中认为SOA必须从业务出发,但是不要被业务价值所吓到,否则SOA永远也落不了地。【IT168 资讯】严峻的经济形势,缺乏有说服性的案例使得SOA开始面临质疑,有分析师断言SOA已死,并批评SOA项目浪费了企业大量的投资。
这真的是SOA将死的预言,还是对SOA的深刻反思,企业又该如何避开SOA的误区,迅速切入SOA,并看到收益呢。
刚刚进入2009年,Burton集团副总裁兼研究总监AnneThomasManes在她的博客中宣布SOA已经死亡。她说:“2009年元旦,SOA遭遇死亡,经济衰退的灾难性影响彻底摧毁了它。”
她认为SOA曾被认为是IT的大救星,现在却证明是一项极其失败的试验——至少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如此。SOA被认为能大规模降低成本和增加机动性。但除了极个别情况,SOA并未兑现它承诺的好处。在投资百万后,IT系统并未得到改善。许多组织的情况更糟:成本增加、项目延期,系统比以往更脆弱。手握钱袋的人们对此已感到厌倦。鉴于2009年的预算紧缩,许多组织消减了他们SOA项目的资金。
此言一出,在IT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分析师表示支持,并拿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过即使这些支持SOA概念已死的人也承认:SOA提出的理念和思想是先进的,它将渗透在其他形式中继续发展。
那么SOA本身为什么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挑战,SOA产业的推进是否陷入困境中呢?“SOA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降低复杂性、松耦合、灵活支持业务等等,但是这些好处都是不可量化的,属于隐形的收益。”赛迪顾问副总裁张涛告诉记者,“归根到底,SOA的核心和难点在于架构和思想,而不是技术。”
正是SOA所提倡的架构革命、业务价值、IT与业务的一致使得SOA在现实当中困难重重。因为它只是提出了理念、思想和目标,并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实现方法,而这个理想又过于美好,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终极诉求。“过高的目标压垮了SOA本身,因为一旦无法实现,就面临着被质疑甚至被否定的结果。”一业内人士指出。
SOA被质疑是否就真的表明SOA已死呢,换个角度,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权威的全球IT咨询/分析机构Gartner在1995年发明了一个叫“炒作周期(HypeCycle)”的曲线模型,利用它来观察、预测各种新科技被企业接受、落地的成熟度。
这个曲线模型把任何一个新兴科技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触发阶段、夸大的期望定点(炒作最厉害的时候)、幻灭的谷底(被质疑、被否定的时候)、启示的上坡(应用开始出现并蔓延)、生产力的高原(广泛的应用,最终开花结果)。
每年Gartner针对不同的行业和技术领域,都会更新其炒作周期曲线,2008年公布的曲线图中,SOA正步入“启示的上坡”阶段,表明SOA应用已经开始出现,并正在逐步推广过程中。
其实不管质疑、否定,或者是静悄悄,都是任何一个新兴科技发展的必然阶段,它反而表明了这项新兴科技真的开始进入应用阶段,而不再是华而不实的炒作和空口承诺。因此对于“SOA已死”的争论不妨看做对SOA的有益反思。
SOA的五个切入点
无法落地,无法看到投资回报是SOA当前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这也是SOA应用过程中的硬伤。如何迈出第一步,让SOA的理念变成现实,让SOA口号变成真真切切可以体验到的幸福,这是SOA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此,IBM很早就提出了SOA的五个切入点,它们分别是人员、流程、信息、连接性和重用。其中人员、流程和信息是任何一个IT项目必须考虑的三要素,而连接性和重用则是SOA的精华所在,连接异构系统,实现代码重用是SOA在架构层面的本质。
在人员方面,SOA的这个切入点关注用户体验,从用户的角度入手来考虑SOA。例如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中开展的SOA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OnePage”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使用人员,他所有的操作只要在一个页面就可以完成。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报销的时候要进入财务系统,预定办公室的时候再进入OA系统,请假的时候又要进入HR系统。在新的页面中,这些系统都变成一个个的功能被嵌入在同一个页面当中。当然,面向不同类型的人员,这个页面也是不同的。
流程切入点可帮助企业了解其业务中发生的情况,从而支持其对现有业务模型进行改进。SOA所倡导的服务就像一粒粒的珍珠,而流程则是串起这一粒粒珍珠的线,在SOA中,通过利用BPM(业务流程管理),不同的服务被灵活地组装在一起形成新的应用,而其中的核心在于灵活的组装、动态的调整和持续的优化。
信息切入点确保能以一致而可见的方式利用公司中的信息。在SOA的架构中,信息也是以服务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
连接性切入点强调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强调异构系统的连接,以此,所有的服务都可以进行对话和交互。其中,ESB(企业服务总线)是最常见到的产品和技术。
重用切入点即SOA所倡导的服务,IT被模块化,并以服务的形式来展现自己,这样现有的资产就可以被最大化的重用,提高投资价值的同时,缩短应用开发时间。“在SOA时代,一个新应用的开发,大部分的工作是组装现有的服务,而不是开发新的代码。”普元CEO沈惠中说。
从以上五个切入点的任何一个入手,都可以开始SOA的项目,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迫切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开展SOA项目。不要为了实施SOA而实施SOA,这样SOA的价值才能找到承载体。
对于迫切需要进行流程组装的企业,例如电信、银行各种的业务系统都迫切地需要流程的支持,就可以以流程入手,通过BPM来切入SOA应用;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大量应用系统,但是却彼此孤立的企业,则可以从连接入手,通过ESB来切入SOA应用;而对于那些有大量的应用需要上线的企业,则从开发阶段就开始切入SOA,以方便以后的重用和连接。
如此以来,SOA这个宏图理念就变成了现实中可以操作的项目,而SOA所宣扬的价值也找到了落脚点。
SOA的误区
尽管SOA最初主要被技术人员接受,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业务而非技术问题。又由于是技术人员和产品提供商引入(并且往往执行)了SOA,他们对SOA技术(软件销售)的关心要多过对其本身业务影响的关注。
热衷技术问题,而忽略业务价值使得SOA局限在技术圈子,无法在最终用户那里得到认可。热衷细节,而忽略架构使得SOA的价值无法发挥。同时厂商对于SOA的宣传成为其兜售产品的噱头,用户误以为只要购买了相应的产品就等于实现了SOA,在配置了一系列的ESB、BPM、WebService工具后,迟迟看不到其价值,大量的产品被闲置,用户逐渐对SOA失去耐心。
“人们忘记了SOA的目的,沉醉于愚蠢的技术争论(如"最好的ESB是什么?"或者"WS-*火拼REST"),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架构。”AnneThomasManes说。
另一位分析师SteveJones指出:“并不是说SOA已死,而是意味着在无法销售更多的ESB和Web服务工具时,市场对T-SOA(Technology-SOA,技术性SOA)不再青睐。剩下来的,SOA的服务所带来的事实是SOA的起点不是那些绚丽的技术;如果你采用新的技术,而不具备服务的心态,那么你就会制造一定程度的混乱,结果会轻易地让咨询师和提供商利用EAI而大发横财。”
热衷技术和产品的典型表现就在于对于ESB的态度,很多人把ESB等同于SOA,认为购买了ESB,SOA就指日可待了。殊不知,ESB的作用只是在于跨越异构的系统把服务连接起来,使服务与服务彼此能够沟通。在当前企业的IT系统中,服务尚且不存在,何来连接服务?即使存在服务,在未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根本没有采用ESB的必要。
“ESB就是道路,试想城市规划时是先把所有的道路都修好,然后再去修大楼吗?”IBMSOA中国设计中心主任毛新生说,“ESB是后一个阶段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采用它”。
在中国,SOA概念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很多企业在招标中已经明确地把SOA提出来,要求支持这种技术方向。不过沈惠中指出,用户对SOA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他们只知道SOA是未来的方向,是先进的,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弄清SOA是什么。SOA被当作金纸,只是贴在脸上让别人看的。
这种对SOA浅薄的认识很可能成为SOA项目未来的隐患,“SOA已死”的争论表明了国外已经开始认识到SOA走入误区后的危害,而IT落后美国数年的中国,如果不能避免SOA误区,迟早也会遇到同样的危险。
SOA从应用开始
对SOA如何落地,沈惠中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架构入手,一是从应用(下文的应用都是指应用系统,如CRM、HR等)入手。从架构开始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在统一的规划中实施一个又一个的SOA项目;而从应用开始是自底向上的方法,每一个应用都采用SOA的方式来构建,当应用越来越多的时候,SOA项目就开始显现价值。
不过,沈惠中指出从架构入手,虽然可以有统一的规划,但是周期过长、风险较大,在前期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搭建,而SOA所倡导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是无法在这个阶段体现的。
“起一个SOA项目,首先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好,最后再用统一的框架把原有的系统做一遍。5年过去了,但是这5年,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界环境和技术潮流也在快速演进,而以前的规划又落伍了”沈惠中说。
在美国,一些企业的IT部门会有专门的架构组,负责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所有的系统和应用都必须按照架构组的要求进行。在这种企业中,从架构入手的办法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有专门的架构组,即使从总体架构角度来考虑每一个系统的建设仍是比较少见的。中国的IT建设基本都是采用项目制,在总体规划上相当薄弱,因此从架构入手,中国企业既没有经验,也缺乏相应的能力。
“在中国只听说过OA的项目、CRM的项目,很少听说过一个架构的项目。只有满足具体业务需求的项目才可能被审批,那些无法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项目则很难通过。”沈惠中告诉记者。
此外,中国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大量的应用和系统需要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承建新的系统;而美国的信息化已经相当成熟,存在着大量的系统和应用,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成和改造。中美的现实情况不同,决定了切入SOA的方式也不同,在美国,从架构入手更容易推动,而在中国,从应用入手则是最现实的选择。
在做一个OA项目的时候,我们基于SOA来构建一个OA项目;在做一个CRM项目的时候,我们基于SOA来构建一个CRM项目。在一个个基于SOA的应用逐步建立的时候,SOA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越来越大。”沈惠中说,“每前进一步,我们都能体会到SOA的价值,并且积累下经验,培养好人才,为下一个项目做好准备。”
沈惠中指出这种办法循序渐进,每一步都能看到收益,信心越来越强;每一步都扎扎实实,项目越做越好。“不要妄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他说。
此外沈惠中也指出,在初级阶段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模块化、松耦合、符合标准上,而不要过分追求服务的切分。“服务的切分是个无解的事情,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中间寻求最好的平衡点是门艺术。”沈惠中认为SOA必须从业务出发,但是不要被业务价值所吓到,否则SOA永远也落不了地。
原文发布时间为:2009-05-21
本文作者:IT168.com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IT168,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IT168。
原文标题:从五大要素切入应用 告别SOA幻灭的谷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