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Ops:云和运维的融合创新

简介:

只是这一次,Wintel的美谈已成历史,微软也早不复当年之勇。且不论Windows 8、Windows Phone和Surface的评论与销售双双滑铁卢,Windows Azure挣扎这么多年,仍然无法成为市场主流。虽然亲生的Hyper-V虚拟技术对Windows系统的支持最好,但始终不温不火。只有深度依赖微软技术栈的客户,还保持对微软技术的不离不弃,倒也不负恩泽。

CloudOps:云和运维的融合创新

廉颇老矣,何论冯唐?百年IBM在给宣传SmartCloud时自豪地宣称专注虚拟化40年,一口气将自己的虚拟化寻根到上世纪70年代的System/360,俨然一副“蓝色巨人”的风范。只是2013年6月当NASA宣布放弃IBM而选择Amazon AWS的时候,不知道40岁的SmartCloud是否老泪纵横?

屋漏偏逢连阴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云计算界在淘宝的带领下也掀起了对“巨人的进击”—“去IOE”的声音越发响亮。在云计算的时代,IBM的小型机、Oracle的商业数据库、EMC的存储在X86的廉价集群前溃下阵来。淘宝在2005年以蚂蚁大军击败eBay大象,如今“蚂蚁缠斗大象”的一幕似乎将在IT基础设施的领域再一次上演。2013年5月17日,阿里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那张照片是这次“去IOE”革命的最好注脚。

无怪乎RedHat、Canonical、VMware、Intel等厂商也纷纷追随RackSpace和NASA,进入以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云计算社区,或以产品、或以资助、或以资源等方式试图在廉价云计算市场占得先机。除了收购DynamicOps和Nicira,VMware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开发团队向OpenStack代码库提交针对vsphere Hypervisor的代码。Intel从2012年起,就开始深度参与到OpenStack的开发中去,其上海的测试团队就一直对OpenStack的各个版本提供测试。在移动市场失掉先机之后,Intel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穿戴式设备领域终于找回了感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过去的一年中,开源社区和中小型厂商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机会。我们不仅看到了基于容器的虚拟化技术的兴起,也看到诸多新鲜血液加入到云计算的市场。

Joyent在收编了Solaris的一批开发骨干之后推出了SmartOS,不仅进一步完善了Solaris的Container/Zone以及ZFS,而且将Linux下的虚拟化Hypervisor KVM移植过来。于是,以NodeStack和Fengqi.Asia为代表的部分公有云厂商选择了SmartOS作为云平台底层虚拟化的核心组件。除了Unix,在Google的大力推动下,基于cgroups技术的LXC在2013年也是在Linux社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腾讯基于LXC推出游戏云,为QQ游戏提供更弹性的资源配给和资源隔离服务。与此同时,以Docker为例的工具在过去的一年内也夺取了很多眼球,甚至进入到商业市场。百度在它的BAE(Baidu App Engine)中就使用Docker来管理底层的资源。

除了上面的重量级厂商和公司,国内的中小、创业公司也是捷报传。先是2013年8月金山云宣布2000万美元的融资,接着上海的UCloud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最近,想做中国AWS的QingCloud又在2014年元旦之际宣布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风投资本再一次投出了自己的一票,用赤裸裸的金钱证明了他们对于国内云计算市场的看好。

上述都是针对基础设施的厂商,他们结合底层的各种Hypervisor和Container将面向IT的服务固化到他们的云平台之中。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意义上位于运维上层、离一线运维人员更近的配置管理、任务编排、日志监控以及日常运维等领域也是英雄迭起、精彩纷呈。很多厂商将不同层次的技术结合起来,以期在IaaS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RightScale将IaaS和Chef结合,提供跨越不同云平台的虚拟机镜像服务,甚至支持企业内部的vSphere;Travis-CI将Vagrant和VirtualBox结合,向GitHub这类的代码托管厂商提供持续集成的服务;ScaleWorks将vSphere、OpenStack和Chef结合,向企业提供针对已有虚拟化技术的云化方案;Modern.IE则把眼光放在了Windows IE版本兼容性测试的领域,结合VirtualBox、VMware和Parallels提供标准的虚拟机镜像服务……更别说Chef背后的OpsCode、Puppet背后的PuppetLab和Ansible后面的AnsibleWorks了。大量的运维人员将自己的最佳实践转化为开源或商业产品,守得云开见月明。

实质上,云计算从来都不是目的,背后的CapEX、OpEX以及Productivity才是真正的诉求。而这,是永远不变的主题。云计算通过虚拟化和标准化,将精通运维的团队与个人的生产力池化而后量化、再服务化,使得大量的非运维人员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享受优质而有SLA保障的运维服务。因此,云计算可以算得上是技术挑战商业的又一次成功案例。

Hypervisor和Container虚拟化技术都基本尘埃落定,云计算领域的大玩家也都已经基本进场,更多的中小玩家在纷纷自立山头。这只是云计算的起点,根本不是云计算的重点。更多的领域将等待着云计算团队们去突破,云计算更多的想象空间等待着整个市场去挖掘。笔者不才,妄自预测了2014年的云计算新趋势,可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Cloud Native Application:运维从未有像今天一样这么深远地影响到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软件应用在架构上如何更好地弹性利用已有的云服务,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命题。传统的软件开发对于可扩展性和运维考虑的是各级模块的纵向扩展和HA,但Amazon AWS的CloudFront、EC2、EBS、S3、DynamoDB基本就涵盖了网站的CDN、计算、文件系统、存储和数据库,这些对于一个中大型的互联网网站已经绰绰有余,企业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利用?再比如,传统的软件监控往往强调MTTF,Netflix开源的Chaos Monkey则对系统的MTTR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Cloudify OPs:传统的运维只是单机版1.0,未来的运维需要同时操作上千台机器;传统的运维只是被动地执行变更,未来的运维需要主动地提出变更。如何结合企业的运维流程和要求,从整个企业全局的角度提高运维的效率?如何即提供服务平台,同时又保障运维的合规?《Measureing IT》这本书里面提出了SPO(Servers Per Ops)指标——一个运维人员,能够支撑多少台服务器的运维、配置管理、应用部署、监控警告等。类似于互联网思维对于产品经理的思维改造一样,运维人员用云计算的思维、技术和工具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改造。这一点对于国内的运维团队更为重要,否则,人力成本导致“人海战术”的难以为继只能阻碍运维团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I&PaaS:2011年,NIST定义了云计算的几种类型,但谁又规定了IaaS、PaaS和SaaS的边界不能被打破?IaaS、PaaS和SaaS都只是运维服务平台化的实现方式而已,只要有需求,就没有不能被打破的藩篱。Amazon AWS支持Beanstalk,Google除了GAE之外也推出了自己的Cloud。如今,OpenStack也加入了LXC的支持,业界涌现出来OpenStack加上CloudFoundry或OpenShift组合向外提供PaaS服务的案例。未来IaaS、PaaS两者的融合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也算是上文提及的IaaS厂商下沉IT服务的一类。

Cloud Security:随着企业的应用迁移到云计算服务厂商,视数据为生命的企业对云平台的安全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Amazon和GMail在2012~2013的几次事故都给云平台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去年,随着个人云、穿戴设备的兴起以及小白用户对云平台SLA的不了解,都给数据和云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从云的整体技术栈着手,构建全面的安全服务,不出现任何的短板;如何从租户的隔离上下手,减少租户对底层系统的突破,减少租户之间的攻击;又如何在第一时间侦测到安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修复问题,这些都是云服务厂商需要考虑并强化的点。

当然,相信2015年云计算的创新会远不止以上的四个方面。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第32块多米诺骨牌可以推倒帝国大厦,谁又能完全正确地预料云计算的未来?至少据Gartner预测,随着云计算服务认可度的持续增加,云计算服务市场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将至少持续到2014年,2013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总收入将突破1500亿美元,2015年突破1800亿美元。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一块足够大和诱人的蛋糕。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场白吐尽了无限的沧桑。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主角从山顶洞人时代一路走到现代,看尽风月通晓古今,却谓叹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只能追随时代的弄潮儿。时代的弄潮儿已然登场,我们是台下的观众,抑或后台等待,又抑或门外的路人?当时间流逝,我们未来回顾的时候,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呢?


本文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数据采集 运维 数据可视化
AR 运维系统与 MES、EMA、IoT 系统的融合架构与实践
AR运维系统融合IoT、EMA、MES数据,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通过AR终端实现设备数据可视化,实时呈现温度、工单等信息,提升运维效率与生产可靠性。(238字)
|
4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聚焦“AI+运维”深度融合,龙蜥系统运维联盟 MeetUp 圆满结束
现场 40 多位开发者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探索 AI 与运维深度融合的未来路径。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三重Reward驱动的运维智能体进化:多智能体、上下文工程与强化学习的融合实践
这篇文章系统性地阐述了 AI 原生时代下,面向技术风险领域的智能体系统(DeRisk)的架构设计、核心理念、关键技术演进路径与实践落地案例。
三重Reward驱动的运维智能体进化:多智能体、上下文工程与强化学习的融合实践
|
8月前
|
运维 供应链 前端开发
中小医院云HIS系统源码,系统融合HIS与EMR功能,采用B/S架构与SaaS模式,快速交付并简化运维
这是一套专为中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计的云HIS系统源码,基于云端部署,采用B/S架构与SaaS模式,快速交付并简化运维。系统融合HIS与EMR功能,涵盖门诊挂号、预约管理、一体化电子病历、医生护士工作站、收费财务、药品进销存及统计分析等模块。技术栈包括前端Angular+Nginx,后端Java+Spring系列框架,数据库使用MySQL+MyCat。该系统实现患者管理、医嘱处理、费用结算、药品管控等核心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助力医疗机构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
477 4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运维的未来: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之路
【8月更文挑战第21天】在数字化浪潮中,运维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探讨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运维工作,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并预测了未来运维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当前运维面临的挑战,我们揭示了自动化和AI技术带来的机遇,以及它们如何助力运维人员实现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决策制定。文章还讨论了这些技术可能对运维职业路径产生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对未来运维趋势的深刻洞察。
34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运维的未来之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
【8月更文挑战第15天】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运维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流程,再到如今智能技术的融入,运维工作正在逐步摆脱繁重而重复的任务,向着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本文将探讨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如何重塑运维工作的面貌,以及这一趋势对运维人员技能要求的影响。
294 0
|
运维 监控 Docker
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从理论到实践构建高效自动化运维体系:Ansible与Docker的完美融合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 在当今软件开发的世界中,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了实现可伸缩、灵活且容错的系统的关键策略。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高效的微服务系统,涵盖从概念理解、设计原则到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将重点讨论微服务设计的最佳实践、常用的技术栈选择、以及如何克服常见的挑战,包括服务划分、数据一致性、服务发现和网络通信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南,帮助他们构建出既健壮又易于维护的微服务系统。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构建高效运维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高效IT运维体系的构建策略,通过理论框架与实际案例并重的方式,深入剖析了现代企业面临的运维挑战。文章开篇概述了当前运维领域的新趋势,包括自动化、智能化及DevOps文化的兴起,随后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日常运维管理中,形成一套既灵活又稳定的运维机制。特别地,文中强调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保持持续学习与适应的必要性。最终,通过对比分析几个典型企业的运维转型实例,提炼出可复制的成功模式,为读者提供具有实操性的指导建议。 ####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智能运维:大数据与AI的融合之道###
【10月更文挑战第20天】 运维领域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着传统的运维模式。本文探讨了智能运维如何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运维成本。通过实例解析,揭示智能运维在现代IT架构中的核心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未来运维趋势的深刻洞察。 ###
452 10
|
存储 运维 Cloud Native
阿里云国际CloudOps的优势和云上运维的特点
阿里云国际CloudOps的优势和云上运维的特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