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历史并不算久。2013年被看作互金元年,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到了2015年,监管收紧,互金开始退潮。2016年起,互金平台大洗牌,又兴起了 Fintech,业界认为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下半场。短短数年,激荡非常,仿佛将十数年的发展历程都折叠进了这四年。
2015年6月,网金社第一次在众人面前亮相,参与并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是一家服务于中高净值人群的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要说起它的不同,首先便是背景显赫,三位大股东中投保、恒生电子、蚂蚁金服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此外,它还拥有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互联网金交所牌照,也是全国第一张互联网金交所牌照。
“网金社是独立的第三方交易所,也是一座衔接传统金融机构与 Fintech 的桥梁,连接资产端和资金端。”
在接受雷锋网专访时,CEO吴志刚这样强调道网金社的定位。吴志刚此前任职中投保,有着20多年担保业信息化的建设经验。
三大层面了解网金社
第一,从盈利模式角度而言,网金社有三大业务:登记发行服务、输出IT及风控技术、扶持 Fintech 企业获取相应投资回报。其中输出IT和风控技术是目前收益最高的业务。登记发行服务的费用是固定的,收益相对较低。而据网金社评估,也看好未来的投资收益。
第二资产端,网金社大部分的资产是小额分散的 Fintech 资产,余下小部分是大额非标资产。Fintech 资产的来源分为自主研发和对接外部金融场景。其中,付税宝是网金社自主研发的资产代表,对接外部金融场景是指与来分期等企业达成合作。
打开网金社官网,雷锋网发现不见互金平台常见的各类理财产品。对此,吴志刚表示,
事实上,监管在理财产品设立、发行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而未来管理肯定会愈加严格。在网金社研究论证和与监管沟通后,网金社决定顺应监管趋势,不设立、发行理财产品。
第三,资金端的资金主要来自网金社的用户。网金社定位于中高净值人群,用户个人资产大约在100万至500万间,用户平均AUM约为30万元,且在不断提高。
以下是对吴志刚的采访实录,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见证互金历史的野蛮与整顿
立足于整段互金发展史,网金社加入战局的时机不算早,但在他们看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时机。随后的互联网金融洗牌、监管趋严引发了行业地震。交易所行业的现状是监管话题比较敏感,因为还不够明确,所以会涉及到很多监管机构,包括央行、证监会。
目前来看,地方资产交易所更像是留给地方政府平台进行金融创新的工具,而现在各个地方政府对交易所监管的尺度也很不一样。有的会设立多个不同类型的交易所对应不同的业态,有的地方交易所数量更少,但是可以进行更多的业务。
在野蛮生长的末尾入场
雷锋网:2015年互金野蛮生长接近尾声,网金社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点进入市场?是不是赶了个晚集?
吴志刚:我曾经就职中投保,2012年中投保就与人人贷有过合作,陆续也接触过很多市面上的互金企业。当时的环境是,没有大的国资系进入网贷行业。2013年6月,余额宝的上线轰动了全社会。之后,中投保与百度在百发一期、二期有过合作,也与恒生电子探讨过如何挖掘市场空间。2014年蚂蚁金服入股恒生,最终合作的三方变成了中投保、恒生与蚂蚁金服。
网金社的三大股东都是大公司,其中,中投保是国资企业,恒生是上市公司,因此都非常关注合规问题。互金初期存在监管套利空间,缺少技术含量和进入壁垒,但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有牌照,律所也这样建议我们,所以我们主动申请了交易所牌照。2014年12月公司已经注册成立。经过了六个月才拿到牌照,正式开业。2015年,正值互金行业大洗牌,正规军也开始入场。
现在来看,虽然推迟了六个月,但是当年的战略设计、客户定位、监管意识是正确的。
雷锋网:牌照效力有多大,能做哪些同行不能做的事?获得牌照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故事?
吴志刚:牌照就像一个紧箍咒。在当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有牌照反而会受到监管更严格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互金机构是不愿意进去的。但我们想要走得稳而不是走得快。
跟其余牌照相比,交易所牌照反而弱很多。我们的业务边界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收的更紧。例如,之前机构一般都有的理财产品,网金社从未设立和发行过。
此外,因为网金社是互联网金交所,互联网本身的特征就是跨地域。与传统金交所相比,网金社的资产生产方式和获取方式都有差别。传统金交所资产以抵质押物为风控手段的大类资产为主;网金社的资产来源主要是小额分散的 Fintech 资产,以IT、大数据等技术为风控手段。概括而言,网金社要做的是其他传统金交所不做的和难以做的业务。
监管潮涌现,行业大洗牌
雷锋网:2015年底互金遭遇监管潮,行业淘汰率大大增加,这段时间你们遭遇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吴志刚:监管潮对于网金社的影响比较不大,反而比较正面。究其原因,就是网金社坚持合规。我们单个产品的投资人不超过200人,门槛高,客户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质量高。客户的资产消化能力高,合规性也更有保障。
对于我们来说,始终期盼着合规监管落地。
Fintech 风起,市场太多鱼目
雷锋网:2016年 Fintech 大行其道,很多公司想借着 Fintech 翻身。哪些公司能真正转型?需要有什么特质?
吴志刚:我认为大部分做Fintech资产的公司都是虚假包装。在Fintech资产的生产中,判断 Fintech真伪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风控手段和获客手段是否是否以 Fintech为核心。
近年来, Fintech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非常紧密,但大部分本质上还是传统的1+n模式(1个核心企业+多个上下游企业),风控以及信用背书都是保证1不出问题。对于改变风控逻辑、提升获客效率方面并没有帮助,只是一个原有业务的互联网化。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Fintech资产。
雷锋网:风控无疑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风控的痛点在哪儿?
吴志刚:立足于交易所行业,风控最大的痛点是 Fintech 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语言体系不在一个频道,相互理解难度很高。我们致力于解决这个痛点,帮助双方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我们还有两个观点。第一在数据源方面。有些机构组织认为必须要有自建数据源,我们认为合作数据也能产生很大效力,关键在于数据来源足够丰富。
第二个是,比起大数据,我们更加认可关键小数据。在实际业务在,关键小数据往往能解决95%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业务初期应该聚焦到企业已经掌握和获得的关键数据上。
雷锋网:能否举一个以 Fintech 方式进行风控的具体例子?
吴志刚:海关有一项业务是关税担保,企业需要交纳税率较高的关税才能把货物从海关提走。为了方便企业的经营,海关担保法允许银行出具保函,企业可以先提货,15天内把关税交到国库就可以。全国有将近十万家进口企业,但只有不到一千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个服务。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投保推动海关总署对相关法规进行了修改,最终海关总署批准了国内六家担保公司作为试点开展海关关税担保业务。但在这六家担保公司尝试了几单业务后,因为管理成本、操作成本、风控成本等无法满足商业化、规模化运作的要求,基本上停止了该类业务。
网金社成立后,通过获取合作机构连续五年的相关数据(纳税、交易、资金回款等)建立风控模型,重启了该项目。目前已经授信的企业在缴纳关税时将会自动出现“付税宝”选项,实现了自动授信,自动缴款。
背后的原理就是,网金社建立风控模型,某个保险或者担保公司依据模型提供增信服务。
雷锋网:具体来说,付税宝风控数据来源是哪些?模型有哪些评判维度?
吴志刚:我们会分析企业连续五年的纳税记录、交易记录、税金波动以及同业情况,通过多方数据源交叉验证,建立机器学习的风控模型,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授信,并由合作的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来出具保函。
模型的数据分为两类,主数据源和辅助数据。主数据源主要是历年纳税记录,尤其是海关纳税记录。然后进行多维度分析,分析客户季节性纳税量的变化;分析主流产品的类型,是限入高风险产品还是风险比较稳定的,以及分析商品货物的价格走势。而辅助数据主要来自外部,非常广泛。我们通过模型来判断企业的申请需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此外,付税宝还有一个关键的天然反欺诈因素,资金流从投资人手中最后是流入国库,因此申请借款的客户并没有骗贷的道德风险。基础客户来源就是有着正常经营需求的客户,原始的获客渠道就有保障。
雷锋网:说完风控,获客手段如何 Fintech 化?
吴志刚:获客先于风控。我们认为有些“伪” Fintech公司的获客方式其实是传统的被动获客,通过线上准入方式,以及地推、线下门店等开展。这与银行采用的方式没有差别,都是坐商,来一位客户用风控模型套一套。而若采用一些技术方式对客户进行筛选,结合应用场景定位并主动触及目标客户就是 Fintech。这两者存在天然的差别。
当然,整套风控中也包括客户相关的要素,例如客户身份认证、客户行为认证、客户还款能力分析等。
监管和竞争下,互金公司的合作与转型
更准确的说,这里的网贷公司、P2P平台指的是涉及网贷业务的互金公司。网金社与网贷平台的业务部分重合,但在吴志刚看来,双方是一种“Fintech价值共享”的关系,网金社通过IT风控技术的输出,能为其引入更多低成本的机构资金。与此同时,雷锋网注意到,一些互金公司也走上技术输出道路,提供风控、数据相关服务。对此,吴志刚表示,这是一种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使之更符合监管要求的逻辑。
雷锋网:怎么看待行业竞争,是否非常激烈?
吴志刚:竞争激烈程度分具体业务而言。从资产端来说,以互联网方式售卖传统金融资产的竞争很激烈,但在用 Fintech 方式生产资产方面,合作大于竞争。
说到资金端,金交所有两大资金来源渠道——B端机构以及C端用户。C端用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野蛮暴力拆分资产,去各个流量平台销售;二是按照单个资产不超过200个合格投资人的方式来筹集。网金社属于后种,门槛较高,竞争并不大。此外,未来B端机构资金将是网金社最大的资金来源。
总的来说,网金社还没有碰到业态完全一样的。
雷锋网:你们有部分业务与网贷平台重合,您觉得会对他们造成一定冲击吗?
吴志刚:实际上,我们之间并不冲突,用“Fintech价值共享”来定义双方的关系会更适合,我们会对对方进行审核加工。网贷平台的资金成本很高,高成本往往带来高风险业务,利用技术优势发现安全可靠资产形成的时间窗口也是暂时的。而要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控制资金成本。
互联网上的钱是很贵的钱。我们可以通过网金社的风控输出为资产端对接更多资金端。目前,我们与来分期就是这样的合作模式。它专注于获客、风控模型、资金调配等方面,我们为其引入外部资金,成为业务的补充。
雷锋网:那么与更大的综合性平台例如陆金所也会有上述合作吗?
吴志刚:说实话,我们与陆金所还是竞争关系,暂时没有合作。我们两方在资金端战略和目标用户高度重合,专注机构资金和中高净值客群,而这方面他们确实比我们走得更远更快。
但我们认为陆金所主要是前店后厂的模式,不算是平台,更多的资产来自于平安体系内。
雷锋网:目前有些涉及网贷业务的互金公司声称已经/准备输出技术,通过提供风控或数据相关服务。这种行为是否是为了规避监管?如何衡量技术价值?
吴志刚:我的理解不是规避监管,而是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盈利模式,使之更符合互金的发展趋势。
至于技术的价值,这不能简单地判定大小。这些技术往往是风险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甚至于风控模式的变化,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时候,一个多样化的交叉验证可以大大提高风险客户的筛选准确性,带来巨大价值。例如人脸识别在解决远程身份认定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带来可计算的潜在收益。
实际上现在的银行、信托、资管公司等都与这些机构展开大量合作,在以前同质化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能力。所以,这个市场和需求是客观存在,并逐渐被接受的。打个比方,以前传统金融用大刀长矛,引入Fintech后好像有了自动化枪械。
雷锋网:那么,这类转型的互金公司与专门做技术支撑的2B公司相比,谁的竞争优势更大?
吴志刚:有场景的公司会更有竞争力,他们对于该领域的认知和研发的能力都比单纯做 2B 的公司要强。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盛名之下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在实务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认购资产时更多依赖于发行主体信用而不是底层资产价值。网金社研发了一个消费金融动态资产池风险管理系统,旨在实现信息对称,投资方得以实时了解底层资产,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雷锋网: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志刚:首先资产证券化(ABS)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少伪ABS。比如一个公司打包了某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去市场上发行,其中的打包系统和债券置换完全由融资主体自己管理,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方看不懂。因此导致很多投资方在认购ABS时,更多地依赖发行主体的信用,而不是看底层资产。
网金社的消费金融ABS动态资产池风险管理系统(Dynamic Asset Pool Risk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AS)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除了ABS系统,还加载了一些风控流程,希望能让投资方看懂,并相信底层资产的价值。
我认为,对于ABS的监管方式也是正确的。去伪存真,只有采取收紧的政策才能改变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雷锋网:能否具体介绍下DAS系统?如何监控底层资产风险?
吴志刚:DAS系统主要为B端服务。机构投资人在投资网金社发行的资产前,肯定会调查发行人、融资主体。DAS界面上有每一个网金社发行的产品,投资人可以实时看到产品资产状况、债券、资金余额、违约率、债权包明细等。我们是作为一个中立的交易所角色来发布这些信息,希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系统中,所有的底层资产信息是清楚的。我们通过获取第三方渠道信息来进行校验真假与重复。校验完后,会关注、监控融资方的资金流向,是否汇入指定账户,还款是否到位,还款账户是否是一个熟悉的正常账户等。以及用款方提取资金后,资产额度和债券的增减变化。
网金社本身也在使用这个系统来把控风险,有些机构投资人表示也想看到资产信息,因此就给他们开放了接口。
技术和监管的演变,万变不离其宗
监管和新技术未来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两者的目的——推动行业的成熟。在监管规范下,交易所行业会按照相对统一,各地又有差异的方式保留。此外,作为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商业机构,网金社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是,实时关注新技术,但主要采用足以商用的新技术,而不会过多投入一些还处于概念阶段缺乏大规模应用基础的技术。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近期监管力度增强,央行也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有些人认为区块链会在监管科技领域发挥很大作用,您怎么看?
吴志刚:短期内并不看好区块链,还不到大规模应用阶段。我不是很赞成有些人说区块链可以在交易所应用,相较而言,比特币应用更合适。但是这又涉及到货币发行,各国央行对于发钞权都会比较谨慎,监管不确定性比较大。谨慎地说,区块链短期内不会有优秀的商业表现。
长期而言,从解决问题角度看每一种新技术,如果新技术能够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这肯定是成功的。但若现存一些比较简单的手段,那么它也就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更进一步,从商业化应用角度来看,技术的使用成本不仅包括部署成本,还有研发、使用者学习成本等。面对着现存的成熟技术,如果新技术并未触及改变实质,其商业化推广将十分困难。
举个例子,区块链能够解决真实性问题,但其实CA证书技术也可以保障真实性,目前的技术非常成熟又高效,而区块链还存在一些实时性问题。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我们倾向于应用最成熟的商用技术,而不会过多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阶段。
雷锋网:除了区块链,还有不少热门新技术,比如大数据、AI等,现阶段哪种技术对于你们来说最有应用价值?
吴志刚:不一定是大数据,大数据往往只是解决了5%的问题,95%一般由小数据解决。
至于AI技术,具体到智能投资领域,我认为智能投研很好,但是智能投顾尚未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智能投顾需要区分产品导向还是客户导向。如果是产品导向,其实就是哄着投资人,产品推荐和逻辑、整体风控是不充分的。而客户导向的智能投顾其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采购不同的资产需要不同的牌照和各种投资人门槛限制,那么研发公司就无法获得所有的资产。再比如,若将智能投顾应用于公募基金市场,恐陷零和游戏,自己和自己对打。
我认为AI是客户导向的。就目前来看,将AI应用于KYC领域会比较合适,可以多维度、及时、准确的收集并评估客户信息。
雷锋网:大股东蚂蚁金服提出 Techfin,这对于你们会有什么影响吗?
吴志刚: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但身在其中真的能发现一些差别。
如果先拥有互联网、技术手段,再创造一些场景,用金融来解决场景的痛点。这确实会带来很大的颠覆。但是由风险带来的失败概率也会很高。因为金融发展这么多年自有一套内在逻辑,所以技术是来支撑和加强金融业务,即技术为金融服务,这就是我理解的Techfin 。
而 Fintech 是指,在金融的逻辑规则下,使用技术手段来改变原来的效率、成本、获客等,特别是在风控能力的提升上,往往会有很高的成功概率。
站在一个创业企业立场,在保障成功率的前提下,我们更加认可 Fintech。而考虑到蚂蚁自身的基因,Techfin 更适合他们。
雷锋网: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会有一个什么趋势?其中,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行业会怎么发展?
吴志刚:互金行业的细分会是一个趋势。未来只会有一两个大而全的企业,其他的成功者会更多出现在细分领域。中国这片土地有足够多的人口和足够大的市场,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空间也值得想象。
我们认为监管会继续规范治理行业乱象,现在的监管越来越有监管智慧,交易所行业会按照相对统一,各地又有差异的方式保留。
雷锋网:您当初进入互金行业怀着怎样的想法?两年过去了,现在是否有变化?
吴志刚:最初是怀着改变金融业态的雄心壮志,而现在我们更多是在金融的逻辑下,用IT、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来对原有的金融业态进行提升和改造,但初心未变。
本文作者:伊莉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