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富士康收购夏普风险不小

简介:

2月12日,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分析了富士康收购夏普背后的逻辑,但仍然认为这项计划充满了风险。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从表面价值来看,富士康斥资56亿美元洽购日本夏普没有多少意义。对于这样一家债务缠身、连年亏损的企业来说,如此高的报价似乎太过奢侈。富士康曾在2012年向夏普投资8亿美元,但由于财务目标大幅恶化,所以郭台铭完全有理由放弃夏普。

可是,他现在为什么还是愿意向这样一个可能构成沉重负担的业务投入巨资呢?郭台铭本人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但可能存在某些原因。富士康显然希望在与苹果的沟通中获得更多的议价权,后者为其提供了半数营收。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拥有100多万工人,而且长期充当iPhone和其他苹果设备的最大组装商。由于生产显示面板的夏普也是苹果的重要供应商,所以二者合并后将拥有更强的议价权——富士康目前的利润只有可怜的3%。

另外一项重要原因或许在于,郭台铭希望实现富士康的业务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为其他公司代工设备,而是希望借助自主品牌获取更好的利润。富士康约有五分之二的营收来自为少数西方企业代工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客户包括思科和惠普。富士康还为小米等很多公司组装手机。移动设备的崛起已经极大地蚕食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销量,而富士康同样在从事这类产品的组装。如果富士康能够以夏普这个全球知名品牌设计和销售自己的产品,便可获得品牌企业所拥有的利润率。

对于利润低下的组装企业而言,想要沿着价值链向上拓展完全可以理解。富士康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创造力。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4年发布的一项报告,将该公司列为中国大陆地区最优秀的高品质专利提交者之一。富士康还在美国提交了专利文件,后者的要求比中国更加严格。不仅如此,富士康提交的专利中有很多都是“发明专利”,而非重要性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夏普在技术进步方面也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这或许也是郭台铭愿意支付重金的原因之一——如果郭台铭认为该公司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投资意愿还会进一步加强。

倘若果真如此,收购夏普便可帮助郭台铭实现宏伟的“11屏”战略。他希望通过这项战略成为各类设备的主流显示屏供应商,从电脑到汽车再到智能手表。这些猜测或许都可以解释他投资夏普的原因。然而,要挽救这样一家举步维艰的公司,无论何时都绝非易事。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