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七种商业模式与未来三大判断

简介:

智慧城市建设的七种商业模式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并提出了几条要求: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

政府部门提出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意愿是好的,但是一个事业如果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是很难持续的。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宁波率先提出智慧城市以来,在这6年时间,我们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下七种模式:一是官办官营,政府自己做,如政府信息中心、OA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等;二是官办民营,政府自己做不了,委托一家公司帮助建设运营;三是官民合办,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共同拥有,运营商负责运营;四是官管民营,政府管理和民间经营。政府指导,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五是民办民营,运营商独立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如智慧社区建设;六是BOT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云建设。即政府牵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投资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经营权,到期再由政府收回管理经营;七是联合建设运营,多家企业联合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从目前这7种主要的商业模式来看,很难说清楚每个模式的优劣势,只能说对某一项目而言,最适合、最具有生命力、最有效力、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经过6年的时间,智慧城市的建设环境正在发生持续性变化,目前可以有三大判断,中央网信办提出了两大判断,即"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后面还要加一句"过不了互联网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我们的城市发展要过时代关,就要过互联网关,过互联网关就要与智慧城市发展紧密联系。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互联网智慧、互联网模式也是很难过关的。智慧城市绝对不是靠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就能运营好的,而是要靠网络和平台深深嵌入和相互促进发展。所以这是把我们推进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依靠"互联网+"来过时代关。任何一个组织、个人、团体、企业如果做不好"互联网+"这篇文章,就很难过互联网时代关。不管是我们在座的企业家还是普通工作者,不管是做软件、还是做硬件、做服务还是做产品,都要去好好思考如果来过"互联网+"这个时代关。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新"与"三个大"

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正在发生持续性变化,还体现在"三个新"。我们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首先,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新体系",整个信息技术的改变正在重新构建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变得更值钱,过去值钱的东西慢慢在变得不值钱;价值体系、竞争要素的变化,使我们的服务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在新的时代发生,在当下发生的。第二,智慧城市建设有"新趋势",我们要创造新的思维,把政府、企业、公众结合成为一个大整体,从生态化视角去审视和建设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新挑战",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但绝对不能单靠政府,要实现开放、共享、共建,激活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建设合作大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环境正在持续变化,还体现在"三个大"。第一个"大"是,大量的适应WEB2.0应用习惯的网民,我国手机网民在2015年是6.2个亿,他们习惯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享受信息服务。我们智慧城市的服务如果与移动互联网不相关联,它的价值就很难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二个"大"是,大量的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服务需求,包括秒杀、零距离、一站式的服务,这需要在各个服务链条上的人都要有互联网思维。第三个"大"是大量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BAT、滴滴等。

智慧城市度过兴奋期,但还在寻找新的兴奋主题

我对智慧城市整体判断是:智慧城市已经度过兴奋期。从2010年开始,我们看到了很大一波兴奋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现象,经过6年时间已经度过了这个兴奋期,但是我们做智慧城市的一批人还在寻找刺激兴奋的主题。经过6年的探索和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得到普及甚至稍显过时,否则我们也不会提"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刚刚建了三四年还不够新吗?是很新的,但为什么还觉得不够新,还需要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最大原因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绩效显得差强人意。

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以大杂烩的方式进入,很多IT企业都贴标签为做"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提供总体解决方案",但是可能只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做了非常小的一块,或者在某一点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在找全方位的应用时候总是有些无力。我们还只是在做某些局部的、一些细节上的事情,离实现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化还有很大差距。

政企合作模式在多方探索,我们刚才讲了七个模式但还在探索,因为目前还不成熟、还未稳定。智慧城市建设马上面临的问题,到底是自己做,还是找人做,还是外包给企业做。那么他们能不能做,或者能不能做好?所以我们企业家在做智慧城市时候,也面临着很多困惑,因为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还有待发掘。

智慧城市开展试点应用遍地开花,目前住建部有300多个试点,发改委也进行了100多个试点,但是在这些试点中,哪些建得好,好在哪里并不能说清楚,其中被多方认可的试点还屈指可数。所以当媒体问我哪个城市智慧城市做的好的时候,我只能说某个城市在某方面做了比较有效的探索,出现了比较好的效益,但很难回答全方位做的都比较好的城市有哪些。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我们今天讲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目前智慧城市长期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挑战,商业模式必须得到解决。这里我主要提三个观点,第一,智慧城市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工程,不是任何一方唱独角戏,也不是"双人舞",政府即使财力雄厚光靠自己也建不好智慧城市,政府与企业合作效果好,智慧城市效果也很难发挥出来,必须由政府、企业、市民的三个主体充分参与,必须营造一个三方受益的共赢局面,必须要加快设计对三方有明确效益的应用场景;你跟政府谈项目的时候,要告诉政府我做完之后对政府、对百姓、对我自己的好处,并且说出来就要做出来,效果也要检验出来。如果做出的应用让政府和老百姓都不适用,那必定是个无效的东西。所以,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一个企业如果仅靠卖概念、卖技术,没有商业模式是很难成功的。要尽快摆脱卖设备、卖技术的思维,要找到它的真正效果。

智慧城市要尽快打破政府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尽想赚"短平快钱"、市民不想掏任何钱的格局,我们看到在一些智能社区中做了一些试点工程,这些工程听起来很美,看起来也很美,运营起来也不错,但是却无法持续,这是因为找不到有效、自愿的买单者是很难持续的,因此需要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很多项目绝对不是做一锤子买卖,我们看到有些公司做了很多项目,但是说不出来哪些是成功的。做的项目能不能带我们去参观,不敢说。这样的企业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要做一些好的项目必须要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模式,不是单凭技术的好坏。

智慧城市项目选择不是政府拍脑袋决策,也不是企业满足需求服务、市民袖手旁观的格局,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形成共治,就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智慧城市必须要调动广大服务对象的参与和应用,才能有最大的效应。目前智慧交通做的最好的是哪个城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就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滴滴、优步等。所以市民的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项目才是好项目。

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必须由三方形成一个稳定、长期、有可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本质是交易架构,其实不难也不神秘,必须形成多方参与共赢的结果,这样就是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传统的思路建设智慧城市。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没有考虑更多的盈利要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产品服务和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做的东西老百姓不是很喜欢,不会用。整个体系还不够开放,市场生态还未建立,比较混乱。

所以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建设模式、运维模式、盈利模式;"谁来做",主要是谁主导,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怎么做",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要阶段性突破、要实现持久性努力。

智慧城市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考虑智慧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新"在数字红利。因为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在创造大量的数字红利,同时也加速淘汰传统的IT结构和运营模式。所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智慧城市价值体系发生变革。我们怎么把新的东西建立好,而不是按照旧的思路、框架建设智慧城市。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如何持续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改革来破除制约我们智慧城市发展的制度障碍。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集聚。在我看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的能力。如果一个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把大量年强人吸引住、留下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成功了,因为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如果花很多钱来完善基础设施等,但没有吸引、留住年轻人,那么这个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失败的。

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在参与渠道上要推进多主体参与,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在运营模式上,要推进多元发展模式,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最终要产生服务绩效,我们的服务要接地气,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所以智慧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内生增长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应该直接与市民服务感知紧密度,产业发展关联度,城市竞争力支撑度相关系。

助力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城市约等于智慧城市,"互联网+"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维: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 ;第四,政府需要关键的能力:政府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未来经济越来越倾向平台经济,所以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

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企业要怎么做?首先,合作要转型--从向政府要项目和要资金转为向政府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和获取资源;其次,心态要端正--从一单生意模式走向持久合作持续运营的服务模式,真正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次,评价要完善--评价智慧城市供应商不再只是做了多少单,而是系统是否还在用,效果如何?持续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构建全业务能力、全领域服务能力、全链条支撑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6年,在这期间,我们看到智慧城市波澜壮阔的一面,也看到企业、政府孜孜不倦探求的一面,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智慧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的智慧、企业的智慧和公众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加快步伐,这样能使我们中国城市发展迈向新的台阶,也使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和文明进步出现一个新的高度。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目录
相关文章
|
监控
政法重点人员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城市治安防控系统开发
政法重点人员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实现了把基层人员纳入进来进行管理,整合全市现有的各领域、各部门、各条线的网格员队伍,使基层社会治理从粗放式﹑单一式向精细化、数据化转变,通过多网融合、一平台通管、“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主动出击,从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实现社会长效治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更加和谐有序的小康社会。
160 1
|
安全 物联网 大数据
智慧城市建设呼唤“国家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呼唤“国家标准”
129 0
智慧城市建设呼唤“国家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正向高端发展 需循序渐进
智慧城市建设正向高端发展 需循序渐进
125 0
智慧城市建设正向高端发展 需循序渐进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打造新型智慧产业联盟,神州控股开启智慧城市建设3.0版
打造新型智慧产业联盟,神州控股开启智慧城市建设3.0版
170 0
打造新型智慧产业联盟,神州控股开启智慧城市建设3.0版
|
人工智能 资源调度 达摩院
成都TOCC—智慧城市交通建设
借助阿里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动态扩展能力,成都TOCC高效打通同一时空领域内各类交通信息,满足大流量、高并发、准实时的城市交通复杂数据处理需求。
1392 0
|
人工智能 数据可视化 机器人
聚力新基建 新华三助力成都高新区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5月28日上午,“成都高新区新基建项目发布会(第一批)”在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中心正式举行。包括新华三集团在内的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参加了发布会。
聚力新基建 新华三助力成都高新区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
物联网
国家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研发专家张文生: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的城市不能只谈我们的生活、商业,实际上应该与产业也是相结合的,如果不和产业结合,这个城市很难有大的发展。”
|
机器人
小贩新闻联播实力抢镜 | 助力智慧城市发展建设
央视指出“科技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正在为我国发展助力,智慧型城市及智慧社区的建设将带动智能机器人的快速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29 0
|
双11 大数据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郭继军:智慧城市建设如何不变成房地产项目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策略及市场营销总裁郭继军出席未来城市产业峰会,并带来《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基础设施》主题演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如何可以踏实前行?郭继军提到,目前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网络协同和智能平台化建设,为城市打造智能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