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sdut-C语言实验-悼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分数 20
全屏浏览
切换布局
作者 马新娟
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
时间:2008年5月16日(震后第4天)
地点:汶川县牛脑寨
人物:羌族老奶奶
【转载整理】牛脑寨是一个全村600多人的羌族寨子,震后几天,这里依然能常常听到隆隆的声音,那是对面山上石头不断滑落的声音。在完成整个突击队的抢修移动基站的任务后,我提着相机开始记录这里的受创情况。
突然,我的视线里出现一个羌族老人,这让我无比的震惊,要知道,那是一个极陡的坡,这个佝偻着腰的老人是怎么艰难地爬上来的?她上来做什么?
老人背后是极陡的坡,她只有一只眼睛有依稀的视力,望着满地废墟,她徘徊了很久。家在哪里,她极力地用很低的视力找寻着。她曾经的家就在旁边,但是满目废墟已经让老人看不出来。她举目远眺,期望那里能看到家的一点点痕迹。原来家就在旁边,左手抓住一个房橼,努力让自己站住,地震过去三天了,她第一次回到曾经的家。
一个倒塌的柜子,里面装着一丝希望,老人很吃力地搬动掩盖在柜子上的薪柴。老人找到一把木匠用的刨子,老泪纵横,或许有哪个逝去的亲人是木匠。睹物思人,逝者已矣。
继续找,一把散碎的挂面出现在我的眼前。她颤颤巍巍地捞起铺满灰尘的挂面,再次流出了眼泪......
看着她仔细地把挂面放进胸前的围腰里,我顿然感觉到,这是老人在得到外援之前赖以生存的口粮了,如果不是交通中断,外部救援进不来,老人家又何必拖着80多岁的躯体,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重新回到这夺取她亲人生命的废墟,寻找这点点挂面?老人是真饿了......
老人佝偻着腰,低声喃喃地念着那两句话“你们走了,我可怎么活”,拿着那对我们身处城市的人们微不足道的挂面,远去了......
PS: 拍完这组照片后我才知道,5月14号军用运输飞机第一次给汶川空投救援物资就掉在牛脑寨,受灾的村民们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汗流浃背地走了两个小时背到山下的县城交给政府。
对于幸存的灾民来说,最急待解决的显然是温饱问题,救灾部队一边在组织人员全力打通交通,一边在组织采购粮食。现在假设下拨了一定数量的救灾经费要去市场采购大米(散装)。如果市场有m种大米,各种大米的单价和重量已知,请问,为了满足更多灾民的需求,最多能采购多少重量的大米呢?
###输入格式:
第一行是两个整数n和m(0 < n <= 1000, 0 < m <= 1000 ),分别表示经费的金额和大米的种类,然后是m行数据,每行包含2个整数p和h(1 <= p <= 25,1 <= h <= 100),分别表示单价和对应大米的重量。
###输出格式:
请输出能够购买大米的最多重量(你可以假设经费买不光所有的大米)。输出占一行,保留2位小数。
###输入样例:
1. 7 2 2. 3 3 3. 4 4
###输出样例:
2.33
代码长度限制
16 KB
时间限制
400 ms
内存限制
64 MB
栈限制
8192 KB
#include <stdio.h> struct node { int p, h; } q[1005], t; int main() { int n, m; scanf("%d %d", &n, &m); for (int i = 0; i < m; i++) { scanf("%d %d", &q[i].p, &q[i].h); } for (int i = 0; i < m - 1; i++) { for (int j = 0; j < m - 1 - i; j++) { if (q[j].p > q[j + 1].p) { t = q[j]; q[j] = q[j + 1]; q[j + 1] = t; } } } double ans = 0; int i; for (i = 0; i < m; i++) { if (q[i].h * q[i].p > n) break; ans += q[i].h * 1.0; n -= q[i].h * q[i].p; } ans += n * 1.0 / q[i].p; printf("%.2lf\n", ans); return 0;//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