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2022技术人的百宝黑皮书》——移动域全链路可观测架构和关键技术(2)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340967?groupCode=taobaotech
全链路可观测性架构
上述可观测体系理念在后端有一些实践落地,但回归到移动领域的特性和现状,有种种问题如下:
调用规范的问题:与云端的差异是端侧完全异步,异步API极其丰富,且没有统一调用规范。多技术域的问题:研发框架数量众多,能力对外黑盒,如何串联存在大量难以感知的成本。
端云差异的问题:端侧的海量分布式设备,意味着可观测模式的挑战与服务端也有本质差异,logging与metrics 在服务端可以基于一套体系完全上报实现,但单机埋点和日志量差异极大,这也是端侧埋点系统和日志系统分离的原因,端侧则需要实现如何兼顾海量设备的单机问题排查和大数据下的指标趋势定义。
端云关联的问题:端到端现实一直是割裂状态,以端侧为视角如何更好感知后端状态,如何做关联,如怎么持续推进serverRT(后端请求调用耗时)从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到CDN覆盖,端侧全链路标识如何让后端也感 知。
因此,我们需要围绕以上这些问题对移动技术领域全链路进行定义,并建立起相关领域级的分析能力和好的评价标准,才能更深刻的洞察移动端的问题所在,才能在问题排查和性能度量领域持续服务好集团各App以及跨域的问题。
(图4 全链路可观测架构定义设想)
数据层:定义指标规范和采集方案,基于Opentracing(分布式跟踪规范)数据上报。
领域层:围绕问题发现到问题定位、性能持续优化体系、技术升级沉淀几方面演进。
平台层:沉淀集团&竞对视角的比对,结合线上线下指标,引入厂商视角,驱动App性能提升。
业务层:全链路视角,打通端到端,除了客户端同学,还可以服务不同技术栈跨域的研发人员。
回顾全链路可观测项目的目标,我们设定为“打造全链路可观测体系,改善性能并驱动业务体验改善,提升问题定位效率”,后续章节会重点讲解每一层的实践。
带你读《2022技术人的百宝黑皮书》——移动域全链路可观测架构和关键技术(4)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340965?groupCode=taoba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