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技术评审管理方案

简介: CMMI-技术评审管理方案

技术评审(Technical Review, TR)的目的是尽早地发现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帮助开发人员及时消除缺陷,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技术评审过程域是SPP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范阐述了技术评审过程域的三个主要规程:

    • 制定技术评审计划 [SPP-PROC-TR-PLANNING]
    • 正式技术评审 [SPP-PROC-TR-FTR]
    • 非正式技术评审[SPP-PROC-TR-ITR]

    上述每个规程的“目标”、“角色与职责”、“启动准则”、“输入”、“主要步骤”、“输出”、“完成准则”和“度量”均已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国内IT企业的软件研发项目。建议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如商业目标、研发实力等)适当地修改本规范,然后推广使用。

    16.1 介绍

    技术评审最初是由IBM公司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和提高程序员生产率而倡导的。技术评审方法已经被业界广泛采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被普遍认为是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

    技术评审能够在任何开发阶段执行,它可以比测试更早地发现并消除工作成果中的缺陷。技术评审的主要好处有:

      • 通过消除工作成果的缺陷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 越早消除缺陷就越能降低开发成本。
      • 开发人员能够及时地得到同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无疑会加深对工作成果的理解,更好地预防缺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开发生产率。

      可见技术评审有助于“提高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符合软件过程改进的根本目的。

      技术评审有两种基本类型:

        • 正规技术评审(FTR)。FTR比较严格,需要举行评审会议,参加评审会议的人员比较多。
        • 非正规技术评审(ITR)。ITR的形式比较灵活,通常在同伴之间开展,不必举行评审会议,评审人员比较少。

        理论上讲,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所有工作成果都应当接受技术评审。现实中,为了节约时间,允许人们有选择地对工作成果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方式也视工作成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定。

        技术评审过程域有三个主要规程:“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正规技术评审”和“非正规技术评审”,如图16-1所示。

        image.gif编辑

        技术评审的注意事项:

          • 评审人员的职责是发现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帮助开发人员给出消除缺陷的办法,而不是替开发人员消除缺陷。
          • 技术评审应当“就是论事”,不要打击有失误的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准搞人身攻击(如挖苦、讽刺等)。
          • 在会议评审期间要限制过多的争论,以免浪费他人的时间。

          技术评审过程域产生的主要文档有:

            • 整个项目的《技术评审计划》,模板见 [SPP-TEMP-TR-PLAN]
            • 《技术评审通知》,模板见 [SPP-TEMP-TR-NOTES]
            • 《技术评审报告》,模板见 [SPP-TEMP-TR-REPORT]
            • 常用的《技术评审检查表》见 [SPP-TEMP-TR-CHECKLIST]

            16.2 制定技术评审计划

            16.2.1 目的

              1. 确定需要评审的工作成果、评审方式,预定评审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员。

              16.2.2 角色与职责

                1. 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制定《技术评审计划》。
                2. 项目经理审批《技术评审计划》。

                16.2.3 启动准则

                  1. 《项目计划》已经制定。

                  16.2.4 输入

                    1. 《项目计划》

                    16.2.5 主要步骤

                    [Step1] 确定需要评审的工作成果

                      1. 如果项目的时间充足,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应当对产品的所有工作成果都进行技术评审。如果项目的时间不充足,为了节约时间,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工作成果对其进行技术评审。

                      [Step2] 确定技术评审方式

                        1. 根据工作成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确定技术评审方式。将重要性、复杂性各分“高、中、低”3个等级。重要性-复杂性组合与技术评审方式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image.gif编辑

                        [Step3] 预定评审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员

                          1. 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进度表,预定评审时间和地点。
                          2. 根据工作成果的特征预定评审主持人和其他评审员。

                          [Step4] 审批计划

                            1. 项目经理根据《项目计划》以及现实情况(如可以支配的人力资源),审批《技术评审计划》。
                            2. 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应根据项目经理的批示修正《技术评审计划》。

                            16.2.6 输出

                              1. 《技术评审计划》

                              16.2.7 结束准则

                                1. 《技术评审计划》已经制定并被项目经理批准。

                                16.2.8 度量

                                  1. 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统计工作量和上述文档的规模,汇报给项目经理。

                                  16.3 正式技术评审

                                  16.3.1 目的

                                    1. 对工作成果进行正式技术评审,尽早地发现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帮助开发人员及时消除缺陷。

                                    16.3.2 角色与职责

                                      1. 作者:是指待评审的工作成果的开发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个小组。在评审会议期间,作者答复评审小组的问题,并与评审小组共同查找缺陷、商讨缺陷解决方案。评审会议结束后,作者应当及时消除工作成果中的缺陷。
                                      2. 评审小组
                                        • 评审主持人是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较丰富的评审经验,能够控制评审会议的进程。评审主持人可以是项目内的技术骨干也可以是项目外的技术专家。评审主持人本身是一名评审员,评审结论必须有评审主持人的签字才能生效。
                                        • 评审员主要来源于项目内和项目外的技术人员,必要时还应当邀请客户和质量保证人员担任评审员。工作成果的作者不能担任评审员。评审员的人选以及分工都由评审主持人来确定。评审员应当根据“检查表”认真地查找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和作者共同商讨缺陷解决方案。
                                        • 评审小组的总人数一般在3~7人之间。
                                            1. 记录员:由评审主持人指定一位评审员来担任记录员。记录员如实地将评审过程记录在指定的文档中。

                                            16.3.3 启动准则

                                              1. 作者已经按照指定的格式(如模板)完成了工作成果,对工作成果进行了内部检查,消除了拼写、排版等初级错误。
                                              2. 根据《技术评审计划》,该工作成果进行正式技术评审的时间已到。

                                              16.3.4 输入

                                                1. 待评审的工作成果。
                                                  1. 与该工作成果评审相关的一些材料,如检查表。

                                                  16.3.5 主要步骤

                                                         正式技术评审的流程如图16-2所示。

                                                  image.gif编辑

                                                  [Step1] 准备评审

                                                    1. 评审主持人首先确定评审会议的时间、地点、设备和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包括评审员、记录员、作者、旁听者等),然后起草《技术评审通知》,并告知所有相关人员。
                                                    2. 评审主持人把工作成果及相关材料、技术评审规程、检查表等发给评审员。
                                                    3. 评审员阅读(了解)工作成果及相关材料。

                                                    [Step2] 举行评审会议

                                                      1. [Step2.1] 主持人宣讲
                                                        • 主持人宣讲本次评审会议的议程、重点、原则、时间限制等。
                                                          1. [Step2.2] 作者介绍工作成果
                                                            • 作者扼要地介绍工作成果。
                                                              1. [Step2.3] 识别缺陷和答辩
                                                                • 评审员根据“检查表”认真查找工作成果的缺陷。
                                                                • 作者回答评审员的问题,双方要对每个缺陷达成共识(避免误解)。
                                                                  1. [Step2.4] 讨论缺陷解决方案
                                                                    • 作者和评审员共同讨论缺陷的解决方案。
                                                                    • 对于当场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主持人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讨论”或者“另定时间再讨论”。
                                                                      1. [Step2.5] 会议结束决议
                                                                        • 评审小组给出评审结论和意见,主持人签字后本次会议结束。评审结论有三种:
                                                                            1. 工作成果合格,“无需修改”或者“需要轻微修改但不必再审核”。
                                                                            2. 工作成果基本合格,需要作少量的修改,之后通过审核即可。
                                                                            3. 工作成果不合格,需要作比较大的修改,之后必须重新对其评审。

                                                                            [Step3] 修正、跟踪与审核

                                                                              1. [Step3.1] 修正与跟踪
                                                                                • 作者修正工作成果,消除已发现的缺陷。
                                                                                • 评审主持人(或者指定审查员)跟踪每个缺陷的状态。
                                                                                  1. [Step3.2] 提交审核
                                                                                    • 作者消除所有已发现的缺陷后,再将修正后的工作成果递交给评审主持人(或者指定审查员)审核。
                                                                                      1. [Step3.2] 审核工作成果
                                                                                        • 评审主持人(或者指定审查员)审核修正后的工作成果。审核结论有两种:
                                                                                          1. 修正后的工作成果合格。
                                                                                          2. 修正后的工作成果仍然不合格,需重新修改,重复[Step3]

                                                                                          16.3.6 输出

                                                                                            1. 该工作成果的《技术评审报告》。
                                                                                            2. 根据评审报告修正后的工作成果。

                                                                                            16.3.7 结束准则

                                                                                              1. 工作成果中所有已识别的缺陷都已经被消除。

                                                                                              16.3.8 度量

                                                                                                1. 评审主持人统计工作量和上述文档的规模,汇报给项目经理。

                                                                                                16.4 非正式技术评审

                                                                                                16.4.1 目的

                                                                                                  1. 对工作成果进行快速、灵活地评审,及早地识别和消除工作成果中存在的缺陷。

                                                                                                  16.4.2 角色与职责

                                                                                                    1. 作者:是指待评审的工作成果的开发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个小组。作者答复评审员的问题,并与评审员共同查找缺陷、商讨缺陷解决方案。评审结束后,作者应当及时消除工作成果中的缺陷。
                                                                                                    2. 评审员:由作者的同伴或者同行专家担任评审员,通常一两个人即可。评审员应当根据“检查表”认真地查找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和作者共同商讨缺陷解决方案。由于参加非正规评审的人员比较少,由评审员兼做记录员即可。

                                                                                                    16.4.3 启动准则

                                                                                                      1. 作者已经按照指定的格式(如模板)完成了工作成果,对工作成果进行了内部检查,消除了拼写、排版等初级错误。
                                                                                                      2. 根据《技术评审计划》,该工作成果进行非正式技术评审的时间已到。

                                                                                                      16.4.4 输入

                                                                                                        1. 待评审的工作成果。
                                                                                                          1. 与该工作成果评审相关的一些材料,如检查表。

                                                                                                          16.4.5 主要步骤

                                                                                                          [Step1] 准备评审

                                                                                                            1. 审员与作者共同确定评审的时间、地点、设备、人员等。起草并将《技术评审通知》发布给相关人员。
                                                                                                            2. 评审员阅读(了解)工作成果及相关材料、评审规程、检查表等。

                                                                                                            [Step2] 评审

                                                                                                              1. [Step2.1] 介绍
                                                                                                                • 评审员介绍本次评审的议程、重点、原则、时间限制等。
                                                                                                                • 作者扼要地介绍工作成果。
                                                                                                                  1. [Step2.2] 识别缺陷和问答
                                                                                                                    • 评审员根据“检查表”认真查找工作成果的缺陷。
                                                                                                                    • 作者回答评审员的问题,双方要对每个缺陷达成共识(避免误解)。
                                                                                                                      1. [Step2.3] 讨论缺陷解决方案
                                                                                                                        • 作者和评审员共同讨论缺陷的解决方案。
                                                                                                                        • 对于当场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双方商定“是否有必要继续讨论”或者“另定时间再讨论”。
                                                                                                                          1. [Step2.4] 给出评审结论

                                                                                                                          评审员给出评审结论和意见。评审结论有三种:

                                                                                                                            1. 工作成果合格,“无需修改”或者“需要轻微修改但不必再审核”。
                                                                                                                            2. 工作成果基本合格,需要作少量的修改,之后通过审核即可。
                                                                                                                            3. 工作成果不合格,需要作比较大的修改,之后必须重新对其评审。

                                                                                                                            [Step3] 修正、跟踪与审核

                                                                                                                              1. [Step3.1] 修正与跟踪
                                                                                                                                • 作者修正工作成果,消除已发现的缺陷。
                                                                                                                                • 审查员跟踪每个缺陷的状态。
                                                                                                                                  1. [Step3.2] 提交审核

                                                                                                                                  作者消除所有已发现的缺陷后,再将修正后的工作成果递交给审查员审核。

                                                                                                                                    1. [Step3.2] 审核工作成果

                                                                                                                                    审查员审核修正后的工作成果。审核结论有两种:

                                                                                                                                    (1)修正后的工作成果合格。

                                                                                                                                    (2)修正后的工作成果仍然不合格,需重新修改,重复[Step3]

                                                                                                                                    16.4.6 输出

                                                                                                                                      1. 该工作成果的《技术评审报告》。
                                                                                                                                      2. 根据评审报告修正后的工作成果。

                                                                                                                                      16.4.7 结束准则

                                                                                                                                        1. 工作成果中所有已识别的缺陷都已经被消除。

                                                                                                                                        16.4.8 度量

                                                                                                                                          1. 评审员统计工作量和上述文档的规模,汇报给项目经理。

                                                                                                                                          16.5 实施建议

                                                                                                                                            1. 对于重要性和复杂性都很高的工作成果,建议先在项目内部进行“非正式技术评审”,然后再进行“正式技术评审”。
                                                                                                                                            2. 技术评审应当与质量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请质量保证人员参加并监督正规技术评审是很好的方式。
                                                                                                                                            3. 技术评审应当与配置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定没有通过技术评审的工作成果不允许成为基准文件(Baselined)。
                                                                                                                                            4. 建议机构采用统一的缺陷跟踪工具,使得技术评审所发现的缺陷能被及时地消除,不被遗漏。

                                                                                                                                            文章下方有交流学习区!一起学习进步!也可以前往官网,加入官方微信交流群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点赞收藏评论

                                                                                                                                            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

                                                                                                                                            官网Doker 多克;官方旗舰店首页-Doker 多克-淘宝网  全品优惠

                                                                                                                                            目录
                                                                                                                                            相关文章
                                                                                                                                            |
                                                                                                                                            安全 Linux Shell
                                                                                                                                            CVE-2024-21626容器逃逸漏洞提醒
                                                                                                                                            RUNC最近爆出8.6分高危容器逃逸漏洞,目前这个漏洞比较容易被利用,破坏性也极强,请大家注意升级相关系统。如果升级过程遇到兼容性问题,可以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Mm2xHPeSOn-EmbR6q0Re7g
                                                                                                                                            1682 0
                                                                                                                                            |
                                                                                                                                            存储 JavaScript API
                                                                                                                                            vue,uniapp生成二维码
                                                                                                                                            vue,uniapp生成二维码
                                                                                                                                            |
                                                                                                                                            Ubuntu Linux 网络安全
                                                                                                                                            ubuntu22.04操作系统的安装
                                                                                                                                            ubuntu22.04操作系统的安装
                                                                                                                                            1443 0
                                                                                                                                            ubuntu22.04操作系统的安装
                                                                                                                                            |
                                                                                                                                            运维 监控 架构师
                                                                                                                                            如何进行系统架构评审:全面指导与实践
                                                                                                                                            【8月更文挑战第18天】系统架构评审是确保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审流程和严格的评审要点控制,可以显著提高架构设计的质量和项目的整体成功率。
                                                                                                                                            |
                                                                                                                                            7月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安全
                                                                                                                                            蔚来汽车智能座舱接入通义大模型,并使用通义灵码全面提效
                                                                                                                                            为加速AI应用在企业市场落地,4月9日,阿里云在北京召开AI势能大会。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发表主题演讲,大模型的社会价值正在企业市场释放,阿里云将坚定投入,打造全栈领先的技术,持续开源开放,为AI应用提速。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阿里DataX极简教程
                                                                                                                                            【5月更文挑战第1天】DataX是一个高效的数据同步工具,用于在各种数据源之间迁移数据,如MySQL到另一个MySQL或MongoDB。它的工作流程包括read、write和setting步骤,通过Framework协调多线程处理。其核心架构包括Job、Task和TaskGroup,支持并发执行。DataX支持多种数据源,如RDBMS、阿里云数仓、NoSQL和无结构化数据存储。例如,从MySQL读取数据并同步到ClickHouse的实践操作包括下载DataX、配置任务文件和执行同步任务。
                                                                                                                                            2607 1
                                                                                                                                            阿里DataX极简教程
                                                                                                                                            |
                                                                                                                                            9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测试技术
                                                                                                                                            嵌入式开发者的灵魂拷问:通义灵码2.0能否Hold住51单片机竞赛级开发?
                                                                                                                                            通义灵码2.0嵌入式开发专项评测,基于蓝桥杯第十二届单片机赛题(NE555频率检测),验证多文件代码生成及单元测试智能体能力。评测结果显示,AI在基础场景中具备实用性,但存在硬件抽象层缺陷和图像识别局限。原始得分58.1/70,主要问题为LED状态异常。完整代码已开源。
                                                                                                                                            306 3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手把手教你安装Anaconda
                                                                                                                                            手把手教你安装Anaconda
                                                                                                                                            344 4
                                                                                                                                            手把手教你安装Anaconda
                                                                                                                                            |
                                                                                                                                            运维 监控 程序员
                                                                                                                                            Go 服务自动收集线上问题现场
                                                                                                                                            Go 服务自动收集线上问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