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软考题的时候经常碰到软件工程的题,因为这些题有的很相近,容易混淆,所以在这里总结归纳一下。
软件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中的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与维护。他规定了由前至后、相互衔接地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优缺点:
优点:容易理解,管理成本低。不足: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1.客户必须能完整、正确表达他们地需求。在开始地两个或三个阶段中,很难评估真正地进度。
特点:
以文档作为驱动、适合于软件需求很明显地软件项目的模型。
V模型:
V模型描述了质量保证活动和沟通、建模相关活动以及早期构建相关的活动之间地关系。它通过开发和测试同时进行的方式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它假设可以将需求分段为一系列增量产品,每一增量可以分别开发。增量模型的特点是引进了增量包的概念,无须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某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虽然某个增量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客户的需求并且更改,但只要这个增量包足够小,其影响对整个项目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优点:
1.每个增量交付一个可操作的产品。每次增量交付的结为,可以重新修订成本和进度的风险。
2.由于用户能够从早期的增量中了解系统,所以更加理解后面增量中的需求。更易于控制用户需求,因为每次曾两开发的时间很短。
3.风险分布到几个更小的增量中,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大型开发中。
缺点:
若软件可拆卸度不高,开发人员全局把握水平不高,用户不同意分阶段提交产品,或者开发人员过剩,都不适宜。
因为还有几个模型,一篇博客篇幅太长,所以将演化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和形式化方法模型放在另一篇博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