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刺激下,移动医疗领域的发展渐趋平稳。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用户规模为2.98亿,同比增长了16%,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与用户规模稳步增长。
但从新三板挂牌企业来看,无论是曾经的移动医疗第一股宁远科技,还是尚处申请挂牌阶段的新秀珍立拍,与市场规模扩大的背景相比,不少移动医疗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显得稍微逊色。
“互联网移动医疗领域尚处于市场检验期,虽然行业内新增企业逐步增多,平台运营的模式层出不穷,但是尚未进入行业的商业模式成熟和高回报阶段,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业绩数据摸底
随着新三板年报披露接近尾声,挂牌移动医疗企业的成绩单浮出水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新三板挂牌医疗企业已超600家,其中超过500家企业2016年实现盈利。挂牌企业中,涉足移动医疗业务的有宁远科技、芯联达、中普达、迈德科技等多家企业,从年报数据来看,各家业绩表现不一。
宁远科技于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被市场称为“移动医疗第一股”,主营业务包括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医疗软件销售及服务等。公司旗下的就医160平台为用户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服务。
年报数据显示,宁远科技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015.52万元,同比增长195.77%,但净利润为亏损1.18亿元,且亏损同比扩大了66.48%。
宁远科技将营收的大幅增长归功于其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在2016年的飞速增长,该项业务的同比增幅为269.63%。但由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增长,营收并未覆盖成本,使得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
实际上,宁远科技自2013年起就为亏损状态,且净利润亏损额逐年扩大。
同样的遭遇也在芯联达身上上演。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芯联达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且亏损逐步扩大。但从营业收入来看,4年间均呈同比增长状态。
对于中普达和迈德科技来说,2016年内这两家公司均处于扭亏为盈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挂牌企业的业绩尚未达到预期,但另一方面,资本的关注则让这个行业笼罩了光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移动医疗领域是不少机构眼中的投资热点。
譬如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平台纷纷获得资本关注,融资进展顺利,此外,从BAT等大公司的布局上也能看出端倪。
资料显示,百度主要投资的移动医疗有趣医网等,阿里巴巴投资了华润万里云医疗等,腾讯则参与了微医集团、医联等公司的融资。
此外,不少移动医疗平台也在积极谋求登陆新三板。智康信息、怡诺科技、珍立拍等企业正在申请挂牌新三板的过程中,但从经营业绩来看,前述三家企业已公布的经营业绩均为连年亏损状态。
细分领域的探索
实际上,不少挂牌企业在年报中均提及移动医疗领域尚未形成具体的盈利模式,而如何盈利仍是艰难的旅程。
资料显示,现有的移动医疗项目商业逻辑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是网上问诊,患者通过平台付费获得医生的远程诊断;第二是中介服务;第三通过药品电商、保险销售等流量变现。
在迈德科技董秘蔡昕看来,迈德科技的盈利模式来自于持续聚焦慢病领域的内分泌代谢病细分市场,而这种专注相较于其他关注全病种的企业更具针对性。
“现在整个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药物市场,健康快消品市场等等,实际上每个公司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模式找到盈利点。迈德科技选择的盈利模式是打造细分领域整个产业链的解决方案。”蔡昕表示。
资料显示,迈德科技目前有慢病移动医学教育平台、慢病健康快消品教育化营销服务平台、慢病药械教育化营销服务平台(药械通)三个业务平台。
蔡昕告诉记者,迈德科技在慢病领域希望从医生网上教育入手,通过网上教育带动相关配套的实体产品、医疗器械和健康快消品的销售,进而形成闭环的系统。
事实上,流量变现也是很多移动医疗公司急需考虑的问题。正如宁远科技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前期在医疗资源方面投入巨大,虽然公司连续亏损,但公司通过前期投入获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保证了相应的用户活跃度。未来则将以互联网增值服务、医药电商等服务逐步实现流量变现并实现盈利。
不过,从迈德科技扎根的细分领域来看,目前市面上专注糖尿病等慢病的移动医疗公司也有很多,譬如掌上糖医、糖医生等等,而糖尿病作为慢病管理中最具需求的切入点,市场竞争亦十分激烈。
在艾媒咨询分析师看来,行业还存在着发展瓶颈。一方面,当前在线问诊咨询业务的创新突破可能性减小,行业内同质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慢病管理等细分领域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定用户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
“数据显示,国内糖尿病、痛风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慢病人群越来越多,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慢病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因而未来整个慢病移动医疗市场也会越来越大。”蔡昕认为。
实际上,政策也将构成慢病医疗发展的有利支点。日前,国务院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5年)》,对慢病防治提出两个具体目标。在卖方机构看来,慢病管理相关领域或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