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说明: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初步了解Linux系统特性、安装步骤以及基本命令和操作;具备计算机基础网络知识与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开源Linux】,后台回复『学习』,送你一套学习IT系列书籍,期待与你相遇。
tail 命令和 head 命令正好相反,它用来查看文件末尾的数据,其基本格式如下:
less 命令的作用和 more 十分类似,都用来浏览文本文件中的内容,不同之处在于,使用 more 命令浏览文件内容时,只能不断向后翻看,而使用 less 命令浏览,既可以向后翻看,也可以向前翻看。
head 命令可以显示指定文件前若干行的文件内容,其基本格式如下:
在讲解 cat 命令时,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即当使用 cat 命令查看文件内容时,如果文件过大,以至使用PgUp+上箭头组合键向上翻页也无法看全文件中的内容,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使用 more 命令。
cat 命令可以用来显示文本文件的内容(类似于 DOS 下的 type 命令),也可以把几个文件内容附加到另一个文件中,即连接合并文件。
Vim 启动时,会根据配置文件(.vimrc)来设置 Vim,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此文件来定制适合自己的 Vim。
在使用 Vim 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同时对连续几行进行操作的情况,这时如果每行都有行号提示,就会非常方便。
使用 Vim 编辑 Shell 脚本,在进行调试时,需要进行多行的注释,每次都要先切换到输入模式,在行首输入注释符”#”再退回命令模式,非常麻烦。
在编辑文件时,有时需要参考另一个文件,如果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切换则比较麻烦。可以使用 Vim 同时打开两个文件,每个文件分别占用一个窗口。
相信大家都使用过带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中的文字编辑器,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来选择要操作的文本,非常方便。在 Vim 编辑器中也有类似的功能,但不是通过鼠标,而是通过键盘来选择要操作的文本。
使用 Vim 编辑文件内容时,经常会有如下 2 种需求:
Vim 文本编辑器中,最简单的移动光标的方式是使用方向键,但这种方式的效率太低,更高效的方式使用快捷键。
《Vim三种工作模式》一节给大家详细介绍了 Vim 的 3 种工作模式,本节来学习如何使用 Vim 编辑文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Linux 系统中所有的内容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当在命令行下更改文件内容时,常会用到文本编辑器。
我们知道,Vi 编辑器是 Unix 系统最初的编辑器。它使用控制台图形模式来模拟文本编辑窗口,允许查看文件中的行、在文件中移动、插入、编辑和替换文本。
Vim文本编辑器,是由 vi 发展演变过来的文本编辑器,因其具有使用简单、功能强大、是 Linux 众多发行版的默认文本编辑器等特点,成功圈住了很多人成为其死忠粉丝。
要解压“.bz2”格式的压缩包文件,除了使用“bzip2 -d 压缩包名”命令外,还可以使用 bunzip2 命令。
bzip2 命令同 gzip 命令类似,只能对文件进行压缩(或解压缩),对于目录只能压缩(或解压缩)该目录及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当执行压缩任务完成后,会生成一个以“.bz2”为后缀的压缩包。
gunzip 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解压缩命令,它用于解压被 gzip 压缩过的文件(扩展名为 .gz)。
gzip 是 Linux 系统中经常用来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的命令,通过此命令压缩得到的新文件,其扩展名通常标记为“.gz”。
unzip 命令可以查看和解压缩 zip 文件。该命令的基本格式如下:
本节要讲的 zip 命令,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的 winzip 压缩程序,其基本格式如下:
Linux 系统中,最常用的归档(打包)命令就是 tar,该命令可以将许多文件一起保存到一个单独的磁带或磁盘中进行归档。不仅如此,该命令还可以从归档文件中还原所需文件,也就是打包的反过程,称为解打包。
在讲解具体的归档命令和压缩命令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归档和压缩所各自代表的含义。
在讲解 PATH 环境变量之前,首先介绍一下 which 命令,它用于查找某个命令所在的绝对路径。例如:
变量是计算机系统用于保存可变值的数据类型,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变量名称来提取到对应的变量值。在 Linux 系统中,环境变量是用来定义系统运行环境的一些参数,比如每个用户不同的家目录(HOME)、邮件存放位置(MAIL)等。
前面讲过,在 Linux 系统中“一切皆文件”,Linux 命令也不例外。那么,当编辑完成 Linux 命令并回车后,系统底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文件名(或者目录名)是执行 linux 命令中最常见的参数,例如前面介绍的 cd、mkdir、cp 等命令,都涉及到了文件名。然而对初学者来说,输入完整的文件名感觉很麻烦,尤其面临文件名(目录名)特别长的时候。
mv 命令(move 的缩写),既可以在不同的目录之间移动文件或目录,也可以对文件和目录进行重命名。该命令的基本格式如下:
rm 是强大的删除命令,它可以永久性地删除文件系统中指定的文件或目录。在使用 rm 命令删除文件或目录时,系统不会产生任何提示信息。此命令的基本格式为:
cp 命令,主要用来复制文件和目录,同时借助某些选项,还可以实现复制整个目录,以及比对两文件的新旧而予以升级等功能。
建立硬链接和软链接非常简单,那这两种链接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有什么作用?这才是链接文件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我们分别来讲讲。
如果要想说清楚 ln 命令,则必须先解释下 ext 文件系统(Linux 文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既然知道了如何在 Linux 系统中创建目录,接下来你可能会想在这些目录中创建一些文件,可以使用 touch 命令。
和 mkdir 命令(创建空目录)恰好相反,rmdir(remove empty directories 的缩写)命令用于删除空目录,此命令的基本格式为:
mkdir 命令,是 make directories 的缩写,用于创建新目录,此命令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
ls 命令,list 的缩写,是最常见的目录操作命令,其主要功能是显示当前目录下的内容。此命令的基本格式为:
由于 Linux 文件系统中有许多目录,当用户执行一条 Linux 命令又没有指定该命令或参数所在的目录时,Linux 系统就会首先在当前目录(目前的工作目录)搜寻这个命令或它的参数。
cd 命令,是 Change Directory 的缩写,用来切换工作目录。
本节开始,我们不会再见到图形界面了,因为对服务器来讲,图形界面会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而且会安装更多的服务、开放更多的端口,这对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负面影响。其实,服务器是一个连显示器都没有的家伙,要图形界面干什么?
对于第一次使用 Linux 命令行的用户,可能真的搞不清楚哪个是文件,哪个是目录,究其原因是很难直接通过名字看出来目录和文件的区别。
介绍完 Linux 系统中目录结构之后,读者一定想知道如何为文件或目录命名。
在 Linux 中,简单的理解一个文件的路径,指的就是该文件存放的位置,例如,在《Linux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提到的 /home/cat 就表示的是 cat 文件所存放的位置。只要我们告诉 Linux 系统某个文件存放的准确位置,那么它就可以找到这个文件。
Linux 上的文件系统一般来说就是EXT2或EXT3,但这篇文章并不准备一上来就直接讲它们,而希望结合Linux操作系统并从文件系统建立的基础——硬盘开始,一步步认识Linux的文件系统。
通过学习《Linux一切皆文件》一节我们知道,平时打交道的都是文件,那么,应该如何找到它们呢?很简单,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都被组织成以一个根节点“/”开始的倒置的树状结构,如图 1 所示。
本节介绍有关服务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都是笔者的经验之谈,相信对新手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很多初学者接触Linux 时间不长,还未完整地学习一遍 Linux,理解本节内容可能有些困难,可以先跳过本节,阅读完整套教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
前面讲过,Linux 系统中“一切皆文件”,所有文件都放置在以根目录为树根的树形目录结构中。在 Linux 看来,任何硬件设备也都是文件,它们各有自己的一套文件系统(文件目录结构)。
Linux 中所有内容都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和管理的,即一切皆文件,普通文件是文件,目录(Windows 下称为文件夹)是文件,硬件设备(键盘、监视器、硬盘、打印机)是文件,就连套接字(socket)、网络通信等资源也都是文件。
学习 Linux,不仅限于学习各种命令,了解整个 Linux 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以及各个目录的功能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安装并体验 Linux 系统,读者应该能发现 Linux 与 Windows 的一些不同之处,本节就几个容易让初学者混淆的问题做重点讲解,以便加深读者对 Linux 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