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千Star,火遍Github的Python反直觉案例集!

简介: Python,是一个设计优美的解释型高级语言,它提供了很多能让程序员感到舒适的功能特性。

大数据文摘授权转载

作者:Satwik Kansal

译者:暮晨

Python,是一个设计优美的解释型高级语言,它提供了很多能让程序员感到舒适的功能特性。

但有的时候,Python的一些输出结果对于初学者来说似乎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这个有趣的项目意在收集Python中那些难以理解和反人类直觉的例子以及鲜为人知的功能特性,并尝试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原理!

虽然下面的有些例子并不一定会让你觉得WTFs,但它们依然有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你所不知道的Python有趣特性。我觉得这是一种学习编程语言内部原理的好办法,而且我相信你也会从中获得乐趣!

如果你是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Python程序员,你可以尝试挑战看是否能一次就找到例子的正确答案。你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例子已经比较熟悉了,那这也许能唤起你当年踩这些坑时的甜蜜回忆

d5e5a7a1e9bc613517efed60f7d27d7ad52dd286

示例结构

所有示例的结构都如下所示:

> 一个精选的标题 *

标题末尾的星号表示该示例在第一版中不存在,是最近添加的。

# 准备代码.

# 释放魔法...

Output (Python version):

>>> 触发语句

出乎意料的输出结果

(可选): 对意外输出结果的简短描述。

说明:

简要说明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如有必要,举例说明

Output:

>>>触发语句#一些让魔法变得容易理解的例子

#一些正常的输入

注意:所有的示例都在Python3.5.2版本的交互解释器上测试过,如果不特别说明应该适用于所有Python版本。

用法

我个人建议,最好依次阅读下面的示例,并对每个示例:

仔细阅读设置例子最开始的代码。如果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 Python 程序员,那么大多数时候您都能成功预期到后面的结果。

阅读输出结果

  • 确认结果是否如你所料.

  • 确认你是否知道这背后的原理

PS: 你也可以在命令行阅读 WTFpython. 我们有 pypi 包 和 npm 包(支持代码高亮).(译: 这两个都是英文版的)

安装 npm 包 wtfpython

$ npm install -g wtfpython
或者, 安装 pypi 包 wtfpython
$ pip install wtfpython -U

现在,在命令行中运行 wtfpython,你就可以开始浏览了。

示例

大脑运动!

微妙的字符串*

1.

>>> a = "some_string"
>>> id(a)
140420665652016
>>> id("some" + "_" + "string") # 注意两个的id值是相同的.
140420665652016
2.
>>> a = "wtf"
>>> b = "wtf"
>>> a is b
True

>>> a = "wtf!"
>>> b = "wtf!"
>>> a is b
False

>>> a, b = "wtf!", "wtf!"
>>> a is b
True
3.
>>> 'a' * 20 is 'aaaaaaaaaaaaaaaaaaaa'
True
>>> 'a' * 21 is 'aaaaaaaaaaaaaaaaaaaaa'
False

说明:

这些行为是由于 Cpython 在编译优化时,某些情况下会尝试使用已经存在的不可变对象而不是每次都创建一个新对象。(这种行为被称作字符串的驻留[string interning])

发生驻留之后,许多变量可能指向内存中的相同字符串对象。(从而节省内存)

在上面的代码中,字符串是隐式驻留的。何时发生隐式驻留则取决于具体的实现。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用来猜测字符串是否会被驻留:

  • 所有长度为 0 和长度为 1 的字符串都被驻留。

  • 字符串在编译时被实现 ('wtf' 将被驻留, 但是 ''.join(['w', 't', 'f'] 将不会被驻留)

  • 字符串中只包含字母,数字或下划线时将会驻留。所以 'wtf!' 由于包含!而未被驻留。可以在这里找CPython对此规则的实现。

cd400a95021ea5b1f01acc63439da1edc309851e

当在同一行将 a 和 b 的值设置为 "wtf!" 的时候, Python 解释器会创建一个新对象, 然后同时引用第二个变量. 如果你在不同的行上进行赋值操作, 它就不会“知道”已经有一个 wtf! 对象 (因为 "wtf!" 不是按照上面提到的方式被隐式驻留的)。它是一种编译器优化,特别适用于交互式环境。

常量折叠(constant folding) 是 Python 中的一种窥孔优化(peephole optimization) 技术. 这意味着在编译时表达式 'a'*20 会被替换为 'aaaaaaaaaaaaaaaaaaaa' 以减少运行时的时钟周期. 只有长度小于 20 的字符串才会发生常量折叠。(为啥? 想象一下由于表达式'a'*10**10 而生成的 .pyc 文件的大小). 相关的源码实现在这里。

https://github.com/leisurelicht/wtfpython-cn/blob/master/images/string-intern/string_intern.png

是时候来点蛋糕了!

1.

some_dict = {}
some_dict[5.5] = "Ruby"
some_dict[5.0] = "JavaScript"
some_dict[5] = "Python"
Output:
>>> some_dict[5.5]
"Ruby"
>>> some_dict[5.0]
"Python"
>>> some_dict[5]
"Python"

"Python" 消除了 "JavaScript" 的存在?

说明:

Python 字典通过检查键值是否相等和比较哈希值来确定两个键是否相同。

具有相同值的不可变对象在Python中始终具有相同的哈希值。

>>> 5 == 5.0
True
>>> hash(5) == hash(5.0)
True

注意: 具有不同值的对象也可能具有相同的哈希值(哈希冲突)。

当执行 some_dict[5] = "Python" 语句时, 因为Python将 5 和 5.0 识别为 some_dict 的同一个键, 所以已有值 "JavaScript" 就被 "Python" 覆盖了。

这个 StackOverflow的 回答 漂亮的解释了这背后的基本原理。

到处返回!

def some_func():
 try:
 return 'from_try'
 finally:
 return 'from_finally'
Output:
>>> some_func()

'from_finally'

说明:

当在 "try...finally" 语句的 try 中执行 return, break 或 continue 后, finally 子句依然会执行。

函数的返回值由最后执行的 return 语句决定. 由于 finally 子句一定会执行, 所以 finally 子句中的 return 将始终是最后执行的语句。

本质上,我们都一样. *

class WTF:
 pass
Output:
>>> WTF() == WTF() # 两个不同的对象应该不相等

False

>>> WTF() is WTF() # 也不相同

False

>>> hash(WTF()) == hash(WTF()) # 哈希值也应该不同

True

>>> id(WTF()) == id(WTF())

True

说明:

当调用 id 函数时, Python 创建了一个 WTF 类的对象并传给 id 函数. 然后 id 函数获取其id值 (也就是内存地址), 然后丢弃该对象. 该对象就被销毁了.

当我们连续两次进行这个操作时, Python会将相同的内存地址分配给第二个对象. 因为 (在CPython中) id 函数使用对象的内存地址作为对象的id值, 所以两个对象的id值是相同的.

综上, 对象的id值仅仅在对象的生命周期内唯一. 在对象被销毁之后, 或被创建之前, 其他对象可以具有相同的id值.

那为什么 is 操作的结果为 False 呢? 让我们看看这段代码.

class WTF(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I")
 def __del__(self): print("D")
Output:
>>> WTF() is WTF()
I
I
D
D
False
>>> id(WTF()) == id(WTF())
I
D
I
D
True
正如你所看到的, 对象销毁的顺序是造成所有不同之处的原因。

为什么?

some_string = "wtf"
some_dict = {}
for i, some_dict[i] in enumerate(some_string):
 pass
Output:
>>> some_dict # 创建了索引字典.
{0: 'w', 1: 't', 2: 'f'}

说明:

Python 语法 中对 for 的定义是:

for_stmt: 'for' exprlist 'in' testlist ':' suite ['else' ':' suite]

其中 exprlist 指分配目标. 这意味着对可迭代对象中的每一项都会执行类似 {exprlist} = {next_value} 的操作。

一个有趣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for i in range(4):
 print(i)
 i = 10
Output:
0
1
2
3

你可曾觉得这个循环只会运行一次?

说明:

由于循环在Python中工作方式, 赋值语句 i = 10 并不会影响迭代循环, 在每次迭代开始之前, 迭代器(这里指 range(4)) 生成的下一个元素就被解包并赋值给目标列表的变量(这里指 i)了.

在每一次的迭代中, enumerate(some_string) 函数就生成一个新值 i (计数器增加) 并从 some_string 中获取一个字符. 然后将字典 some_dict 键 i (刚刚分配的) 的值设为该字符. 本例中循环的展开可以简化为:

>>> i, some_dict[i] = (0, 'w')
>>> i, some_dict[i] = (1, 't')
>>> i, some_dict[i] = (2, 'f')
>>> some_dict

评估时间差异

1.

array = [1, 8, 15]
g = (x for x in array if array.count(x) > 0)
array = [2, 8, 22]

Output:
>>> print(list(g))
[8]
2.
array_1 = [1,2,3,4]
g1 = (x for x in array_1)
array_1 = [1,2,3,4,5]

array_2 = [1,2,3,4]
g2 = (x for x in array_2)
array_2[:] = [1,2,3,4,5]
Output:
>>> print(list(g1))
[1,2,3,4]

>>> print(list(g2))
[1,2,3,4,5]

说明:

在生成器表达式中, in 子句在声明时执行, 而条件子句则是在运行时执行.

所以在运行前, array 已经被重新赋值为 [2, 8, 22], 因此对于之前的 1, 8 和 15, 只有 count(8) 的结果是大于 0 的, 所以生成器只会生成 8.

第二部分中 g1 和 g2 的输出差异则是由于变量 array_1 和 array_2 被重新赋值的方式导致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 array_1 被绑定到新对象 [1,2,3,4,5], 因为 in 子句是在声明时被执行的, 所以它仍然引用旧对象 [1,2,3,4](并没有被销毁).

在第二种情况下, 对 array_2 的切片赋值将相同的旧对象 [1,2,3,4] 原地更新为 [1,2,3,4,5]. 因此 g2 和 array_2 仍然引用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现在已经更新为 [1,2,3,4,5]).

由于字数和排版受限,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前往GitHub链接查看原码。

原文链接:

https://github.com/satwikkansal/wtfpython

中文版:

https://github.com/leisurelicht/wtfpython-cn#section-strain-your-brain%E5%A4%A7%E8%84%91%E8%BF%90%E5%8A%A8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11-30
本文作者:大数据文摘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 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
4天前
|
数据采集 Dart Apache
Github 2024-05-07 Python开源项目日报 Top10
在2024年5月7日的Github Trendings中,Python开源项目占据主导,共有10个项目上榜。其中热门项目包括:yt-dlp,一个增强版的youtube-dl分支,具有64K+星标;Home Assistant,专注本地控制和隐私的开源家庭自动化项目,拥有65K+星标;以及openpilot,一个开源驾驶辅助系统,支持多种车型,45K+星标。其他项目涵盖爬虫工具、实时应用框架Flet、可观测性平台Logfire等,涉及Python、Dart和C++等多种语言。
36 10
|
6天前
|
数据采集 Web App开发 Java
Python 爬虫:Spring Boot 反爬虫的成功案例
Python 爬虫:Spring Boot 反爬虫的成功案例
|
7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数据可视化
利用Python进行历史数据预测:从入门到实践的两个案例分析
利用Python进行历史数据预测:从入门到实践的两个案例分析
21 1
|
8天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Python
使用Python读取本地行情csv文件,做出web网页画出K线图实现案例
【5月更文挑战第4天】使用Python绘制K线图的步骤:1) 安装pandas, matplotlib和Flask;2) 用pandas读取CSV文件并处理数据;3) 创建Flask应用,渲染包含K线图数据的HTML;4) 编写HTML,使用ECharts库绘制K线图。
26 0
|
1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TensorFlow
【Python机器学习专栏】使用Python进行图像分类的实战案例
【4月更文挑战第30天】本文介绍了使用Python和深度学习库TensorFlow、Keras进行图像分类的实战案例。通过CIFAR-10数据集,展示如何构建和训练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实现对10个类别图像的识别。首先安装必要库,然后加载数据集并显示图像。接着,建立基本CNN模型,编译并训练模型,最后评估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性。此案例为初学者提供了图像分类的入门教程,为进一步学习和优化打下基础。
|
13天前
|
数据可视化 Python
Python用 PyMC3 贝叶斯推理案例研究:抛硬币和保险索赔发生结果可视化
Python用 PyMC3 贝叶斯推理案例研究:抛硬币和保险索赔发生结果可视化
|
14天前
|
Python
使用Seaborn库创建图形的使用案例
【4月更文挑战第29天】该代码段首先导入seaborn和matplotlib库,然后加载名为"titanic"的数据集。接着,它创建一个画布并设定子图大小。通过seaborn的FacetGrid以"Attrition_Flag"为列进行分组,映射数据到网格上,用histplot展示"Customer_Age"的直方图分布。同样,也使用boxplot方法生成"Freq"的箱线图。最后展示所有图形。
10 2
|
16天前
|
Python
python实现股票策略回测案例
此Python代码演示了一个简单的股票策略回测,使用yfinance库获取AAPL股票2020年至2022年的数据。它计算每日收益率,并基于前一日收益率决定买卖:正则买入,负则卖出。通过模拟交易更新现金和股票余额,最终计算总收益。请注意,此示例未涵盖交易费用、滑点、风险管理等实际交易因素。
23 0
|
16天前
|
Python
python实现股票均线策略案例
此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均线策略进行股票交易模拟。它下载AAPL的股票历史数据,计算每日收益率,设置短期和长期移动平均线。当短期均线超过长期均线时,模拟买入;反之则卖出。代码遍历每一天,更新现金和股票余额,并最终计算总收益。请注意,实际交易需考虑更多因素如交易费用和风险管理。
27 2
|
16天前
|
Serverless Python
python实现布林线策略案例
此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布林线策略进行股票交易模拟。首先,它下载AAPL股票的历史数据,计算每日收益率,并计算布林线(中位数、上轨和下轨)。接着,定义了一个交易策略,当股价超过布林线上轨时买入,低于下轨时卖出。通过循环模拟交易日并更新资产,最后计算总收益。请注意,实际交易应考虑更多因素如交易费用和风险管理。
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