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二叉树的实现

简介: 实验八 二叉树的实现

实验八 二叉树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Dev-C++环境下的编译、调试和执行的方法及步骤。
2.掌握二叉树的创建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创建一棵二叉树,然后
输出每个结点
求给定二叉树的所有叶子结点个数
输出叶子结点

BiTree.h

#define MaxSize 100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typedef char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  
    ElemType data;              //数据元素  
    struct node *lchild;        //指向左孩子  
    struct node *rchild;        //指向右孩子  
} BTNode;  
void CreateBTNode(BTNode *&b,char *str);        //由str串创建二叉链  
BTNode *FindNode(BTNode *b,ElemType x);     //返回data域为x的节点指针  
BTNode *LchildNode(BTNode *p);  //返回*p节点的左孩子节点指针  
BTNode *RchildNode(BTNode *p);  //返回*p节点的右孩子节点指针  
int BTNodeDepth(BTNode *b); //求二叉树b的深度  
void DispBTNode(BTNode *b); //以括号表示法输出二叉树  
void DestroyBTNode(BTNode *&b);  //销毁二叉树  
void LevelOrder(BTNode *b);  
void CreateBTNode(BTNode *&b,char *str)     //由str串创建二叉链  
{  
    BTNode *St[MaxSize],*p=NULL;  
    int top=-1,k,j=0;  
    char ch;  
    b=NULL;             //建立的二叉树初始时为空  
    ch=str[j];  
    while (ch!='\0')    //str未扫描完时循环  
    {  
        switch(ch)  
        {  
        case '(':  
            top++;  
            St[top]=p;  
            k=1;  
            break;      //为左节点  
        case ')':  
            top--;  
            break;  
        case ',':  
            k=2;  
            break;                          //为右节点  
        default:  
            p=(BTNode *)malloc(sizeof(BTNode));  
            p->data=ch;  
            p->lchild=p->rchild=NULL;  
            if (b==NULL)                    //p指向二叉树的根节点  
                b=p;  
            else                            //已建立二叉树根节点  
            {  
                switch(k)  
                {  
                case 1:  
                    St[top]->lchild=p;  
                    break;  
                case 2:  
                    St[top]->rchild=p;  
                    break;  
                }  
            }  
        }  
        j++;  
        ch=str[j];  
    }  
}  
BTNode *FindNode(BTNode *b,ElemType x)  //返回data域为x的节点指针  
{  
    BTNode *p;  
    if (b==NULL)  
        return NULL;  
    else if (b->data==x)  
        return b;  
    else  
    {  
        p=FindNode(b->lchild,x);  
        if (p!=NULL)  
            return p;  
        else  
            return FindNode(b->rchild,x);  
    }  
}  
BTNode *LchildNode(BTNode *p)   //返回*p节点的左孩子节点指针  
{  
    return p->lchild;  
}  
BTNode *RchildNode(BTNode *p)   //返回*p节点的右孩子节点指针  
{  
    return p->rchild;  
}  
int BTNodeDepth(BTNode *b)  //求二叉树b的深度  
{  
    int lchilddep,rchilddep;  
    if (b==NULL)  
        return(0);                          //空树的高度为0  
    else  
    {  
        lchilddep=BTNodeDepth(b->lchild);   //求左子树的高度为lchilddep  
        rchilddep=BTNodeDepth(b->rchild);   //求右子树的高度为rchilddep  
        return (lchilddep>rchilddep)? (lchilddep+1):(rchilddep+1);  
    }  
}  
void DispBTNode(BTNode *b)  //以括号表示法输出二叉树  
{  
    if (b!=NULL)  
    {  
        printf("%c",b->data);  
        if (b->lchild!=NULL || b->rchild!=NULL)  
        {  
            printf("(");  
            DispBTNode(b->lchild);  
            if (b->rchild!=NULL) printf(",");  
            DispBTNode(b->rchild);  
            printf(")");  
        }  
    }  
}  
void DestroyBTNode(BTNode *&b)   //销毁二叉树  
{  
    if (b!=NULL)  
    {  
        DestroyBTNode(b->lchild);  
        DestroyBTNode(b->rchild);  
        free(b);  
    }  
}  
void LevelOrder(BTNode *b)  
{BTNode *p;  
    BTNode *qu[MaxSize];    //定义环形队列,存放节点指针  
    int front,rear; //定义队头和队尾指针  
    front=rear=-1;      //置队列为空队列  
    rear++;  
    qu[rear]=b;  
    while(front!=rear)  
    {  
        front=(front+1)%MaxSize;  
        p=qu[front];//队头出队列  
        printf("%c ",p->data);  //访问节点  
        if(p->lchild!=NULL)  
        {  
            rear=(rear+1)%MaxSize;  
            qu[rear]=p->lchild;  
  
        }  
        if(p->rchild!=NULL)  
        {  
            rear=(rear+1)%MaxSize;  
            qu[rear]=p->rchild;  
        }  
    }  
}  

main.cpp

#include<stdio.h>  
#include"BiTree.cpp"  
#include <iostream>
int LeafNodes(BTNode *b)    //求二叉树b的叶子节点个数
{
    int num1,num2;
    if (b==NULL)
        return 0;
    else if (b->lchild==NULL && b->rchild==NULL)
        return 1;
    else
    {
        num1=LeafNodes(b->lchild);
        num2=LeafNodes(b->rchild);
        return (num1+num2);
    }
}
int main()  
{  
    BTNode *b;  
    CreateBTNode(b,"A(B(,D(,G)),C(E,F))");  
    printf("二叉树b: ");  
    DispBTNode(b);  
    printf("\n");  
    printf("层次遍历序列:\n");  
    LevelOrder(b);  
    printf("叶子结点的个数是%d\n",LeafNodes(b));
    DestroyBTNode(b);  
    return 0;  
}  

想要更加了解的点这里

详细讲解树:小唐之下的二叉树

相关文章
|
调度 Apache
airflow scheduler -D 是什么作用
【6月更文挑战第30天】airflow scheduler -D 是什么作用
324 1
|
API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开发者
商品详情 API 接口的调用次数是否有限制?
商品详情API接口调用次数受限,旨在保障系统稳定性和防止恶意攻击。平台依据账户类型设定不同限制:普通开发者账户调用次数较少,而企业级账户享有更高限额但需申请并可能收费。此外,平台还设置了短期和长期调用频率限制,以避免高并发请求导致服务器过载。
456 2
|
C# 开发者
C# 一分钟浅谈:Socket 编程基础
【10月更文挑战第7天】本文介绍了Socket编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常见问题,通过C#代码示例详细展示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Socket通信过程,包括创建、绑定、监听、连接、数据收发及关闭等步骤,帮助开发者掌握Socket编程的核心技术和注意事项。
352 3
C# 一分钟浅谈:Socket 编程基础
|
传感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仿生机器人:自然界灵感的工程应用
【10月更文挑战第14天】仿生机器人作为自然界灵感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其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仿生机器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仿生机器人在未来带来的更多惊喜和变革!
|
存储 数据处理 索引
MATLAB中的基本数据类型与变量操作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 MATLAB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学计算和科学研究的编程语言,其核心是矩阵运算。本文详细介绍了 MATLAB 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包括数值类型(如 `double` 和 `int`)、字符数组、逻辑类型、结构体、单元数组和函数句柄,并通过代码示例展示了变量操作方法。
|
JSON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实战指南:Python中OAuth与JWT的完美结合,构建安全认证防线
【9月更文挑战第9天】当今互联网应用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尤其在处理用户数据和个人隐私时。OAuth 和 JWT 是两种广泛使用的认证机制,各具优势。本文探讨如何在 Python 中结合 OAuth 和 JSON Web Tokens (JWT) 构建安全可靠的认证系统。OAuth 允许第三方应用获取有限访问权限而不暴露用户密码;JWT 则是一种轻量级数据交换格式,用于安全传输信息。结合使用这两种技术,可以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简化认证流程。
203 4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18 Java反射reflect(类加载+获取类对象+通用操作+设计模式+枚举+注解)
18 Java反射reflect(类加载+获取类对象+通用操作+设计模式+枚举+注解)
343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K-means聚类的停止标准是什么?
【5月更文挑战第11天】【机器学习】K-means聚类的停止标准是什么?
|
安全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如何获取静态IP进行测试?静态IP有什么优点?
本文介绍了如何获取静态IP用于测试,包括联系ISP、使用DDNS和利用VPN。静态IP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的优点,适合网络测试和特定设置。
|
存储 JSON 算法
SpringBoot之JWT令牌校验
SpringBoot之JWT令牌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