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身边的嵌入式,工控大脑PLC

简介: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工控大脑PLC

以下主要内容来源于笔者前同事Mr Yang,经作者授权整理后发布。

1. 哪里用到PLC?

大家逛商场、坐地铁经常会乘坐自动扶梯。通常情况下,没人乘梯的时候,扶梯会以一个低速节能方式运行。有人乘梯时,会自动平稳过渡到正常速度运行。我有个同学在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迅达,听他说里面用的控制器就是PLC。

PLC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等工控领域,主要有以下原因:

  • 高可靠性。工控领域环境相对较恶劣,同时还需要稳定可靠的长时间运行,不能出错,毕竟很多时候一旦出错,那可是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像消费电子领域,出了问题大不了重启一下。
  • 容易编程。对工程师的编程水平不需要那么高的要求,工程师可以专注在应用领域,节约开发周期。
  • 易于维护。模块化的设计,出了问题相对容易维护。

2. PLC和单片机关系

PLC其实是电气工程师手中的MCU,当然大部分的中小型的PLC本身就是由MCU来实现的。讲到这里,会有很多小伙伴问,这俩家伙到底有什么区别?从研发的角度看,PLC是把MCU有限的资源根据一定的规范设计出来的,具体的讲,MCU的IO资源对应了PLC的输入输出,Core对应了计算能力,RAM对应了数据空间,FLASH对应了程序空间。从用户角度看,由于不同的PLC厂商都遵循了相同的规范,同时它的功能往往是其实现MCU的子集,所以学习起来比MCU更加容易。下图中间黄色部分就是MCU,PLC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编程器。

3. PLC的软件实现

下面更多的会从软件方案角度出发来探究PLC,主要还是针对嵌入式工程师,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自己上手去实现一个简单的PLC。

3.1 IEC61131-3

讲到PLC的软件实现,那就不得不提IEC61131-3,它是IEEE制定的用于PLC的编程系统标准,定义了以下五种编程语言:

指令表(ILD)

梯形图(LD)

功能块(FBD)

结构化文字(STL)

顺序功能流程图(SFC)

小型PLC由于功能简单,而且步长受限,往往最常用的是指令表和梯形图。STL类似C语言,经常用于编写功能块,FBD/SFC更加直观,经常用于复杂逻辑的顶层设计。

3.2 PLC的软件构成

用过PLC的朋友都知道,通用的PLC都会提供一个PC端的软件用来编辑用户逻辑,比较常见的有西门子的STEP7,3S的Codesys,KW的MULTIPROG,rockwell的ISaGRAF。所以,一般情况下,PLC的软件由两部分组成:

(1) PC端的编程软件,给用户提供编程调试环境

                                               

(截图代码源于和利时G3小型PLC)

(2) 设备端的软件,而设备端的软件又分为runtime system(后称RTS)和用户程序(后称POU)两部分内容。RTS是PLC设备端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 实现通讯接口:包括与PC端软件通讯,与IO扩展模块的通讯
  • 存储并执行PC端生成的POU
  • 执行IO的输入输出

当然,也有一些微型PLC自带屏幕,无需PC软件,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编程,比如西门子的Logo系列。

图片源自西门子官网

3.3  POU的分类

PLC的RTS从实现角度讲,分为两类:解释型和编译型,有点像学校里学习VB和VC的区别。编译型PLC生成的POU是可以执行的二进制代码,解释型PLC生成的POU是一个中间文件。

编译型PLC

编译型PLC支持的IEC61131-3编程软件会根据用户的编程语言生成PLC可以执行的二进制机器代码,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 执行效率高, 平均有效指令仅是解释型PLC的1 /10
  • 开发难度大,PC端开发环境除了需要解析IEC61131-3相关语法,还需要涉及编译器、链接器、反编译、Mempry地址分配等内容
  • 基于MCU开发PLC跨平台难度大,受限于CPU指令集影响,不同厂商CPU Memory地址分配不同,开发环境很难做到适配所有不同CPU的编译器
  • 反编译难度大

解释型PLC

解释型PLC支持的IEC61131-3编程软件会根据用户的编程语言生成中间文件,CPU会作为解析器来解析该中间文件,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 开发容易, PC端开发环境仅需要解析IEC61131-3相关语法并生成中间文件即可
  • 产品容易跨平台,由于开发环境生成的中间文件并不直接在CPU上运行,也很容易做到地址无关,所以很容易在不同内核的CPU上运行
  • 由于容易做到地址无关,更容易做到无扰下装
  • 容易实现反编译功能

编译型 解释型
执行效率
开发难度
跨平台运行
反编译源文件 一般
无扰下装
防克隆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点个赞或者在看支持一下吧。

相关文章
|
19天前
|
智能硬件 计算机视觉 网络协议
|
19天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智能硬件
|
19天前
|
存储 算法 定位技术
LabVIEW和NIUSRP硬件加快了认知无线电开发
LabVIEW和NIUSRP硬件加快了认知无线电开发
18 1
|
19天前
|
传感器 安全 物联网
单片机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单片机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48 1
|
19天前
|
调度
【技术探讨】无线通信模块拉距测试,是否一定要带笔记本电脑?
对于Sub-G的无线模块通常通信距离较远可以达到公里级甚至数公里之远,而笔记本的续航时间通常是2-3个小时,很多用户测试到一半,不得不提前终止测试,回去给笔记本电脑充电
|
19天前
|
传感器 存储 监控
毕业设计 基于51单片机WIFI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 基于51单片机WIFI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
9月前
|
存储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智能电表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智能电表
|
9月前
|
传感器 数据采集 安全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你家燃气表是智能的吗?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你家燃气表是智能的吗?
|
9月前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用了七八年的电动牙刷,突然罢工了!!!
聊聊身边的嵌入式:用了七八年的电动牙刷,突然罢工了!!!
|
10月前
|
物联网 数据处理
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连接物联世界的智慧之源
本篇深入研究了物联网中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的关键内容。我们探讨了嵌入式系统的概述,介绍了微控制器与嵌入式开发板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应用,以及硬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接口。通过Arduino示例代码,读者可以了解如何使用嵌入式开发板控制LED灯。设计原则和硬件接口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硬件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包括电路设计、电源管理和接口选择。通过本篇内容,读者将更加了解嵌入式系统与硬件设计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为创造智能化的嵌入式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2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