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消消乐_个人页

一只消消乐
个人头像照片
1
3
0

个人介绍

暂无个人介绍

擅长的技术

获得更多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

暂时未有相关通用技术能力~

云产品技术能力:

阿里云技能认证

详细说明
暂无更多信息

2025年06月

2025年05月

  • 05.21 17:21:43
    回答了问题 2025-05-21 17:21:43
  • 05.21 17:03:58
    发表了文章 2025-05-21 17:03:58

    通义灵码2.5实战评测:Vue.js贪吃蛇游戏一键生成

    通义灵码基于自然语言需求,快速生成完整Vue组件。例如,用Vue 2和JavaScript实现贪吃蛇游戏:包含键盘控制、得分系统、游戏结束判定与Canvas动态渲染。AI生成的代码符合规范,支持响应式数据与事件监听,还能进阶优化(如增加启停按钮、速度随分数提升)。传统需1小时的工作量,使用通义灵码仅10分钟完成,大幅提升开发效率。操作简单:安装插件、输入需求、运行项目即可实现功能。

2025年03月

  • 发表了文章 2025-05-21

    通义灵码2.5实战评测:Vue.js贪吃蛇游戏一键生成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滑动查看更多
  • 回答了问题 2025-06-09

    如何可以让 Kubernetes 运维提效90% ?

    Kubernetes运维提效90%实测:ACK智能托管模式深度体验 引言:Kubernetes运维的破局之道 在容器化浪潮中,Kubernetes的复杂性始终是运维团队的核心痛点。本次通过ACK Pro智能托管模式部署Nginx工作负载的实践,验证了其'运维提效90%'的宣称是否属实。 一、实测环境与方法论 测试场景 部署目标:Nginx工作负载对比基准:传统ACK托管集群Pro版 vs 智能托管模式(Auto Mode)评估维度:集群创建耗时运维操作步骤资源调度效率 测试工具 Alibaba Cloud CLIkubectl监控:ARMS + Prometheus 二、核心提效验证 1. 零配置集群创建 智能托管模式通过预置最佳实践模板,实现: 网络规划自动化(VPC/CNI一键配置)控制平面高可用自动部署安全组策略智能生成 2. 运维操作简化对比 操作项传统模式Auto Mode节点扩缩容需手动调整ASG声明式配置系统组件升级人工干预自动滚动升级故障诊断日志手动收集智能根因分析 三、深度体验洞察 优势亮点 开箱即用的最佳实践内置CNI插件优化、监控组件预集成等12项企业级配置 智能弹性能力基于负载预测的主动扩缩容策略,实测资源利用率提升40% 全栈可观测性集成ARMS实现从应用到节点的毫秒级追踪 待改进点 自定义网络策略的灵活性有待增强混合云场景支持需完善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5-21

    Dify与传统开发工具,你会选择哪一个?

    Dify vs. 传统开发工具:谁更适合现代AI开发? 1. 部署效率:分钟级 vs. 周级• Dify:在ACK上15分钟完成私有化部署,自动集成LangChain、Llama3等模型,直接提供REST API。 • 传统方式:手动搭建K8s集群+模型微调环境,仅配置向量数据库就耗时2天。 2. 灵活性对比:低代码 ≠ 低能力• Dify优势: • 内置RAG、Agent等模块,省去80%的重复代码; • 支持实时切换模型(如GPT-4 → Qwen2-72B)。 • 传统工具优势: • 可深度定制推理逻辑(如修改Attention层); • 适合需要FP16量化等极端优化的场景。 3. 开发者体验• Dify: • 产品经理能直接参与Prompt调优; • 但复杂业务逻辑(如多轮会话状态机)仍需写代码。• 传统开发: • 适合全栈工程师,从数据库到前端完全可控; • 学习成本高(需掌握K8s、CUDA等)。 我的选择:作为技术负责人,我认为可以用Dify加速80%的AI应用落地。体验建议:• 先通过Dify快速验证需求,再决定是否投入传统开发;• 利用ACK的弹性资源降低成本。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3-27

    工作中,拥有什么样的“软技能”可以跨越周期、终身成长?

    我认为是:勇于突破,拥抱创新 在面对新任务时,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付诸行动,而非受限于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我们需全心全意地接纳新事物。以技术领域为例,仅仅因为某人在某行业历经数十载,并不意味着其可随意自封 “教授” 或 “专家”。当新技术涌现,不应即刻断言其 “绝对不可行”“无法实施” 或 “毫无价值”。将自身禁锢于特定思维模式,无疑会扼杀创新,阻碍任何形式的成长。创新与成长的关键,恰恰在于拥有打破现状的勇气,持续寻求突破并探索解决方案。往往是一群勇于奋进、不断尝试的开拓者,一次次推动变革与进步。随着更多人使用新事物并发现其不足,新事物才会日益完善。几乎没有事物能从一开始便完美无缺。同理,对个人而言,重点并非始终在他人面前展现完美形象,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认清自身弱点,进而以开放心态积极学习。这正是我们实现持续进步、变得更为强大的途径。我们不应惧怕他人的嘲笑,只要理论合理,就值得一试。一旦有机会,便应付诸实践。假以时日,必将实现突破,收获新的发现。持续重复做简单之事,用心做好重复之事,持之以恒地完成用心之事。勇于突破,拥抱创新在面对新任务时,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付诸行动,而非受限于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我们需全心全意地接纳新事物。以技术领域为例,仅仅因为某人在某行业历经数十载,并不意味着其可随意自封 “教授” 或 “专家”。当新技术涌现,不应即刻断言其 “绝对不可行”“无法实施” 或 “毫无价值”。将自身禁锢于特定思维模式,无疑会扼杀创新,阻碍任何形式的成长。创新与成长的关键,恰恰在于拥有打破现状的勇气,持续寻求突破并探索解决方案。往往是一群勇于奋进、不断尝试的开拓者,一次次推动变革与进步。随着更多人使用新事物并发现其不足,新事物才会日益完善。几乎没有事物能从一开始便完美无缺。同理,对个人而言,重点并非始终在他人面前展现完美形象,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认清自身弱点,进而以开放心态积极学习。这正是我们实现持续进步、变得更为强大的途径。我们不应惧怕他人的嘲笑,只要理论合理,就值得一试。一旦有机会,便应付诸实践。假以时日,必将实现突破,收获新的发现。持续重复做简单之事,用心做好重复之事,持之以恒地完成用心之事。
    踩0 评论0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滑动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暂无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