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篇文章里,我们学习了Docker常用的命令和基本操作,现在可以开始实战了。 单页应用 前端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单页应用了。我们首先用create-react-app快速创建一个应用 npm i create-react-app -g create-react-app react-app cd react-app npm run start 可以看见正常启动的页面。 打包试一下 npm run build 可以看到本地生成了一个build目录,这就是最后线上运行的代码。 我们先在本地运行下build目录看看 npm i http-server -g http-server -p 4444 ./build 访问 http://localhost:4444 即可看到打包后的页面 单页应用Docker化 在react-app目录下新建Dockerfile .dockerignore和nginx.conf .dockerignore node_modules build dockerignore指定了哪些文件不需要被拷贝进镜像里,类似.gitignore。 我们知道单页应用的路由一般都被js托管,所以对于nginx需要特别配置nginx.conf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app/build; # 打包的路径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防止重刷新返回404 }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location = /50x.html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 } Dockerfile # 基于node11 FROM node:11 # 设置环境变量 ENV PROJECT_ENV production ENV NODE_ENV production # 安装nginx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ginx # 把 package.json package-lock.json 复制到/app目录下 # 为了npm install可以缓存 COPY package*.json /app/ # 切换到app目录 WORKDIR /app # 安装依赖 RUN npm install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 把所有源代码拷贝到/app COPY . /app # 打包构建 RUN npm run build # 拷贝配置文件到nginx COPY nginx.conf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EXPOSE 80 # 启动nginx,关闭守护式运行,否则容器启动后会立刻关闭 CMD ["nginx", "-g", "daemon off;"]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COPY package*.json /app/ RUN npm install COPY . /app 我们单独把package.json文件先拷贝到app,安装完依赖,然后才把所有的文件拷贝到app,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了充分利用docker缓存 COPY . /app RUN npm install 如果这么写,那么每一次重新构建镜像,都需要下载一次npm包,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把package.json与源文件分隔开写入镜像,这样只有当package.json发生改变了,才会重新下载npm包。 当然缓存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麻烦,比如在进行一些shell操作输出内容时,由于缓存的存在,导致新构建的镜像里的内容还是旧版本的。 我们可以指定构建镜像时不使用缓存 docker build --no-cache -t deepred5/react-app . 最佳实践是在文件顶部指定一个环境变量,如果希望不用缓存,则更新这个环境变量即可,因为缓存失效是从第一条发生变化的指令开始。 打包镜像 docker build -t deepred5/react-app . 启动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my-react-app -p 8888:80 deepred5/react-app 访问 http://localhost:8888 即可看到页面 访问 http://localhost:8888/deepred5, 也可以看见页面,说明nginx防刷新配置生效了! 多层构建 我们之前写的Dockerfile其实是有些问题的: 镜像基于node11,但是整个镜像用到node环境的地方只是为了前端打包,真正启动的是Nginx。镜像里的项目源代码以及node_modules其实根本没有用,这些冗余文件造成了镜像的体积变得非常庞大。 而我们仅仅需要打包出来的静态文件以及启动一个静态服务器Nginx即可。 这时就可以使用multi-stage多层构建。 新建一个Dockerfile.multi # node镜像仅仅是用来打包文件 FROM node:alpine as builder ENV PROJECT_ENV production ENV NODE_ENV production COPY package*.json /app/ WORKDIR /app RUN npm install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COPY . /app RUN npm run build # 选择更小体积的基础镜像 FROM nginx:alpine COPY nginx.conf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COPY --from=builder /app/build /app/build 这个文件里,我们使用了两个FROM基础镜像,第一个node:alpine仅仅作为打包环境,真正的基础镜像是nginx:alpine 打包镜像 # -f 指定使用Dockerfile.multi进行构建 docker build -t deepred5/react-app-multi . -f Dockerfile.multi 启动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my-react-app-multi -p 8889:80 deepred5/react-app-multi 访问 http://localhost:8889 即可看到页面 查看镜像大小 docker images deepred5/react-app-multi docker images deepred5/react-app 可以发现,两者的大小相差巨大。 deepred5/react-app镜像有1G多,而deepred5/react-app-multi只有20多M 主要原因是:deepred5/react-app的基础镜像node:11就有900M,而deepred5/react-app-multi的基础镜像nginx:alpine只有20M。由此可见多层构建对于减少镜像大小是非常有帮助的。 Node应用 前端有时也会参与到Node BFF层的开发。我们来创建一个Node结合Redis的简单项目 mkdir node-redis cd node-redis npm init -y npm i koa koa-router ioredis touch index.js node-redis/index.js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Redis = require("ioredis");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router = new Router(); const redis = new Redis({ port: 6379, host: '127.0.0.1' }); router.get('/', (ctx, next) => { ctx.body = 'hello world.'; }); router.get('/api/json/get', async (ctx, next) => { const result = await redis.get('age'); ctx.body = result; }); router.get('/api/json/set', async (ctx, next) => { const result = await redis.set('age', ctx.query.age); ctx.body = { status: result, age: ctx.query.age } }); app .use(router.routes()) .use(router.allowedMethods()); app.listen(3000, () => { console.log('server start at localhost:3000'); }) 我们首先需要本地安装Redis,然后启动redis redis-server 启动Node项目 node index.js 访问 http://localhost:3000/ 即可看到页面 访问 http://localhost:3000/api/json/set?age=2 ,我们就向Redis里设置age的值为2 访问 http://localhost:3000/api/json/get ,我们就取得Redis里age的值 Node应用Docker化 首先我们来思考下,这个后端应用涉及Node和Redis。如果我们要部署到Docker里,应该怎么构建镜像? 方案一:基于一个最基础的ubuntu镜像,然后我们在其中安装Node和Redis,这样Node和Redis之间就可以进行通信了。这种方案只需要启动一个容器,因为Node和Redis已经在这个容器里了。 方案二:我们基于Redis镜像启动一个容器,专门用来跑Redis。基于Node镜像再启动一个容器,专门用来跑Node。 Docker的理念更倾向于方案二。我们希望一个镜像专注于做一件事,现在流行的微服务,微前端也是这种思想。 我们之前说过每个容器都是相互隔离的,通过映射端口才能访问容器里的网络应用。但是容器和容器之间怎么进行通信呢? Docker里使用Networking进行容器间的通信 Networking # 创建一个app-test网络 docker network create app-test 我们只需要把需要通信的容器都加入到app-test网络里,之后容器间就可以互相访问了。 docker run -d --name redis-app --network app-test -p 6389:6379 redis docker run -it --name node-app --network app-test node:11 /bin/bash 我们创建了两个容器,这两个容器都在app-test网络里。 我们进入node-app容器里,然后ping redis-app,发现可以访ping通,说明容器间可以通信了! 我们修改之前的代码: const redis = new Redis({ port: 6379, host: 'db', }); redis的host改为db 新建一个Dockerfile FROM node:11 COPY package*.json /app/ WORKDIR /app RUN npm install COPY . /app EXPOSE 3000 CMD ["node","index.js"] 构建镜像 docker build -t deepred5/node-redis-app . 启动容器 # 创建网络 docker network create app-test # 启动redis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db --network app-test -p 6389:6379 redis # 启动node容器 docker run --name node-redis-app -p 4444:3000 --network app-test -d deepred5/node-redis-app 访问 http://localhost:4444/ 即可看到页面 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react-app单页应用吗?我们可以也把这个应用加入到app-test网络里来,这样前端单页应用也可以访问后端了! 修改react-app目录下的nginx.conf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app/build; # 打包的路径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防止重刷新返回404 }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node-redis-app:3000; #后台转发地址 } } 重新构建镜像 docker build -t deepred5/react-app-multi . -f Dockerfile.multi 启动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my-react-app-multi --network app-test -p 9999:80 deepred5/react-app-multi 访问 http://localhost:9999/api/json/set?age=55 成功返回数据 Docker compose 我们现在这个项目有3个启动镜像: deepred5/react-app-multi 前端单页应用 redis 数据缓存 deepred5/node-redis-app 后端服务,访问redis,同时给前端提供接口 如果要把这个项目完整的启动起来,按照顺序需要这样启动: # 启动redis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db --network app-test -p 6389:6379 redis # 启动node容器 docker run --name node-redis-app -p 4444:3000 --network app-test -d deepred5/node-redis-app # 启动前端容器 docker run -d --name my-react-app-multi --network app-test -p 9999:80 deepred5/react-app-multi 这还仅仅只是3个容器的项目,如果容器再多,启动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这时,就需要docker compose出场了。 首先需要安装docker compose,安装完成之后 我们新建一个my-all-app目录,然后新建docker-compose.yml mkdir my-all-app cd my-all-app touch docker-compose.yml version: '3.7' services: db: image: redis restart: always ports: - 6389:6379 networks: - app-test node-redis-app: image: deepred5/node-redis-app restart: always depends_on: - db ports: - 4444:3000 networks: - app-test react-app-multi: image: deepred5/react-app-multi restart: always depends_on: - node-redis-app ports: - 9999:80 networks: - app-test networks: app-test: driver: bridge # 启动所有容器 docker-compose up -d # 停止所有容器 docker-compose stop 访问 http://localhost:9999 查看前端页面 访问 http://localhost:4444 查看后端接口 可以看见,使用docker-compose.yml配置完启动步骤后,启动多容器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参考 如何使用docker部署前端应用 第一本Docker书 修订版
最近公司在推进容器化和k8s,项目都要改成Docker部署。负责的工程里有几个node项目,只能从零开始学习Docker了。 安装 Docker支持window, Mac, Linux, 教程参考Docker安装教程。 建议在Mac和Linux系统里使用Docker。 日常开发,我使用的是vscode编辑器,可以顺便安装docker插件。在插件商店搜索docker,安装完成后,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管理Docker镜像和容器。 快速使用 首先我们来体验一下Docker。 平时工作中,如果我们电脑的开发环境是Windows, 有一天希望在Linux环境做一些事情,那该怎么办?(在没有云服务器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这时会选择去用虚拟机安装一个ubuntu系统。不过安装虚拟机前,你得先去下载几个G的镜像,然后在VMware里配置一些参数,最后还要等待最少十几分钟的系统安装。等你安装完一个ubuntu系统,估计已经浪费了几个小时。 然而使用Docker,你只需要几分钟! # 拉取ubuntu镜像 docker pull ubuntu # 创建一个ubuntu容器并且使用终端进行交互 docker run -it --name my-ubuntu --rm ubuntu /bin/bash 创建成功后,你就进入一个ubuntu系统里,现在你可以在其中进行任意的操作了。 注意:虽然当前容器里是ubuntu系统,但是你只能把它想象成一个精简版的ubuntu,因此有很多常用命令,需要自己去安装。 curl -v bilibili.com 直接运行curl命令会提示命令不存在 # 安装curl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 -y curl 安装完成后,才能使用curl命令 退出容器 exit 基本概念 镜像(Image):类似于虚拟机中的镜像。镜像有两种:基础镜像和个人镜像。基础镜像由各大厂商提供,比如ubuntu镜像,node镜像。个人镜像则是由个人开发者构建上传。 容器(Container):类似于一个轻量级的沙盒。容器是基于镜像来创建的,ubuntu镜像并不能和我们进行各种交互,我们希望有个环境能运行ubuntu,于是基于ubuntu镜像创建了一个容器。 仓库(Repository):类似于代码仓库,这里是镜像仓库,是Docker用来集中存放镜像文件的地方。 我们可以这样类比: # 下载源代码 git clone deepred5/app # 启动app npm run start # 拉取镜像 docker pull deepred5/app # 创建容器 docker run deepred5/app Docker是基于c/s架构:我们在Client中执行Docker命令,最后创建的Container和Image则会在Server中运行 # 可以查看server和client信息 docker info 镜像(Image) 常用命令 # 查找镜像 docker search ubuntu # 拉取特定tag版本的镜像(默认是latest) docker pull ubuntu:18.0.4 # 查看下载的所有本地镜像 docker images # 删除镜像 docker rmi ubuntu:18.0.4 构建镜像 我们一般都是基于基础镜像来构建个人镜像。镜像是由一条条指令构建出来(Dockerfile) 我们来构建一个node-pm2镜像,这个镜像自带node和pm2: 创建一个node-pm2目录,并新建一个Dockerfile文件 mkdir node-pm2 cd node-pm2 touch Dockerfile 编辑Dockerfile # 基于node11基础镜像 FROM node:11 # 一些元数据,比如作者信息 LABEL maintainer="deepred5 <deepred5@gamil.com>" # 安装pm2 RUN npm install pm2 -g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 暴露容器的端口 EXPOSE 80 443 基于这个Dockerfile创建我们自己的镜像deepred5/node-pm2 docker build -t deepred5/node-pm2:1.0 . 注意最后有一个. 查看我们自己的镜像 # 可以看到deepred5/node-pm2镜像了 docker images 基于deepred5/node-pm2镜像启动一个容器 docker run -it deepred5/node-pm2:1.0 /bin/bash 进入容器后,我们运行pm2 -v,可以看见pm2已经安装成功了 上传镜像 我们本地构建的镜像如果希望可以被其他人使用,就需要把镜像上传到仓库。登录dockerhub,注册一个账户。 # 登入账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docker login # 上传镜像 docker push deepred5/node-pm2:1.0 注意:deepred5/node-pm2改成你的用户名/node-pm2,你需要重新构建一个你的用户名/node-pm2的镜像,然后才能上传到dockerhub 容器(Container) 我们平时基本都是在和容器打交道。 # 基于ubuntu镜像创建my-ubuntu容器。如果本地没有ubuntu镜像,会先去docker pull下载 docker run -it ubuntu:latest --name my-ubuntu /bin/bash 参数解释: -i: 允许你对容器内的标准输入 (STDIN) 进行交互 -t: 在新容器内指定一个伪终端或终端。 --name: 容器的名字,默认是随机的名字 /bin/bash: 启动容器后立即执行的命令 # 停止容器 docker stop my-ubuntu # 启动容器 docker start my-ubuntu # 删除容器 docker rm my-ubuntu # 删除所有容器 docker rm `docker ps -aq` # 查看正在运行的容器 docker ps # 查看所有创建过的容器(运行或者关闭) docker ps -a docker start my-ubuntu启动的容器,虽然容器运行着,但是我们无法进入到容器里。 如何再次进入到容器里? docker exec -it my-ubuntu /bin/bash 容器运行的两种方式 交互式运行(-it) 守护式运行(没有交互式会话,长期运行,适合运行应用程序和服务)(-d) 可以这样类比:node index.js: 交互式运行pm2 start index.js: 守护式运行 大部分情况都是运行守护式容器(daemonized container) # 启动了容器,然后容器立即关闭 docker run ubuntu /bin/bash # 启动了容器,并开启了交互式的终端,只有输入exit才退出终端,退出终端后,容器仍然在后台运行 docker run -it ubuntu /bin/bash # 启动了容器,并且在后台一直运行,每隔1s输出hello world docker run -d ubuntu /bin/sh -c "while true; do echo hello world; sleep 1; done" 查看容器日志 docker run -d --name my_container ubuntu /bin/sh -c "while true; do echo hello world; sleep 1; done" # 查看后台运行的日志 docker logs my_container # 实时监控(类似tail -f) docker logs -f my_container # 获取最后10行 docker logs --tail 10 my_container # 实时查看最近的日志 docker logs --tail 0 -f my_container # 加上时间戳 docker logs -t my_container Nginx 前端最常使用的静态服务器就是Nginx了。 docker run -d --name my-nginx -p 8888:80 nginx 访问 http://localhost:8888/ 即可看到熟悉的欢迎页面 参数解释:-d: 基础篇里已经解释过了,守护运行方式-p: 端口映射。8888:80表示把本地的8888端口映射到容器的80端口 为什么要映射端口?因为Docker里每个容器都是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内部ip。容器里运行的一些网络应用,要让外部也可以访问,就需要将端口映射到宿主机上。 docker port my-nginx 80/tcp -> 0.0.0.0:8888即可看到映射的端口了 如果我们希望修改Nginx欢迎页的内容,怎么办?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我们进入到容器里,然后修改/usr/share/nginx/html目录里的index.html # 进入nginx容器里 docker exec -it my-nginx /bin/bash 不过这种方法拓展性不高,假如有多个Nginx容器,难道我们需要一个个的进入容器去修改? 这时就要引出数据卷(Volume)的概念了。 数据卷(Volume) 类似端口映射,我们可以把容器内部的目录映射到宿主机的目录,实现容器之间实现共享和重用。 新建my-nginx目录,新建index.html mkdir my-nginx cd my-nginx touch index.html 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h1>hello world</h1> </body> </html> docker run --name nginx-test \ --rm -p 8888:80 \ -v $PWD:/usr/share/nginx/html \ -d nginx 小技巧:如果命令行过长,可以使用符号多行书写 访问 http://localhost:8888/ 已经发生变化了! 参数解释:-v: $PWD:/usr/share/nginx/html表示把容器内的/usr/share/nginx/html映射到当前目录,也就是my-nginx目录。于是nginx返回的index.html也就变成了我们本地的index.html了。 我们可以试着在本地新建一个1.html,然后访问 http://localhost:8888/1.html 也可以看到输出了内容。 同理,如果我们希望修改容器里Nginx的配置,也可以把容器的/etc/nginx/conf.d/映射到本地,然后在本地新建配置mydefault.conf 为了复习一下基础篇的内容,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本地的镜像,这个镜像基于Nginx,默认的欢迎页面内容就是我们刚刚新建的index.html 在my-nginx目录,新建Dockerfile FROM nginx # 将当前的index.html拷贝到容器的/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COPY ./index.html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EXPOSE 80 docker build -t my-nginx .构建镜像docker run -d --rm -p 4445:80 my-nginx 创建容器,访问 http://localhost:4445 可以看到效果了。 Redis 我们也可以在Docker里运行Redis。 docker pull redis docker run -d --name my-redis -p 6389:6379 redis 进入容器并且连接到redis # 进入my-redis容器里,并且在容器里执行redis-cli命令 docker exec -it my-redis redis-cli 于是我们就连接到redis里了,并且可以执行相应的redis命令 # 设置name set name tc # 获取name get name 因为我们把容器的6379端口映射到了本机的6389,所以我们也可以直接在本地连接容器里的redis # 需要你本地安装了redis-cli redis-cli -h 127.0.0.1 -p 6389 # 返回tc get name 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Docker里镜像和容器的基本概念,掌握了端口映射(-p)和目录映射(-v)的用法,同时学习了如何在Docker里使用Nginx和Redis。在下一篇文章里,会继续介绍Docker实战 参考 只要一小时,零基础入门Docker 10分钟看懂Docker和K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