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系统中使用日志和审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启与配置日志审计服务
- 系统审计工具(如Auditd):对于CentOS7等系统,您可以安装并配置Audit框架来记录文件改动、系统调用等操作。这包括安装Audit软件包,编辑配置文件(如
/etc/audit/auditd.conf
),以及定义审计规则(通过auditctl
命令或编辑/etc/audit/audit.rules
)。
2. 配置日志采集
- 阿里云日志服务:如果您使用的是阿里云服务,可以通过日志审计服务配置日志的采集。例如,为特定云产品(如OSS、SLB)开启日志审计,并配置全局设置以同步日志到中心或查看区域化报表。 对于Kubernetes环境下的Systemd Journal日志,可通过创建Logtail配置进行采集。
3. 使用SQL审计日志(针对Lindorm)
- 对于阿里云Lindorm服务,您可开通SQL审计日志功能,记录DDL、DML、DQL和DCL等SQL操作。确保宽表引擎版本支持此功能,并通过控制台开启审计日志,调整审计级别以满足不同需求,如通过
AUDIT_LEVEL
参数控制输出日志类型。
4. 查询与分析日志
- 登录相应的控制台,如日志服务控制台,导航至审计报表或审计查询页面,根据需要查看报表或执行具体查询分析。对于Lindorm SQL审计日志,直接在管理控制台查看审计详情,可筛选和查看具体字段信息。
5. 权限管理
- 确保当前登录账号具有足够的权限,读权限用于查看报表和日志,读写权限则用于创建报表、告警及二次对接等高级操作。
6. 日志存储与管理
- 根据服务特性配置日志的存储策略,如Lindorm审计日志默认保存180天,可根据需要调整保留时长。利用数据投递或数据消费功能,将日志与第三方系统(如OSS、MaxCompute)对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
综上所述,Linux系统的日志和审计运用广泛,从基础的系统审计工具配置到云平台提供的日志服务,覆盖了日志的采集、存储、查询分析及安全管理等多个层面,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合规与运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