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工具文件级别rootkit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文件级别的rootkit一般是通过程序漏洞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系统后,通过修改系统的重要文件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在系统遭受rootkit攻击后,合法的文件被木马程序替代,变成了外壳程序,而其内部是隐藏着的后门程序。通常容易被rootkit替换的系统程序有login、ls、ps、ifconfig、du、find、netstat等,其中login程序是最经常被替换的,因为当访问Linux时,无论是通过本地登录还是远程登录,/bin/login程序都会运行,系统将通过/bin/login来收集并核对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而rootkit就是利用这个程序的特点,使用一个带有根权限后门密码的/bin/login来替换系统的/bin/login,这样攻击者通过输入设定好的密码就能轻松进入系统。此时,即使系统管理员修改root密码或者清除root密码,攻击者还是一样能通过root用户登录系统。攻击者通常在进入Linux系统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攻击动作,最常见的是安装嗅探器收集本机或者网络中其他服务器的重要数据。在默认情况下,Linux中也有一些系统文件会监控这些工具动作,例如ifconfig命令,所以,攻击者为了避免被发现,会想方设法替换其他系统文件,常见的就是ls、ps、ifconfig、du、find、netstat等。如果这些文件都被替换,那么在系统层面就很难发现rootkit已经在系统中运行了。
这就是文件级别的rootkit,对系统维护很大,目前最有效的防御方法是定期对系统重要文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文件被修改或者被替换,那么很可能系统已经遭受了rootkit入侵。检查件完整性的工具很多,常见的有Tripwire、 aide等,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定期检查文件系统的完整性,以检测系统是否被rootkit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