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内贸团队敏捷实践(三)结对编程

简介:

本文主要从提升项目质量、促进知识传递及减少项目风险等角度出发,讲述作者所在团队在结对编程实践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你了解结对编程吗?你尝试过结对编程实践吗?也许你还未曾尝试甚至还不曾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了解敏捷结对编程实践,相信对敏捷感兴趣的你会有收获。

什么是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是一种敏捷软件开发实践,指两个程序员并排坐在一台电脑前,面对同一个显示器,使用同一个键盘和鼠标一起工作。一个人输入代码, 而另一个人审查他输入的每一行代码。输入代码的人称作驾驶员,审查代码的人称作观察员(或导航员), 两个程序员定期互换角色。他们在一起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单元测试、整合测试(Integration Test)、写文档等工作。基本上所有的开发环节都一起肩并肩地、平等地、互补地进行工作(如图1所示)。

上面是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对结对编程的描述,它有如下主要的优点:

  • 有利于提升项目质量,减少Bug;
  • 有利于知识传递,降低学习成本;
  • 多人熟悉同一段代码,减少项目风险;
  • 与别人一起工作会增加责任和纪律性等。

尽管结对编程有诸多诱人的优点,但实行结对编程实践的却为数不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 结对编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 结对双方需同时注意力集中,否则效率更低;
  • 结对人员能力要求相适,否则起不到观察者的作用,甚至产生依赖;
  • 不成功的配对,经常引发争吵,产生内耗,导致团队不和谐等。

结对编程是颇具争议的敏捷实践之一,除上述一些优缺点外,可能大家还有更多不同的看法,但分析利弊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实践经验

就我所在的项目团队而言,6人左右的开发团队需要支持多个中小型独立产品的需求开发,在繁重的业务压力下,用户价值的快速交付是首要的,所以想尝试 共用一台电脑进行结对开发的实践只能是一种奢望。让团队开发人员尽可能熟悉相互间的产品代码,提升项目开发效率以及保证良好的项目质量,是我们在项目开发 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集体Code Review和设计交流分享等活动,来提升代码质量以及相互间业务代码的熟悉度,但一直收效甚微。问题主要在于这种集中式活动时间较难安排,人多交流效果 不佳,性价比不高。后来,得益于公司的导师机制,在一对新人和导师身上,找到了敏捷结对的原型。由于他们的紧密合作,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新人在项目进度和 质量都有不错表现,很好地融入了团队。在后续的项目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尝试和优化这种结对形式,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方法。

与XP结对编程相比,敏捷结对编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是结对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问题讨论,但分别编码实现,通过过程中频繁的Review来实现结 对的效果。开发人员两两结对,共同认领开发任务,一起对所承担的开发任务负责。在需求理解、设计阶段双方一起设计和讨论,然后分工各自编码实现,并通过 Code Review以确保实现与设计一致。对结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沟通和讨论。由于产品业务逻辑相对不是特别复杂,所以通过这种小范围、高效的沟通,可以 解决项目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实现更高的开发效率并确保代码质量。目前,在开发流程中的主要结对活动如图2所示。

结对活动(如图3所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 提升项目质量。结对开发人员在需求理解、设计思路上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能尽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前期因需求理解偏差、设计缺陷问题造成返工。
  • 知识传递。对于新员工或经验略逊的开发人员,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和讨论,能迅速地进入角色和积累经验,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 backup,规避项目风险。结对人员之间互为backup,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熟悉业务代码,若有人员异动时有利于项目风险控制。

无论新老结对还是强弱结对,都要尽力避免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依赖,要给新人足够的成长和锻炼空间,让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允许在可控范围内尝试失 败,以获取宝贵经验得到成长。否则,团队只会多一个执行者,结对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一定程度的独立活动,可以让大家保留自己的工作习惯,而且形式 更为自由和灵活。当然,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何保证结对人选中资深工程师工作的正确性,因为新人和弱者很有可能无法提出想要的Review帮助。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结对中不可避免,有选择地邀请其他资深专家Review,也许会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复杂业务逻辑。

参加结对的工程师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否则,不仅不能有好的结对效果,反而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此外,结对也不仅限在研发工程师之间,研发和测试工程师之间或同产品经理之间的结对(如图4所示),同样可以带来不错的效果。

引入敏捷实践,贵在充分理解、结合实际,能扬长避短,且是一个适应、发展的过程,而按部就班绝对不是个好主意。有选择地结对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上策,在结对的人选、场合、结对的环节等方面进行选择性的实施。


文章转自 并发编程网-ifeve.com

相关文章
|
5月前
|
开发框架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小团队逆袭之旅
小团队逆袭之旅
36 1
|
敏捷开发 监控 数据可视化
从一个小角度观察敏捷实践
从一个小角度观察敏捷实践
123 0
从一个小角度观察敏捷实践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供应链
子芽新书《DevSecOps敏捷安全》如约而至
子芽新书《DevSecOps敏捷安全》如约而至
300 0
子芽新书《DevSecOps敏捷安全》如约而至
|
存储 SQL 前端开发
我是如何失去团队掌控的?一个技术总监的反思
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技术总监,在过去的快三个月里。我带着从40多个人的研发团队(包含需求、开发、测试)里抽调出20多个人去为公司开疆拓土。在这快三个月中,我们一起奋战奋斗拼搏。在过程中,我通宵时间超过半个月,干到凌晨4/5点的日子数不胜数,干到凌晨1/2点日子更是习以为常。整个团队绝大多数人近乎两个月没有周末,辛苦异常,是实实在在的高峰体验。但是三个月后,我带着失败和一身的惨痛教训回到公司。
|
敏捷开发 算法 大数据
“大团队”和“敏捷开发”,谁说不可兼得? | 5月21日云栖夜读
在本刊开篇文章中,讲述了:当小团队的产出跟不上业务需要,团队就面临规模化的问题。从1个团队到3个团队,仍可以通过简单的团队沟通保持高效协作。
2295 0
|
敏捷开发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敏捷开发,你真的做对了吗?阿里文娱广告团队敏捷实践总结
很多人对敏捷开发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敏捷就是快,经常在需求没定义清楚的情况下就急于开工。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今天,我们邀请阿里巴巴敏捷教练问菊,为我们带来阿里文娱广告团队敏捷实践,看看他们是如何做敏捷开发的。
3430 0
|
运维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